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中心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水土保持研究所
-
创建于 2005-03-30
-
1321
【新闻网讯】3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由中国科学院水保中心主持完成的“半干旱地区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成果主要由山仑、邵明安、邓西平、上官周平、黄占斌、张岁岐等研究员共同完成。水保中心副主任邵明安研究员作为项目组代表参加了奖励大会。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环境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8%,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是制约旱区农业发展的两个重大环境问题,旱区农业的发展既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同时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旱地农业生产水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原理与技术一直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内容。
近10多年来,项目组主要围绕“提高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这一中心,按照基础性研究与实际应用直接衔接,控制实验与大田验证相结合,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在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农业与生态特性、作物对有限水分亏缺的适应与调节机理、作物不同基因型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与潜力、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途径及发展方向的研究,在阐明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原理基础上,提出高效用水新技术并加以应用示范,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服务。
通过多年的工作,提出了作物对半干旱地区多变低水环境适应性的科学概念,证实适度水分亏缺可使作物产生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节水与增产目标得以同时实现;提出若干节水增产新技术,包括:人工汇集雨水可量化的有限灌溉技术,使生理代谢活性和抗旱性得到结合的种子处理技术,利用氮磷营养调控水分利用技术,确定小麦进化过程中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方向并选育出抗旱节水新品种;在构建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基础上,研发了适于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智能化农业节水技术系统;研究结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示范与应用,证明生物性节水是一个需要大力开拓的农业节水方向。所提出的各项节水增产技术已在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示范推广,新增经济效益5.03亿元。
责任编辑:水土保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