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中国科学人文论坛发表演讲

  • 雷小丽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4-24
  • 4785
刘燕华副部长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演讲。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83场主题报告会于4月23日下午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举行。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以“创新方法与自主创新”为题,在论坛发表演讲。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主持论坛。
 
刘燕华副部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新方法的内涵、创新方法的现状和问题做了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了创新方法在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中基础性、源头性的重要地位;并介绍了国家层面推动创新方法工作,阐述了抓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重点面向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系统,积极推进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总体思路。
 
刘燕华副部长首先以一个图形记忆试验开篇,说明了好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掌握科学的规律和方法。而创新方法则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功,创新方法就是要解决如何为创新铺路架桥,应该说创新方法既是硬实力,同时也是软势力。党中央、国务院对创新工作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温家宝总理在一次重要批示上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
 
刘燕华副部长随后从创新方法的内涵、重要意义、现状和问题以及我国创新工作方法的总体思路这四个方面展开做了详尽的报告。
 
他认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这三大问题归在一起就是创新方法的基本内涵。创新的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意,就是方向和着力点的选择,它是一种大思路,这个大思路指的是创新思维。思维方式有很多,有点式思维,它是跳跃式的;有线式思维,线式思维就是工程流程,从开头到结尾。所以,点式思维经常会产生很多火花,而线式思维是环环相扣。另外还有矩阵式思维,两个坐标进行交汇,在交汇当中找到问题,再复杂一点就是立体思维、多点思维。总之,在创新过程当中针对不同问题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技巧,而且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要形成转换,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他以大量的很有说服力的科学实例说明了“创新思维指的就是不受已有套路的束缚”。
 
在谈到我国创新方法的现状和问题时,他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创新方法上进步缓慢。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创新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民族向前进步的必要保障和基本驱动力。我国当前的科学思维的培育不够、科学方法研究不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仪器设备很匮乏,创新环境还不完善,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他强调,在国家层面,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创新方法工作,把创新方法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科协五家联合成立了创新方法部级联合机制,财政也专门设立了创新方法的专项经费,2008年开始又在国务院的批复下成立了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从而通过不同层面来推动创新方法工作。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创新,更好的去发现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方法和工具,从而促进各种创新。总体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三”,第一个三是思维、方法、工具三个层面,第二个三是三个对象,指的是科研机构、企业和教育系统要全面铺开,第三个三是指内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要培训先行、试点先行,不断积累和完善。通过创新方法工作准备带动一批转变,这种转变就是一种思维模式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或者整个运行模式要进行大的变革。
 
最后,刘燕华副部长以“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工具决定实力”作为本次演讲的结语。之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也精彩纷呈,体现了研究生院同学们对科研的思考和创新的激情。
 
据了解,刘燕华是文革结束以后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中科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毕业以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土地、脆弱生态、资源环境的研究,有著作7本,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几十篇。在地理所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所长。1997年以后担任国家科委,也就是现在的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的司长。2001年11月起任科技部副部长,科技部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雷小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