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青睐“狂人”——范良藻寄语中科院学子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12-13
  • 3720
     【新闻网讯 记者王薇】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然而,在中国人心底,它依旧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尽管已经有杨振宁、李政道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百年间,中国本土始终无人可以问鼎,中国人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呢?

    12月12日晚八时,应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学术部的邀请,知名的科学家范良藻先生,在《科学时报》副总编李占军先生的陪同下,莅临中科院中关村园区,为科院学子揭秘中国人的百年诺贝尔奖情结,并与大家一同探讨做人为学之道。

    诺贝尔奖与中国:我们一定会有人得诺贝尔奖,而且不只一个,是十个八个!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许多人以为,得不得诺贝尔奖不影响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范老却不这样认为。“诺贝尔奖对于每个人也许是副产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然而一个拥有着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百年来都与诺贝尔奖无缘,是不合理的。”范老语重心长地说。拥有诺贝尔,象征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

    那么,中国人在何时才能问鼎此项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呢?范老信心十足的预测:在205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就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一定会有人得诺贝尔奖,而且不只一个,是十个八个!

     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诺贝尔奖青睐狂人:民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虽然具有很高的荒谬性,但每一篇文章都隐含着思想的光辉。

     诺贝尔奖将出自民间科学家!——范老这样预言。

     不同与主流科学家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民间科学家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狂妄与无所畏惧的品质。范老先生以为:民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虽然具有很高的荒谬性,但每一篇文章都隐含着思想的光辉。与主流的科学家相比,范老更加赞赏他们所拥有的敢想、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在2005年的民间科学大会上,范老便从众多民间科学家中发现了两位从事光与量子前沿研究的新星。

    “诺贝尔奖青睐狂人!”范老如是说。

    做科研要沉下心来:做科研不是搞人海战术,不是凑热闹,是要沉下心来看书、选题、做研究。

     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一种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在学术界蔓延滋长。对论文发表数量的过分追求,令部分专家学者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些学术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如何能够摒弃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专心攻关,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成为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范老以为,做科研不是搞人海战术,不是凑热闹,是要沉下心来看书、选题、做研究。一年出十几篇论文,那不是做科研;做科研,要沉到底,十年磨一剑,才能做出真正有质量的成果。

     报告会临近尾声,望着报告厅里众多的青年学子,范老感慨到:“你们是太幸福了!可以耕耘的土地就在你们脚下,你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人物介绍:

    范良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51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56年在中科院做研究生,师从钱学森。80以前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80年后奉命创建中科院第一院办公司——千帆公司,85年奉命创建深圳科技工业园。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