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院士做客“国际化学年”:神秘的磁性世界

  • 陈代钦 赵广立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3-31
  • 991
报告中高松院士用简单的漫画形象地给大家解释分子磁体的特征。摄影:赵广立
高松院士在报告中。摄影:赵广立
3月30日上午,“国际化学年”系列第二场报告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二层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松院士做客中国科学院“百人学者论坛”,以 “Reducing Dimension of Molecular Magnet to Single-ion Level” 为题,系统、深入地展示了分子磁性这一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加深了在场科苑学子对神秘分子磁体世界的理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并向高院士赠送中科院“百人论坛”纪念杯。
 
报告中,高松院士援引《韩非子·有度》中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从司南到指南针,到今天我们认识的分子磁体,世界上所有的物质从对磁场的响应这个角度来说,对磁场都有响应。通俗地说,整个世界都是磁的。”高院士由浅入深,接着讲道,“但是狭义上讲的磁体是具有自发磁化现象的物体。除了在矿物中人们最早发现磁性材料,在一些细菌体内也发现纳米磁性材料,而且组装成链状排列的结构。动物体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对它导航是不是有一定的帮助?”高院士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浓厚兴趣。
 
高院士接着对磁有序分子、磁性分子的多功能集成以及单分子磁体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并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亚铁磁体,反铁磁体,铁磁体和弱铁磁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介绍磁有序分子时,高院士用简单的漫画形象地给大家解释分子磁体的特征和分子磁性来源,并在此基础之上详细介绍了通过不对称配体桥来提高弱铁磁体磁性的相关工作。
 
谈到分子磁体的应用,高院士指出目前分子磁体的应用集中在分子集成电子学、构建分子器件、发展超快光学和电子学等方面,相信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分子磁性研究以理解分子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基础来识别天然物质,创造新物质方面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提问环节,同学们对分子磁性研究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常规亚铁磁性的四氧化三铁随着直径进入纳米级后磁性为什么会发生改变?”“铁磁体在蛋白质跨膜转运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针对同学们的提问,高院士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
 
在回答同学提问“中国人距离诺贝尔化学奖有多远?”中,高松院士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内化学、物理、数学、材料等的研究都在快速的发展,但我们的研究更多是”follow”,很少有某个领域是我们提出来而别人跟着做。诺贝尔奖主要奖励那些对造福人类有突出贡献的重要发现和创造,更倾向于奖励最早的重大概念的提出者和重大发现的研究者,在国际上引领的、原创的工作方面,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陈代钦 赵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