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刘正成:科学家们要追求真理,也要追求美

  • 谢宁宁 (书画协会 学生处)
  • 创建于 2007-11-09
  • 3824
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做讲演
报告结束后刘正成先生与研究生交流
刘正成先生欣然为研究生提笔寄语: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也追求美。
 
11月8日晚,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应邀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做主题为《用笔与结字:书法艺术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的专题报告。
 
刘正成从字形的演变过程开始,讲到了点画、结构,字体的变化(篆书、隶书再到行楷书),让与会师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到书法这门艺术从古到今演化的过程。
 
刘正成认为,书法不应是线条的组合,而是点画的运用与连结。因为有了点画之间的连结,运笔快慢,阴阳顿挫,才能让字体展现出一种节奏和运动感。所以,他总结说到:“西方绘画直线不能跟中国书法划等号,因为书法是由点画连结而成的,是以用笔为上。”当然,他也指出结字是非常重要的,而结字需要用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书法艺术中用笔与结字是最本质意义的命题。
 
刘正成这次演讲的核心内容就是书法艺术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即篆书、隶书和行楷书。说到这三种字体,大家都不会太陌生。首先,篆书(分大篆和小篆两种)主要是用中锋用笔与圆形结字,中锋就是圆转笔锋,随时都让笔锋处在笔划的中心。所以,篆书从字形上都有一种象形线条的感觉。其次,发展到隶书,隶书在点画和结字方面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隶书主要是侧锋用笔与方形结字的合成,其主要特征是蚕头燕尾的出现。要使蚕头燕尾出现,必须使用侧锋。所以,刘老师在演讲当中也提到,没有侧锋便没有书法艺术的辉煌表现。书法艺术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行楷书的出现。行楷书可以说是篆书与隶书在点画和结构上的结合,即中侧锋兼施,并与方圆结用。我们直观从字形上可以看出由扁向方的转变,它主要的特征就是点八画,即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其中刘老师还提到,行楷书具有动态感与静态感的结字与点画特征,即行书与楷书的结合。早期的行书主要是中锋行笔,变化相对比较少,静态感颇多。但后期像米芾的《沼溪诗帖》。他则把侧锋应用于其中,字形结构的变化就显得更为飘逸,更具有遒劲。在此提按则是侧锋行笔的主要技法。所以,刘老师最后也指出,中侧锋与绞转提按的并用更能体现出字形的遒劲与姿媚。其中中锋绞转的审美特征是遒劲—古质,侧锋提按的审美特征则是姿媚—今妍。
 
在演讲结束后,中科院的学子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书法方面的问题,与刘正成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其中关于字的点画与结构谁更为重要的问题尤为精彩。一位同学提出:“赵孟頫注重点画的变化,认为点画比结构更为重要。而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却认为结构更为重要。刘老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刘正成笑着回答说:“这不是让我选帮派吗?不过我还是选择赵的观点。”听到刘正成幽默的回答,大家都笑了,随后他解释说,这个问题要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明。赵孟頫时期的书法,字迹主要是应用与书简,那样是近处观看,所以欣赏者更注重字体之间的点画变化,从而赵得出点画比结构更为重要。而近代书法主要是装裱用于欣赏,远处观看则结构更为重要。之后才看字与字之间的点画变化。如果一幅字从结构上不能吸引人的眼球,那更谈不上去欣赏字的点画了。所以说启功先生说结构重于点画也是有道理的。
 
报告结束后,刘正成欣然提笔寄语中科院研究生:“世界在美的形式中存在着,追求美的艺术与追求世界本质的真是一致的。愿科学家们在追求科学真理时也追求美。——丁亥立冬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演后与同学们探讨书法问题有感。”
 
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王昌燧教授与百余名研究生共同参加报告会。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刘红雨主持报告会。
 
责任编辑:谢宁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