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为科苑记者团“传道授业解惑”

  • 李伟、何海勇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2-08
  • 1058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何海勇报道】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高级编辑蒋建科127日做客中科院研究生院,为研究生记者团和科技传媒相关专业同学以及新闻爱好者做了题为《科技新闻:让科技更精彩》的报告。

作为从业近30年的资深记者,蒋建科比一般记者更加务实。“我们要做一名好的科技记者,首先要心甘情愿当‘二传’,到位不越位。”

“我在学校时当校刊记者,老师同学都认为我不是好学生。等到毕业进入人民日报,他们才感觉到当‘二传手’是当对了。当时我们班30个人,老师第一节课时就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结果除我之外有29人都想当科学家。现在再回头看,我当时的路是选对了。这就有个哲理在里面,那就是逆向思维。当大家都想当科学家的时候,这种‘二传手’的资源就显得紧缺,而这恰恰是‘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

蒋建科对科技新闻的报道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指出,“记者要从科技新闻的下游逐步延伸到新闻的中游和上游,也就是说我们要到事件发生过程中,甚至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展开报道。”他认为,科学家往往擅长搞深入研究,很可能造成其横向视角并不开阔,而科技新闻记者往往能弥补这一点,找到科研成果和国家政策的结合点,甚至能够帮助科学家争取到科研经费。

对于研究生记者的成长发展,蒋建科还提出了建议。他引用了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梁衡的一句话和在场的同学共勉:“一个人如果能有4年的时间当记者,那么这对成就人的一生是有莫大帮助的”。笔者在后排聆听了整场报告,能够感受得到蒋建科作为老一代记者对科苑年轻记者的关切。

尽管短短两个多小时不可能穷尽蒋建科的从业经验,但将这场报告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似乎一点也不过分。解答“农业科技记者如何实现对农民的责任担当”的问题时,蒋建科举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是谓“传道”;他希望科苑学子做“专家型记者”,进行参与式报道,是谓“授业”;在报告的最后,蒋建科还解答了“如何从科学家那里及时获得第一手信息”等具体采访过程中的疑问,是谓“解惑”。

整场报告从始至终一直吸引着年轻记者们的兴趣,与其说是一场报告,不如说是两代记者之间的交流。预计晚八点半结束的报告到晚上九点仍有不少同学举手提问。新一届研究生记者团成立已逾两月,学生记者大部分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类似的报告对于提高科苑记者的新闻写作水平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李伟、何海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