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中国,逆风飞扬!――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报告听后感
-
陈朝宇 (中国科学院团委)
-
创建于 2009-03-25
-
1802
“国家还好吗?”97岁的国家级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问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信心”成为热门词汇。然而,信心从何而来?
2009年3月15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为广大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所做的经济形势报告中,向大家详尽阐明了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我们对中国经济前景乐观的信心来源。
以“学习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题,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与精神,姚景源首先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危机的原由。他指出,本轮国内经济调整,不仅仅是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自身积累的矛盾、问题,现在也开始逐步释放;此外,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也到了一个相对的周期性调整时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当前甚为严峻的经济形势。然而,中国经济现在仍处于增长较快的区间,这一基本态势不会因金融危机而改变。中国经济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其原因是这些年来推动中国经济调整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
第一,工业化作为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目前仍处于迅速推进的历史阶段。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将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对于中国工业化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中国的工业化仅仅处在中期,离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后期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工业化和时兴的信息工业化还会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东、西部工业化发展不平衡,这种地区间不平衡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中国经济战胜危机提供了空间。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较大,但是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危机初期并未出现大幅下滑,这种状况也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的。
第二,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也是全世界最快的。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1.7亿,但现在已经达到了5.7亿,每年增加近2千万的城镇人口。中国的城市化,使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大工地”,这个“大工地”就是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4.9%,而发达国家是90%,即使是全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了49%。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还有非常大的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恰恰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内需。
第三,市场化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力量。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出来的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活力以中国发展的贡献在52%以上。中国拥有13亿人口,如此庞大的消费载体可谓独步世界。中国有很多产业长期以来是靠出口带动,其国内市场并没有真正挖掘出来,农村便是最重要的潜在市场。目前由政府主导的“家电下乡”可谓切中要害,今后应该有更多的商品“下乡”,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需求。
第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国际化的进程稳步推进,这有利于我国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引进外国投资和先进的技术与经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没有出现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就不会有问题。面对危机,最重要的是信心,银行要敢于放贷,企业敢于投资,居民不再捂紧钱包,那样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我们的信心从何而来?——姚景源对中国经济形势和前景鞭辟入里的分析正是为了回答这个的问题。只要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决策上,我们就会获得信心。我们的信心来源于对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来源于应对危机的正确决策,来源于改革开放积累的深厚经济实力,来源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团结奋斗精神------有利的基础和条件,让我们面对危机时,显得镇定从容,信心百倍。
中国古语有云:“三十而立”,中国改革开放已历30年,同样也到了相对沉稳的年龄。有一位日本的著名管理学家,也是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创始人——奥盛和夫先生曾说过:“只有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企业才能成为成熟的企业;只有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企业家,才能成为成熟的企业家。”回顾改革开放这30年,尽管我们有很多的挫折,但是基本上是顺畅的,是顺风顺水的,直到去年下半年这个情况开始突然变化。如果我们讲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成熟,讲中国国民的成熟,没有这么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实战教育,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就不会完整。所以尽管金融危机是坏事,但它却是我们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必修课,不经历这一课,我们就不可能走向成熟。
待从头重拾信心,看今朝逆风飞扬。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重民生,数箭齐发,这就是我们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听到的信息,看到的信心。
历史证明,中国几次经历危机冲击之后,总是带来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就业危机带来非公经济的突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企改革和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同样,此次危机将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提供动力。
我们将继续关注“中央国家机关经年经济形势系列知识名家讲座”的后续内容。
撰稿人:陈朝宇
责任编辑:陈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