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博士,在合唱中“起锚远航”

  •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6-08-09
  • 3442
     令人如痴似醉的演出现场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8月4日晚8点,一首混声合唱的《乌苏里船歌》拉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西部行汇报演出”西宁站的序幕。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博士合唱团为中科院青海盐湖所和西北高原生物所的师生以及离退休员工献上二十余首曲目,用激情演绎的《阿拉木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歌曲,伴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回荡在盐湖研究所礼堂。

    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倾力加盟,不仅和同学们合作完成了毛主席诗词的配乐诗朗诵,还“捉棒”指挥并领唱了《海港之夜》。为表示对不远千里到来的客人的欢迎,盐湖研究所董生发老师用方言演唱的民歌《青海花儿》,西高所6位研究生业余排练的藏族舞蹈《吉祥谣》等,同样赢得掌声阵阵。

    在这两千多米海拔的西宁,来自北京的好些同学因初来乍到的不适,有头晕、感冒、腹泻等症状,但是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协作的精神坚持着,把最美好的歌声连同心愿奉献给研究所的老师同学们。

    “儿行千里母自豪”的短信

    从西安到杨陵,再到西宁,这里已是博士合唱团西部汇报演出行的第三站。旅途的疲惫被合唱团的同学们抛在了脑后。他们热爱音乐,并享受着西部之行带来的丰厚收获。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李莉同学,加入博士合唱团虽然才一年,幸运的是她一入团就赶上了庆祝神舟六号胜利返回的直播演出,那是代表整个中科院的演出。除了团里老师、同学的帮助,爱好音乐的父母也经常会通过观看演出录像,在网上和李莉交流她的进步与差距。这次西部行,李爸爸还在手机短信中提醒她:“玩的时候不要太激动,要把激情留在舞台上!”李莉在合唱团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找到了一扇心灵的窗口,“上个学期我帮研究所做一个项目,压力特别大。合唱团在北京玉泉路园区每周六都有排练,实在是时间紧张,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去了。还没进入礼堂的排练现场,就听到歌声在回荡,我马上就觉得整个心灵一下子开阔了。排练完再回去做科研,完全是不同的效率。导师也对我参加合唱团给予积极的肯定。音乐给了我一种眼界和释放。”

    车国冬说自己加入合唱团是误打误撞,本以为自己是硕士不能参加博士合唱团,只是去观摩演出,谁知坐上的是排练车,索性就坐在车前面跟着一起唱。因为唱得声音最大,她被当时的学生团长白云翔领到声乐指导林玉赤老师面前,唱了两句《茉莉花》的女高音,自此与博士合唱团结下了不解之缘,没落下一次排练。

    车国冬虽然现已回到西北高原生物所,回想一年前的离别还是让她止不住溢出的泪花。这次合唱团的西部行,早已翘首以盼的她再次有机会和敬爱的林玉赤老师、和昔日的知音们同台共唱,并且作为主持人贯穿了整晚的演出。得益于昔日合唱团中的磨练,她现在是所里研究生会的副主席,往往能够在枯燥重复的实验中找到平和与信心。

    合唱团的声乐指导林玉赤女士是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女高音部声部长。“这个合唱团我特别喜欢!刚开始建团我就参与了,这帮孩子特别机灵,尽管开始五线谱、发音技巧都不懂,但他们自己从网上下载练声软件,学乐理知识,进步很快。有的同学把谱子弄得特别漂亮,打印出来给团员看,给了我都舍不得用。他们团结互助,像这次西部行除了在BBS上互相提醒、写注意事项,出来了碰上同学不舒服,男同学还帮忙背着四五件行李。”“合唱团的水平真的不差。根据我国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难度非常大,他们只用一年就唱到这样,并且是在高原上唱。”

    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刘红雨是合唱团的第二任团长,“如果林老师是母亲,我就是老大姐。对这些孩子我总是要千叮万嘱,如提醒他们记得吃藿香正气丸,别兴奋得大喊大叫、保护好嗓子”。刘红雨在北京出发前,把一对幼小的儿女和父母送上了回甘肃老家的火车,她在手机里告诉7岁半的女儿她正在给60多位哥哥姐姐买早餐,女儿说:“哇塞!那么大的哥哥姐姐了,还要你去买早餐?”她先生是一位科研卓有建树的物理学家,只好在北京“独守空房”,当她发手机短信给先生:“听说今天北京市豪雨,请你把窗户关上,注意身体注意吃饭”。收到的回复就一个简单的“好”字,“他给我的短信里就这么一个字,简洁、吝惜得连多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刘红雨半是嗔半是怨,面对采访的记者这样“数落”物理学家。

    西宁演出当晚,林玉赤老师临时唱了首《儿行千里母担忧》,因为她也有母亲情怀,好像每一位合唱团团员都是自己的孩子。或许是林玉赤和刘红雨两位老师多虑了,学生们以西部行成功的合唱演出和社会实践,与远在千里外的家里相互传递着信息,无疑是“儿行千里母自豪”!

    记者问起合唱团在“神六”回归时演唱的《科技之光》的歌词,几位受访合唱团员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诵着,最后齐声哼唱:“也许一生耗尽,也许半途陨落,无怨无悔,情思绵长,千万次飞跃造福人类,如醉如痴,探索开创,心中总有一个明亮的世界,永远闪烁着科技之光……”

    遒劲洒脱的现场题名

    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是博士合唱团创建人及第一任团长。说起合唱团的建立也有些波折。

    2001年马石庄任研究生院地学部副主任,感到需要用一种形式来凝聚、创造校园文化,经研究生院领导批准,他组建了地学部的合唱团,并且购买了一部钢琴。合唱团成立时他还写了一首歌词《大地之子》发表在《研究生院》刊物上,研究生院另一位老师谢正观谱曲。但是惨淡经营了一年,只是在当时略显破旧的礼堂作了一场水平不高的演出。第一支合唱团无疾而终,这成了他“永远的心头之痛”。

    月转星移,2004年的春天,被任命为研究生院副院长的马石庄,和当时中关村园区办公室的张风华,邀请到著名歌唱家戴玉强给同学们义务讲座,马石庄倡议成立一个全研究院的合唱团,受到大家热烈响应。“我们现在练声用的,还是戴玉强来的时候承担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物业管理的裕展公司捐的一架钢琴。”是有预谋?还是有野心?

    “学生们热情很高,立刻开始招兵买马,还写了多种运行方案。我这团长是自封的。起名时我想曾经有过'将军合唱团’,有过'教授合唱团’,立即就蹦出一个'博士合唱团’。”2004年7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正式成立。

    2004年底,中科院青联换届,在北京国安剧院组织节目,合唱团借来红色学位服完成了首场演出。《青春舞曲》和《保卫黄河》是当时的表演曲目,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当场以遒劲洒脱的隶书题写了团名:“博士合唱团”。这支2/3为博士,1/3为硕士组成的合唱团,开始在中科院院内外崭露头角。

    团员风雨无阻地练习、积累了一些演出经验后,应该有一个专场演出,向研究院的领导汇报成果。2005年7月7日,在刚刚装修好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八百人大礼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怒吼吧,黄河”专场音乐会在博士合唱团成立一周年之际举行。“座无虚席,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带着所有的副院长坐在下面。”“那天气温高达37摄氏度,礼堂开空调也不行。排的全部是大合唱,没有独唱、小合唱,中间哪个人都不能休息,穿着厚厚的演出服,一站就是半场,汗在身上水一样地流。”

    马石庄历历在目,“我和他们配乐诗朗诵,事前还没有真正合练过,但那天配合得非常默契,男高音的《黄河颂》,花腔女高音的《黄河怨》,那么难唱,他们都唱出来了。”最后一个曲目余音尚在绕梁,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第一个站了起来,蹦到台上,深情地说了一句:“我们研究生院从今天开始有文化了!”

    获得院长和书记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博士合唱团走到康庄大道上。2005年10月7日,刚刚完成招新工作的合唱团接到新的演出任务:代表整个中科院,参加神舟六号胜利返回的庆祝节目。尽管导演要求换掉单调的服装、请大乐队伴奏,马石庄坚持不作改动,“其实当时我也发虚,中科院就这一个节目,被拿掉了怎么办?结果首长审查,第一个过的就是我们的节目”。后来还被中央电视台4套节目转播,博士合唱团的歌声响彻了全球。

    警醒带来的蚕蜕巨变

    博士合唱团已成为研究生院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但这支仅满两岁的队伍带来的不仅是曼妙的歌声。歌声只是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国土的广袤、山河的伟大,和科学家们在西部顽强拼搏的精神。“如果仅仅告诉我歌唱好了,那还要火车拉他们来西部吗?只要给各个研究所寄一盘CD就行,想要世界第一流的歌唱都没问题。我们是要让他们到科研第一线去实践。希望团员们能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心灵感受到的,细细品味,真正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马石庄对团员们的期望很高。

    不和谐之音总会蹦出来,在合唱团成立一年多的时候,团内浮躁之风较盛,刚开始取得一点成绩就提出种种待遇要求。马石庄严厉地说:“本来想让你们长本事,你们却长脾气了;本来想让你们长高,你们却长胖了。”“老船长”的批评使团员们警醒:只有真正关心自己、热爱自己的人才会厉声相斥。摆正了心态才可以健康成长。

    他们从不知道歌唱怎么发音,到现在可以非常专业地独唱,甚至有些人成了“腕儿”;从懒懒散散,到风雨无阻一课不落;从对音乐兴趣盎然,到对伙伴、老师、观众负有坚定的责任心;从一盘散沙、以自我为中心,到互助知音配合默契。来自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夏添入学前本来比较腼腆,在担任学生团长一年半的时间里,锻炼得能够自如协调各方面工作、把将近百人的队伍组织得井然有序。

    “合唱本身就是团队的艺术,每个成员的音色、音强不同,要求形成同一个声音,通过和声,达到非常奇妙的效果,这就像科研人员每人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但是通过科研团队的协作,能够创造出个体做不出的辉煌成果。”马石庄说。

    伴随歌声飞翔的名片

    西部行,是马石庄在王洛宾曾高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金银滩,接受西北高原生物所所长赵新全的倡议和邀请开始策划。

    中科院西部地区研究所所长们的全力支持,让这次行动得以实现。

    西安是博士合唱团演出的第一站,虽然坐火车一夜没有休息,他们的演出仍然精神饱满。到陕西杨凌,天公不作美,露天演出碰上了4级大风,不管怎么唱,从音响里出来的声音都跑调!演出结束后,马石庄以他物理学的背景,向有些沮丧的团员们诠释了这是“多普勒效应”,就好像静止状态汽车的鸣笛声和疾驰的汽车经过时的鸣笛声,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演出后“老船长”入情入理的科学分析让大家释怀,为了让大家更加放松情绪,他调侃说:“你们要是有本事,今后演出就根据风速来定调,以资深团员白云翔那卷曲头发的角度来定风力的级数。”

    北京出发前,马石庄在BBS上为同学留言:“西部行,是艺术之旅,更是希望之旅,你们不但要带着歌本,更要带着敞开的心灵去感受、去体会。”

    杨凌水土保持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陈改学对全所职工说:“博士合唱团的到来以及他们美妙的歌声,无疑是给我们带来了路甬祥院长的问候。”博士合唱团西部行还有兰州、乌鲁木齐两站,马石庄希望“如果这次成功,明年还将有西南行,中南行,东北行,华东行”,把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走遍,更希望博士合唱团能够“成为中科院校园文化的缩影,更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一张名片”。

    校园皮划艇划向何方

    校园文化,不只是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满足兴趣爱好,发展所学所长,培养团队意识,矫正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氛围的熏陶,素质的教育。世界上很多知名的高校,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发祥地。牛津和剑桥的皮划艇赛闻名遐迩,引起了世界各个高校的竞相效仿,我们中国高校的校园皮划艇当划向何方?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NCAA),不仅是美国人最关注的篮球比赛,也是包括迈克尔·乔丹在内的一批世纪巨星的摇篮,我们中国高校的校园乔丹将何处寻觅?在此情形之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几年前就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题写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校训,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中科院研究生院与其他国内大学相比较而言“硬长软短”。诚然严谨、细致的治学风范是一种很重要的校园文化,但新的世纪需要高校、研究院所等教育基地具备形式更多样、层次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用马石庄的话说:“蹦蹦跳跳对教育很重要。这次博士合唱团西部行结束,还要搞与之相关的摄影比赛、征文比赛。如果说我们的科研创新是躯体,校园文化就是这只大鸟的两翼,没有躯体和没有两翼同样不能起飞。”

    “软”的环境,改变起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立本而行。博士合唱团每年有一版自己设计的T恤,这也是他们的文化。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负责的BBS“科苑星空”,意为“科苑芬芳,星空灿烂”。这个与博士合唱团几乎同龄的论坛是目前北京市高校唯一匿名登录的BBS,这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具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具有一批认真尽责的版主。这个论坛,满足了学生对网络、自由发言的需求,同时也成为导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一种途径。科苑星空是学生的心灵家园,是一片蓝天,可以有阳光明媚,也可以有风狂雨骤,但是绝对不能被污染。

    引来万马奔腾的希冀

    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要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学”既然是舶来品,我们不妨把“校园文化”也拿来,拿进中科院研究生院并使它具备中国特色,具备中科院的特色。推动校园文化同样是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素质水平、增强实践创业的能力。希望“博士合唱团”能够在全国高校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形成一马当先,带来万马奔腾之势。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对博士合唱团的健康成长寄予厚望,合唱团正在西宁汇报演出时,他专门致电说:“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研究生要面向未来,必须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在行万里路中读社会实践之万卷书,写社会实践之万卷书。”

    中科院既要培养知识创新工程的生力军,也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后备军。白春礼在电话里说,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构建,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和国内的诸多高校比较,有着一些明显的优势,如在一支无可比拟的强大导师队伍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进入世界科学前沿阵地,参与国家战略需求项目等,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劣势,如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故此,研究生院这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举办了多期为院内外所称道、已经形成品牌的大型人文科学论坛等。博士合唱团的成立,以及她这次西部行的演出汇报,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尝试。学生通过合唱团的组织形式及其彩色纽带,不仅丰富了在校园内外的文化生活,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团队精神,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攀援力,不但能够在校期间就加入知识创新的“大合唱”,也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迈出坚实的初步。博士合唱团本身必将为不断创造出中科院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积累有益的经验。

    《海港之夜》唱道:“唱吧朋友们明天要启航,驶向雾蒙蒙大海洋,唱吧唱得欢……再见吧亲爱的海港……”博士,在中科院的大校园这里合唱;博士,在知识创新的大港湾这里起锚。

    (科学时报 8月8日 作者:郑千里 张楠 )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