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之我见】熊志建:迎难而上,敢于亮剑——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创新浅见

  • 熊志建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创建于 2007-03-26
  • 3324

     【内容提要】作者在分析建设知识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型人才后,引出了创新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回忆和追溯了我院在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创新成绩之后,作者提出了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水平的四点新举措:一是充分发挥集中教学园区独特优势,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创新;二是进一步加大与各培养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为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注入新鲜源泉;三是以多种媒介和手段为依托,在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中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新水平;四是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营造创新教育的开放式发展模式。文章最后再次点明了只有发扬勇于吃苦、迎难而上,敢于亮剑、不断拼搏的创新精神,我院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才能走向新的辉煌!

    【精彩论述】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命题。她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这一命题的研究也存在历史局限性。一些在今天看来可称得上创新之举的措施和做法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慢慢就会丧失其创新性。因此,建立一种创新机制,一种可以根据外界变化而能够及时灵敏地做出反应的机制对我院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既是未来我们华夏儿女为之奋斗的方向与目标,同时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和依仗。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人才无疑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大量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呢?答案不言而喻,教育!关键是创新教育!只有教育的创新才能实现人才的创新!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最高的科研机构,其在整个民族的创新进程中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是其他科研机构与高校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同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研究生院,其在引领整个教育特别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创新之路中的重担更是责无旁贷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2001年5月正式更名并挂牌宣告成立至今已走过6个春秋。六年的时光一晃而逝,但是,这六年来在研究生教育中却不乏创新之举。正如余翔林先生曾经总结的那样,“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笔者注)却以艰苦探索的创造性实践成就,在中国和世界范围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培养特点,即:紧密依托科学院及国家科研院所,采用'两段式’教学模式,追踪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以外独立授予学位,为国家大规模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这在中国和世界的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开拓意义。”

    余先生的论述可谓精辟至极!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创新教育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但是,成绩只能属于过去,未来研究生院的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实现新的创新与突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集中教学园区独特优势,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创新

    我院现在共有三大集中教学园区,除了已经成型的玉泉路、中关村集中教学园区之外,更有正在开工兴建的雁栖湖教学园区。从目前玉泉路和中关村教学园区的实施效果来看,虽然在集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先天地域上的隔离也造成了诸多的不便。譬如,两个园区互补性课程的开设,让同时选修这些课程的同学往往是疲于奔命。管理学院从玉泉路园区的撤离,让我们的科学教育与人文及管理素养的结合,似乎难度加大了一些。这种先天不足将可能会成为制约未来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鉴于此,研究生院正在建设的雁栖湖教学园区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绝佳途径。待这一园区建成之后,在重新定位三大园区功能的基础上,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中教学园区的独特优势。届时,若科学院全部的研究生均能实现在同一教学园区完成全部基础课程的学习,则有诸多的优势。首先,可以实现真正的学科融合,研究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或旁听不同院系的课程,特别是人文类、社科类或管理类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可以实现园区教学的连续性和校园文化的传承性,而不应该像现在一样,玉泉路教学园区“年年岁岁人不同”,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存在诸多困难;再次,便于教学园区的一体化、协同化、专业化的管理,有利于创新教育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的贯彻实施,从而为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及检验印证等便利条件。

    二、进一步加大与各培养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为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注入新鲜源泉

    在实现了我院全部研究生在同一教学园区集中教学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加大与全院各培养单位的联系力度,多听取和吸收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多学习其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好做法、好思路,不固步自封,更不夜郎自大。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为我院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这潭碧波多注入新鲜源泉,从而保持其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实际工作当中,可以邀请某一领域内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等来我院担纲授课;或者就某一研究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在共同研发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我院各培养单位、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已经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切实可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教育水平的好经验可以充分发挥拿来主义,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加以应用,从而最终做到为我所用,不断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以多种媒介和手段为依托,在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中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新水平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全面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接受这一教育的研究生来说,智育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并不能代表全部。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趋向和谐。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更应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如此,文化情操、道德修养等非智育的教育显得同样重要。

    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多种媒介和手段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不断提高我院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操守。例如,可以选取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加以宣传学习,从内心深处激发青年学子的上进心;可以利用我院的品牌活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等活动对学生从文化素质培养方面不断加以熏陶;可以积极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中来,在提高个人组织能力的同时树立为同学、为他人服务的良好意识;以大型学生活动,譬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给研究生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加强交流的舞台等等。利用报刊、网络、电台以及远程视频等现代化的媒介和手段完成对我院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从而实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不断开创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四、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营造创新教育的开放式发展模式

    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命题。她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这一命题的研究也存在历史局限性。一些在今天看来可称得上创新之举的措施和做法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慢慢就会丧失其创新性。因此,建立一种创新机制,一种可以根据外界变化而能够及时灵敏地做出反应的机制对我院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

    要做到机制创新,首先是需要全院师生,上自学校领导,下到普通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精神。特别是普通学生不要简单认为研究生创新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或自己能力不足而对创新漠不关心。要逐步树立和增强自己的创新信心,可能实际工作的一闪念,就是创新的一个小火花;其次,要营造创新氛围。我院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要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创新与自己密不可分,创新并不遥远;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在创新教育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与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继续保持创新的精神。做到了这几点,可以说我院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就从机制上被确立和固定下来。这样,我院的研究生教育就实现了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实现了我院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开放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追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辉煌历史,我们已经走过了29个春秋。今日的研究生院如何才能在路甬祥院长提出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的指引下,在深入贯彻“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的前提下,做到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惟有我们发扬勇于吃苦、迎难而上,敢于亮剑、不断拼搏的创新精神,我院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才能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熊志建,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熊志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