让科技烈焰燃烧在原野和未来——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报告团5周年巡礼

  • 中科院团委、中科院青联秘书处
  • 创建于 2006-03-17
  • 2017
  
  华夏复兴呼唤科技之火

    5年前,正当中国科学院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的时候,一个凝聚全院优秀青年和科研骨干的青年组织悄然诞生。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如今,这支由中科院院士、各研究所所长/副所长、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等组成的青年科学家队伍,已经成为当今活跃在华夏大地上、传播最新国际科技前沿进展和引领中国重点学科前进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众所周知,“21世纪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的共识。尽管科教兴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科学文化素养的巨大差异。从上世纪我国自主开展“两弹一星”研制以来,科技之火也只是默默地燃烧在占中国人口总数极小部分的科研工作者心中。这种状况,且不说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相去甚远,更与当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复兴华夏的举国宏图相差甚远。

    华夏复兴,需要的不只是科技界,更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如果没有更多的中国人理解科技、应用科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就不可能在这片古老土壤中实现新的突破。中科院青联的诞生恰逢其时,其目标之一,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尤其青年一代真切了解和体味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进而成为传播科学文化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于是,在中科院院团委和青联秘书处的组织下,中科院青年科学家报告团奔赴各地,背负起传播新时期科技之火的重任。

  足迹遍布祖国各地

    自2001年以来,青年科学家报告团的成员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兵分多路,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现身在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高新企业和高等院校。他们把国际上最新的科学知识、国内前沿科学的研究进展和他们自己思考的科学问题、人生问题、哲学问题,通过一场场精彩的报告和富有激情的演讲传送给每一位聆听的地方官员、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

    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演讲199场。按照青联的规定,报告团的活动属于义务活动。虽然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还必须按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带领研究所完成国家的科研任务。但对这样的义务活动,每一位报告团成员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准备演讲PPT,斟酌每一句话,详尽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也许在他们的心中,精心播撒科学种子,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使科技之火的烈焰在祖国的原野和未来熊熊燃烧,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尽最大可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

  科学诠释奇妙世界

    翻开中科院青年科学家报告团日志,人们可看到组织者对报告团的时间安排、行程记录和每一个细节的纪录。第一步是根据受众需求精心筛选演讲者,他们的“业务水平要高,能够真正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进展和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其次,每组报告团成员的学科结构及报告题目的选择要合理”。

    第二步是分进合击集中轰炸。报告团成员通常是分头到达指定学校或企业园区进行报告,然后赶赴下一个指定地点。而另一位报告者则紧随其后登上讲台。直到所有活动结束,这些报告者之间才能有机会凑在一起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下面这个路线图就是5年来报告团成员走到的地方:“华中线”——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北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线”——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1线”——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2线”——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线”——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西北线”——在兰州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石河子大学;“西南线”——广西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除了大学,报告团还要到当地的政府机关、高新技术园区,结合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进行演讲。读一读这些青年科学家们的报告题目,即便是长期与科技界交往的人,也会感到异彩纷呈、绮丽绚烂,闻所未闻。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的报告为《物质转化过程中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模拟》,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所长詹明生的报告是《从经典到量子——量子计算机及其发展》,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封松林的报告是《微系统技术和半导体量子器件》,化学所原所长王梅祥的报告是《化学生物学与分子科学》,声学所所长田静的报告是《声学——科学、技术与艺术》,合肥光机所副所长梅涛的报告是《让机器感知、思考和与人互动》,高福《微生物、生物技术和二十一世纪发展》……

    科学,是那样奇妙、悠远而无所不在。它牵动着我们的生活现实,改变着我们对未来的认知。科学,正以它特有的方式,通过细微的个体作用牵动着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了这些,报告团还把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哲学与艺术、和谐发展等全新的理解展示给每一位受众,展示出他们自己良好的综合素养。

    “能源危机大概在2050年发生,解决能源危机最根本的方案就是如何在地球上造一个小太阳,希望它能够在地球上产生核聚变。其中,一种方案叫磁约束核聚变,另外一种是激光核聚变。前者是传统的惯性核聚变,用常规压缩方法,使温度达到很高密度时产生核聚变。但这个方案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压缩与点火同时进行,技术上非常难达到太阳中心那样的高密度。大家知道'神舟五号’,让中国人扬眉吐气,送它上天是用固体燃料推进的。目前,如果把1吨重物质送到太空,需要用6吨燃料推进。其实,这个效率比较低,大量能源耗费在火箭自身重量上。1996年,超短超强激光出现了,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叫快点火。可以把压缩过程和点火过程分开。我们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有连续性工作,现在在全世界比较领先。那么,送航天飞行器上天是否可以考虑用激光推进呢?这是有可能的。激光推进效率比固体燃料效率高很多个数量级。理论上,用激光100公斤物质就可以把“神舟五号”送入太空。它的工作原理是,激光打到一个靶上,马上会产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会朝外喷射,与火箭一样喷射,喷射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就可以把火箭喷走。这就是激光火箭原形。我们的实验现在还不能推进太重的东西,基本可以把50克的东西推进十几米。其实,激光与物理相互作用之后,把能量聚集在很小的空间里,给物质的能量非常巨大,所以可以产生的温度比太阳中心的温度还要高,密度比太阳中心的密度也要高。这样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太阳中心发生的变化,还可以开展物理状态变化的研究,是一种非常非常极端的状况......”。这是2003年10月19日中科院基础局局长张杰在北京大学做演讲时的一段内容。

    “我想给大家介绍生物催化。比如细胞,可以是组织细胞或微生物细胞或植物细胞。从细胞里提取出酶用作催化体系,进行催化反应,可催化出天然的,也可催化出非天然,从而实现高效的有机化学过程。事实上,生物催化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大约公元前就有人用酶做奶酪。在生物催化中,可以用酶把细胞固定化之后进行大规模生产。非常奇怪的是,生物催化反应在生物技术中,在中国合成乃至有机合成中一直走下坡路。一些生物科学家说,你给我一点酶,给我一点生物制品,简单做一下反应,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是运气。但为什么上个世纪末时生物催化在世界范围内又引起再一次浪潮?应该是个复兴过程。统计显示,目前人类知道的大自然界中所被利用的生物催化系统,或者微生物资源大概不到1%。我们国家的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机会将非常非常多。大家知道,石油开采过程中有三次采油技术,第一次是一般性采油,第二次采油是往里压水,第三次是往里灌化学物。其中很重要的是超高分子量聚丙烯安。这种物质就用了生物催化系统来制造,已经几代了。这是目前全世界上最大的利用生物技术的例子。”这是化学所原所长王梅祥报告的一部分。

    显然,每一位科学家的报告都给人们展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的报告与书本的最大不同是,报告中的内容是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很多内容都是世界科学前沿接轨的最新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科学是活生生的、距离听众是如此之近,似乎触手可及。

  科学创新的源头在全社会的需求

    中科院青年科学家报告团在全国各地的巡讲,不仅为地方送去了科学之光,而且让科学家们获得了深入了解国情的机会。这种机会不仅成了他们进行知识创新的源动力,同时也使他们遇到了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报告团成员大多数是近些年从国外陆续归国的学者,他们中有的人在国外的时间甚至比在国内的时间还长,真正接触中国社会并不多。这种状况有时会使他们对如何落实国家科技政策、帮助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感到困惑和迷茫。

    计算所副所长樊建平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演讲舞台不仅使我们认识了一批朋友,有了与地方沟通的机会,还让我们寻找到合作伙伴和创新点。例如,我在宁夏演讲之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向计算所提出,他们是否可以买台计算所的大型计算机使政府各部门共享?他们的这个需求对我们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虽然我们研制出了曙光大型计算机,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针对行业,在气象、地震等方面应用,处理海量数据。宁夏的需求挑战性在于,它不仅仅涉及海量数据,对计算机的配置、传感器如何监控大桥或大坝等工程,都需要重新研究。所以回到研究所,我们就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这使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国家需求,什么是自主创新。这实际上是对研究所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所以,每次只要报告团组织外出,我都会报名参加”。

    声学所所长田静介绍,各地大学生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并不了解,甚至一些高校声学专业的学生不知道声学所的工作或者主流研究方向。因为中国大学里的教师探索比较自由,而中国科学院更加适应国家需求。这样的演讲可以让学生从比较前沿的领域了解中国和世界以及各方向的重要课题,青年科学家也就是参加报告团的所长们,会把研究所的发展和大方向告诉学生比较具体的目标。通过演讲,一方面可以为专业研究所储备队伍,为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互动中,科学家能够了解大学生的兴趣,从大学生所问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对科研院所的关注程度。通过演讲,有的学生不久就参加了研究所的课题。如华北电力大学有位教师听完演讲后,了解了声学所的科研内容,于是要求来声学所进修,回到学校后他就把声学与发电厂的工作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发表的论文很有特色,国际上也不多见。这位学生还成功地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锅炉中的声场及其应用”,也成长为华北电力大学的骨干研究人员。

    更有趣和感人的是,当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在东南大学演讲后,回到研究所他的邮箱里就有了这样一封邮件。邮件时这样写的:“尊敬的谭老师:您好。我是东南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听了您关于计算机智能技术的报告,十分敬佩。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也非常神往您为我们开显出来的美好境界,听了我的转述之后她意有未尽。故而不惮冒昧,申请得到您的幻灯片,研读为快。 我和她偶然相遇。鉴于我的西学、国学素养,也出于对于宇宙奇妙力量的见证,去年她生日我送了一套地图集、一部学术名著。我想崭新的异像,往往是更新的力量。通过一些思索,她的经历真的对我起到不小的激励鼓舞作用。我开始以一种最积极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术机会,在新的层次上展开研究工作。 由于她的学术背景以及其它状况和我有不小的差距,注定我们会有各自进一步深造的场所。我听了您的讲演之后,十分钦佩,深深体味她希望聆听谭老师的演讲,开拓思路、增加知识面的心情。 所以再次向您申请您在东南大学演讲的PPT,作为我平生第一次送出的2月14日礼物,以后就让时间来诠释那个庄严、圣洁的梦。即颂新禧”。

    几乎所有参加青年科学家报告团的所长都反映,自在各高校演讲后,每年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时,报考的学生都成倍增长,很多学生都是听了演讲之后了解了中国科学院,了解研究所,尔后报考中科院的研究生。

    5年过去了,在中科院知识创新过程中,报告团的工作已经成为展示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风采,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们经常是行色匆匆,但是他们的执著、坚持和理想、抱负,都使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乎人们的感知和想象。

    (中国科学院团委、中科院青联秘书处)
责任编辑:中科院团委、中科院青联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