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的“变”与“不变”——开学典礼述评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09-13
  • 1954
     9月12日上午9时,秋日灿烂的阳光中,李欣然静静站立在玉泉路园区的草坪前,调皮弯了两个小弯的黑发泛出微笑的闪亮光泽,就如同她此时的心情一样。对她来说,这是一个不一般的早晨。

    作为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的新生代表,这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东北女生对入学后的所见所闻欣喜异常:种类众多的选修课程给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空间,现代化教学科研条件促进良好学习氛围,优异非常的住宿环境免除了后顾之忧。“我们为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感到无比欣喜,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骄傲。”

    李欣然说:“如果之前,我们对中科院和研究生院的感情是崇敬甚至是崇拜的话,那么今天,当我们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又多了一分骄傲和自豪。”

    同李欣然一样发言的老生代表曾小庆来自化学研究所。今年6月,他与5位同学一起参加了在德国林岛举办的第18届化学诺贝尔学者大会,与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交流。在他看来,中科院本身就是科学家的摇篮,虽然可能缺少一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浪漫,但是换来的是扎实的科研能力和众多的与国家一流研究接触的机遇。

    草坪上,站立着李欣然的1000余名新同学,他们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新招收的5025名博士、6324名硕士的一部分。在经历了越来越激烈的考研竞争后,今天,这些胜利者将正式迈入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大门。

    这样的资格来之不易。除去各著名高校的保送生外,成为中科院研究生的分数门槛一直很高,高得有时甚至有些吓人。但同样,中科院研究生院提供的也一直很多,多得有些吓人。

    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用了9个“最”来形容这种特色:依靠着最大规模的国家科研机构,依靠着最雄厚的科学研究队伍、最高水平的导师力量、最为优良的科研设施设备、最丰富的研究项目以及国内最强实力的学科专业、最为众多的培养单位,举办着最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现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在读学生已有3.3万,博士超过半数,成为了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以博士生培养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她拥有26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以及130多个博士、硕士授权学科专业,是中国理工科博士一级学科授权数最多的研究生院。

    在9个“最”的氛围下,中科院研究生院近年来日渐“凶猛”。从1999年到2006年,全国共评选786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院共有126篇入选,占总数的16%。2005年入选19篇,约占全国总数的1/5。多位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研究成果频频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

    从2001年更名挂牌成立开始,研究生院就为了如此的结果不断在变,新的学院的成立,新的教授的引进、新的设施的建设。2006年,召开了旨在统一思想、推进改革的全院工作会议,表彰了387名优秀教师和5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发行了自身编写的研究生教育教材,第一次表彰了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在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的今天,新落成的校史馆开馆。更重要的是,面对创新三期的挑战,研究生院改变了数年来招生人数快速增长的趋势,研究生教育迎来了“稳定发展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的新阶段。

    当然,没有变的也有一些。

    副院长马石庄承诺的继续培育校园人文氛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没有变;对“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老师的尊重没有变——是她和白春礼院长共同揭开了校史馆的红幕;没有变的还有开学典礼上的传统——院领导和嘉宾迎着灼日笔直站立度过开学典礼,学子们背对阳光就着荫凉度过开学典礼。

    所以,当心宽体胖的留学生代表,来自美国的Darilek吟诵完李白名著《静夜思》后,远隔重洋、离家万里的他,对留学生同乡们吐出的,不仅是思乡之情,还有对未来的祝福和希望:“Bu yao Xiang jia;Hao hao xue xi;Tian tian Xiang shang”。

    (作者:魏沛,研究生记者团记者,人文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