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后管理工作铺就科学家成长“必由之路”

  •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5-10-21
  • 1730
     “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国内的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招收PI(研究小组负责人)时,曾经做过博士后也已成为基本要求,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这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院士介绍,上海生科院招收的PI,全部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他认为,现在博士后研究经验已成为科学家的“必由之路”。

    虽然目前已成为中科院上下管理、科研人员的共识,但这一认识的逐渐成形继而根深蒂固,不仅缘于20年来博士后工作本身卓有成效,为国家造就和输送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而且和有关领导长期以来的密切关注、全体博士后管理人员常抓不懈的辛勤工作密切相关。

    在中科院院部及有关各研究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科院的博士后们以其骄人成就,成为全国博士后事业中的一大亮点。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博士后主管陈冬长期从事博士后管理工作,她认为,中科院博士后工作之所以出色,首先应归功于一批全国乃至世界顶尖、悉心指导博士后科研的大科学家,以及民主、活跃、积极进取的学术氛围,其实也是博士后管理工作长期积累的结果。

    1985年,中科院在全国率先试行博士后制度,一年后在全国全面展开。试行伊始,中科院领导就十分重视博士后工作。1986年5月,为使袁亚湘博士回国工作,当时的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亲自写信,邀请他到科学院做博士后,从师于著名数学家冯康院士。在大量博士后流动站的具体运转中,又得到了所在研究所历届领导持续不断的重视和支持。在安排住房、配偶工作、子女上学、入托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努力排除博士后人员的后顾之忧。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博士后管理人员,还从多年前开始汇编并定期更新博士后工作指南,方便自身管理的同时,更为申报人员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为打破旧有观念,改变人才难于流动、学科不能交叉、“近亲繁殖”等体制,国家出台了许多突破性的政策,中科院更是一直走在这场人事变革的前列。全国第一家接收博士后的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年来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在其培养和使用上进行规范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里为博士后设立专项培养基金,每年举办博士后学术交流研讨会,积极开展博士后联谊活动,以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和渗透,以此提高博士后的科研水平、创新和学术交流能力,吸引了大批博士后。一些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后,不愿放弃在高能所的研究工作,仍选择做第二站博士后。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首批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于1987年6月迎来第一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美国博士王德峥。1995年初,该所经中科院批准成立“设岗招聘优秀人才专家委员会”,并分别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副所长和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引进优秀人才和博士后领导小组”,以及以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组长、部分研究员为组员的“博士后专家组”,制定和完善了“博士后管理的有关规定”,形成了科技、人事、行政后勤等部门一条龙的管理服务系统。

    为提升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聘任制研究员等流动科研队伍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科研队伍的动态更新,中科院正努力调整流动科研队伍的人才结构,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博士后模式,以逐渐使项目聘用的博士后成为流动科研队伍的主体。自1993年以来,中科院以项目聘用的博士后逐年增多,到2002年人数已达国家下达计划指标的近三倍。至2003年,高能所、大化所等接收的博士后全部为项目聘用,研究所的运行模式已逐步过渡到以项目聘用的博士后模式。

    裴钢院士1991年获美国North Carolina 大学博士学位后,在Duke大学做博士后至1995年;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后,自己又先后招收了十几名博士后,培养情况很好,有的博士后出站后出国从事科研,有的重新回到国内,在相关机构担任重要科研工作。他介绍,生科院的博士后工作开展得早,也进行得比较成功。在生科院管理和科研人员的心目中,从全国各地广泛招收医学、药学等专业博士来所做博士后,已成为科研骨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根据实际需求量,生科院很早就开始突破国家计划,现在每年自主招收的博士后数量几乎达到国家下拔名额的十倍。

    为使博士后流动站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的窗口、培养人才的基地,大连化物所根据招收博士后实验室的实际工作发展,并结合博士后科研人员的业务特点,由研究所和实验室筹集部分科研基金,允许博士后科研人员自选科研课题,承担一些探索性课题,使其能够施展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能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科研业务积累,又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和业务建设起到了先行一步的探索性作用。和其它研究所一样,努力争取优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以将其拓展为科研队伍更新的主要来源。

    科研应为经济发展、国家需要服务。基于这一认知,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利用学科实力强、科研成果多、人才联络广的优势,积极为产业部门的发展服务。例如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与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大庆油田、辽河油田、中石化研究院、中石油勘探院、核工业地质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博士后的招收培养工作,不断加强与产业部门的联系,提升其科研实力,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还为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军队科研单位等部门培养了博士后科研人员。

    努力做好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同时,中科院博士后管理人员一直在思考并努力完善我国的博士后制度。裴钢院士提出,鉴于博士后工作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意义,应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以促进其进一步提高。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为了国家自主创新的需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应建立类似于现在研究生招生体系的稳定招收渠道;针对博士后的生活问题,制定具体的支持;在招收名额、在站年限等方面,也最好取消对所有单位的统一规定。

    1985年至今,中科院下属87个单位共设立120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约占全国流动站总数的十分之一。2004年,中科院接收博士后约600人,迄今招收博士后总数达5405人,其中自筹经费招收2846人,目前在站1450余人。现在,早年招收的博士后纷纷成长为我国科研将才、帅才、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近年培养的博士后,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英才。

    共同的历史背景下,青年科技英才们往往也在同样的机遇、环境下,依靠彼此类似的努力共同成长起来。事实正是这样,现在我国科技界有这样一批崭露头角、不断取得突出成果、开始担任重要学术职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拥有一段共同的珍贵经历——他们都在国家博士后制度的支持下,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各个博士后流动站迅速成长起来。

    20年来,我国博士后制度培养起几代科技精英,为中科院乃至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前,记者就成长环境、科研成绩、后续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几位来自中科院不同博士后流动站的优秀博士后。他们一致认为,正是博士后工作期间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名师大家的指导熏陶,丰富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经历。他们通过这个过程大幅提高研究水平,最终使自己学术生涯真正进入成熟期。

    (来源:科学时报 2005-10-21 10:23:05 记者 刘英楠)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