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建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是中科院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最近笔者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研讨工作,因而有机会对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再做一次新的审视,并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组织结构、学科构成、师资队伍、培养方式、管理办法,以及研究生院不同于一般大学的主要特色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梳理,以有利于我院各级领导、专家、老师、教育管理干部和学生对研究生院的建设与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入和客观的认识,共同努力办好研究生院。
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简要历史
中科院建院之初就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并重的办院方针,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追溯历史,可以说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与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同步发展的。
1951年6月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的文件,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起步。当年中科院招收了276名研究生,占全国研究生人数的34.4%。
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1965年期间,中科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占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的10%。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科院研究生招生数及在读研究生总数(近千人),曾一度达到全国招生数及研究生总数的20%。中科院在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创建过程中,探索了课程学习与前沿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培养质量。这批文革前的研究生,后来大部分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和各级科研机构的领导。
1977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在全国率先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在北京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同年招收了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530人,占全国招生人数的14.3%(197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0708名)。
1982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首次授予博士学位18人,其中中科院培养的为11名,占首次授予学位数的61%。
1982年5月,经中科院党组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可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名称,以便于对外交流。
2000年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已发展到在读研究生15000人的规模(其中硕士生7500人,博士生7500人),且分散在全国106个研究所中,规模的扩大逐步暴露出这种分散培养体制的种种弊端。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各项改革的强大动力下,中科院决心对研究生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对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行战略重组,促进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与人才培养资源紧密结合,进一步落实科研教育并举,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改革思路。200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文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各所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原学位授予权全部集中到中科院研究生院。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实施研究生的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即“三统一”)。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与分处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各相关研究所),实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即“四结合”),这就是更名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方针。
经过中科院研究生院组建四年来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在读研究生总数已达29000人,其中硕士生15660人,博士生13340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基地。全院有6100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各约3000名。其中有4500名教授或研究员,近300位院士参与研究生培养。在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方面,理学为全国实力第一,工学亦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2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研究生,2004年就授予研究生学位3755人,其中博士学位2096人,硕士学位1659人。特别是2002—2003年中科院研究生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已占到全国授予的理学博士的三分之一。1999—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科院研究生院以不足10%的在读博士生数,获得16%的优秀论文,表现出明显的质量优势。
二、组织结构,办学方针及其管理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中科院所属的独立办学的教育实体,具有法人地位。其组织结构与大学相比较可以认为:大学是地域集中、单一法人,有等级层次的科层组织,实施相应的行政领导和学术领导。中科院研究生院则是地域分散、多法人单位,平权的分布式网络型组织结构。研究生院本部可视为该网络中的一个中心节点。具体讲,中科院研究生院是以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为核心,包括有五个教育基地及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108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所属有关研究所)的网络式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即经过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科学院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支持下,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研究所为学位授予单位的100多个研究生培养点。在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这一体制调动了研究所和科研人员既从事研究又从事教育的积极性,带来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与活力。但由于研究所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体量很小,教育资源相对分散,造成了以下几个弊端:
1.研究生课程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生源质量难于保证,管理分散,效益低下;
2.学科建设发展迟缓,力量难于凝聚,特别是很难形成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平台,更不用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生培养;
3.基础教学设施落后,不能形成整体校园文化,缺乏人文环境,全面素质培养相对落后。
研究生院的组建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而进行的体制改革尝试,并在改革后形成的特殊组织结构形势下,实施新世纪的研究生教育。采取的办学方针是“三统一,四结合”。在操作层面上本部主要实施“三统一”的工作,承担一年级学位课的教学、实验、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各培养单位和基地通过四结合参与管理,具体承担研究生回所后二、三年级的学籍管理、专业课教学、讲座、讨论班活动,以及论文选题、研究、答辩、学位初审、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
在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形式下,根据现实存在的情况又提出了《两级管理,所为基础》的概念。本部的管理手段是:依靠中科院授权转移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通过各委员会(学位、学术、教学委员会)和院所两级的教育管理机构,运用国家和科学院的政策、法规,通过教育服务,信息沟通,检查评估示范指导等手段,对教育全过程进行管理。经过四年多的磨合,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探索了在复杂组织结构下,保证高培养质量,高管理效率的新途径,这在全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三、关于学科设置问题及师资队伍
在大学,研究生是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有学位授权点的专业来组织实施招生培养的。大学的各相关专业分布在大学所属的各学院,各系当中。
中科院研究生院也一样,它的研究生也是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有学位授权点的专业来组织实施招生和培养的。不过这些专业则分布在中科院所属的各研究所之中(即培养单位),其中也包括本部自己的有学位授权点的有关专业。这就是说,从研究生培养的视角来看,科学院已有的所有学位授权点学科,都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的学科。这正是这种组织结构下,研究生院学科设置的独特性。
目前研究生院在理、工、农、医、管理、教育六个学科门类中,共有26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其中理学拥有全部12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工学拥有9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等。而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学科设置的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研究生院自身没有学科设置的决定权,而需要与中科院整体的学科发展布局相适应,特别要和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第三期知识创新工程紧密结合。在保持理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工科及应用学科的发展,重视经济、管理、农学、医学等弱势学科的发展,特别强调新兴、交叉学科的设置及其人才培养。按中科院三期创新的布局,重点发展以下学科:信息科技与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质科学和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数学与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与科技政策、发展战略,重大科学工程和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并保持至少20年相对稳定的学科布局。上述布局中的不少学科均具有新兴和交叉的特点,许多没有包含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的12个大学科门类及相应的一级和二级学科专业目录之内。因此,又对这些学科从事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挑战,而这正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三期创新中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期再一次打破陈规,进行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试点。
师资队伍同样具有分布式的特点,即主要包括本部以学位课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师216名,在各研究所聘请的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1478人,从各大学等聘请的讲课教师143人。在京区研究生院本部,每年开设的学位课、各种选修课及其前沿讲座共约880门。考虑到怀柔新园区建设好后入住的研究生最高将达到1.2万人,因此,按照1∶10的师生比,讲课教师的数量将可能增至1000余人(指京区聘请的),其构成仍是以上三部分,该项工作应纳入总体发展规划。由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在二、三年级均回到各自的研究所,跟随导师从事论文研究,目前统计共有研究生论文导师609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约3000人,硕士生导师3000余人。
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施概况是:研究生院组织专家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修订各学科的课程设置,编制教学大纲。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外语、政治)和学位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各种讲座,设置少量人文课程。二年级时,学生回所,在二级学科上开展论文研究。强调选题的前沿性、创造性,重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实验、学术交流、跨学科的讨论,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保持研究的活力。
对教师来讲,在本部强调教学、科研相结合,以教学为主,不教课的老师不能聘为教授。
在研究所,强调研究、教学相结合,以研究为主,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的老师不能被聘为研究生导师,亦不能招收研究生。这是1978年以来中科院研究生培养中早已形成的基本制度,也是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点。
这种多层次、多结构、院所结合又分工明确,各发挥其优势的研究生院师资队伍及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办法,就是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中研究生院师资队伍的特点。
四、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主要特色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研究生培养上,真正有别于大学的特色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实施“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紧密依靠中国科学院国家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形成北京地区的研究生院本部,和分布于全国各培养单位的网络式组织结构。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规模、学科实力以及综合研究水平、设备、经费条件、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为背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2.采用“两段式”的教育模式。发挥了研究生院本部的教学优势和培养单位的科研优势,使学生直接受益,为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由于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学事业上的特殊地位,及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使研究生培养便于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方向,直接参与到科技强国的建设中去,增强了使命感,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3.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打破了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上不能授予学位的传统,通过贯彻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在我国大学以外,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独自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学位的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在中国和世界的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引起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这说明,国立研究机构也可以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这是科技教育资源在国家范围内的优化重组,是新世纪科技教育走向合流的良好开端。
4.在培养的广度、规模、质量上表现出学科覆盖面广,培养规模大,研究经费落实,科研起点高,管理模式新,培养质量好的明显特点。并且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有影响的重要力量。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由于本部校园面积窄小,基础设施缺位较大,教学实验设备相对落后,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均不能适应2000年以来研究生扩招后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需要,现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2.缺少形成校园文化的主园区,使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及多学科学术环境和育人文化平台的形成缺少支撑。而主园区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精神的铸造和传承是不可缺少的。新园区的建设有利于解决上述困难。
3.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尚不能很好适应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学科发展规划的需要,及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这一部分还要下功夫调查研究,与时俱进,不断进行革新和调整。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建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也是国家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急需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中科院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笔者相信,在新世纪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经过进一步改革与发展,一定会成果丰硕,基业常青。
(作者:余翔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教授。文章来源:科学新闻2006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余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