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科技考古研讨会(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

  •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人文学院)
  • 创建于 2014-12-05
  • 363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2014年11月24日至27日, 第十二届科技考古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联合主办。来自50余家国内单位的150余名学者和来自美国、法国及斯里兰卡等国家的若干国际学者参加了会议,100名学者做了口头报告。此次会议是近年来国内规模最大的科技考古盛会,反映了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壮大。

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长期侧重使用器型学和类型学开展研究;而科技考古在传统考古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从而有助于深入解读人类历史。显然,科技考古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认识。此次会议的召开正逢我国加快推进丝绸之路建设,而文化交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发掘丝绸之路上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内涵,是我国科技考古学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与会期间,学者们围绕生物考古、环境考古、陶瓷考古、冶金考古、考古技术、文物保护以及玉器、玻璃和纸张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一些新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如考古遗址的快速三维建模、文物的原位光学和光谱学无损分析、古代有机物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等;一些研究范式走向成熟,如在陶瓷考古中,结合科技分析与传统考古的器型学来解决重大考古学问题;在先民生计模式探讨中,综合骨化学与动植物考古的研究成果;在文物保护中,注重材料的认知和无损诊断。一些重要的成果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如中国早期猫与人的共生关系、人类如何开始在青藏高原长期定居、3500年前开菲尔奶酪的认定等。此外,国外学者从新的视角给我国科技考古给予了一些启发,如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近年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切磋研究方法,探讨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课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方向。

参会代表中既有蜚声中外的专家,又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和朝气蓬勃的学术新秀。中青年,特别是青年科技考古学者已经成为会议的主体,同时大量研究生参加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表现了科技考古事业的兴旺景象和强烈的发展后劲。本次会议还首次设定学生优秀奖,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遗址。此次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科技考古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经协商,下一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将由重庆三峡博物馆承办。

责任编辑: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