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唐杨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5-11
  • 1449
中科院研究生——一个寄托着中国科学界希望的群体——从5·12地震中学会的不止坚强、感恩、珍惜。探究和揭示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变化规律,是科学家的使命,更是中科院研究生的使命。让我们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年前的5月12日,我还在四川成都上学。当日下午,感觉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人们都很惊慌,不知如何是好。而那一夜也成了我们的不眠夜,除了担心余震来临,更多的是担心在灾区的亲人、朋友的安全。而老天爷也似乎在哭泣,那一夜下起了大雨,给本来就很惨淡的城市又笼上了一层悲伤,大家围坐在一起,或聊聊天抒发心中的不安,或收听电台广播了解重灾区的情况。
 
汶川大地震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心,一场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开始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团体到个人……都在为灾后重建出力,中华民族从未像这样同心协力。而在地震发生后的日子,抗震救灾则成了每个人最关注的事,看新闻联播也成了我们的必备功课,当看到许多同胞埋在了废墟之中,心情很沉重,而只要看到有人被救出时,就非常的激动,热泪盈眶。还记得有个学生被救出时,说得第一句话就是:“我想要一杯可乐!”这句质朴的语言,让每个人都感到了这个男孩对生的渴望。一幕幕感人的救人场面让我们记住了那些在一线不分昼夜工作的士兵、医护人员、志愿者,正是他们让我们的同胞重新获得了生的希望。
 
在震后的这一年里,我们又经历了许多,北京顺利的举行了奥运会;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大学生就业;新的家园正在努力建设中,不少灾民依然住在板房;灾区的学生们又重新开始了学业;一些志愿者们依然留在灾区为我们的同胞们做着无私的奉献;爱心人士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心意;因地震而失去了亲人的孩子也受到了妥善的照顾;为迎接周年祭,北川老县城再度有限开放,当地的老百姓们可以开展祭奠活动;中宣部等5部门发出倡议:关心灾区孩子成长,捐赠优秀少儿读物;经国务院批准,把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
 
在这一年里,身在中科院读书的我,常常在想,如果地震可以准确预测,那多好啊——可以避免数万生命的凋亡,避免人民财产的损失!但事实上,学界对地震可否准确预测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要控制地震、预报地震,必须了解应力场、岩体和断层的强度以及孔隙流体状况,但这些观测资料以现在的技术水平都难以得到。这些,恰恰是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尤其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生的挑战。我相信,在我们的同学中肯定会有人在相关的研究中有所突破。或许在某一天,地震预报不再是梦想。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刻,为遇难的人们点上一支蜡烛、送上一朵百合、以此来悼念他们……对于逝者而言,喧嚣的表演并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只有真诚的祝福才是最让人感动的,所以,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希望重建的学校不再那么脆弱,可以经受住灾难的考验;希望灾区的孩子们能再重拾往日的欢颜,希望因地震而残疾的人能勇敢的面对生活!
 
我想起了在地震中一位逝去的母亲临行前写给三四个月大的孩子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多么伟大的母爱,愿这位母亲在天堂可以安息,她的孩子一定会在关爱中幸福的成长。
 
在这个温暖的季节,一切充满了希望。“5·12”是一个纪念日,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一天起,我们携手投入力量与热情。
 
5·12地震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珍惜——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而我坚信,中科院研究生——一个寄托着中国科学界希望的群体——从中学会的不止于此。大自然时时刻刻在孕育着生命,而大自然有时也会无情地吞噬生命。探究和揭示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变化规律,是科学家的使命,更是中科院研究生的使命。让我们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唐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