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纳丁研究员讲述中国高能实验在世界的地位

  • 48
  • 创建于 2004-07-06
  • 1111
  7月1日下午一点半,在中关村教学园区S201教室,中科院高能所的漆纳丁研究员应邀为研究生作了题为“中国高能物理实验在世界的地位”的报告,这是“李政道讲座”的第三场报告。   漆教授首先简略地回顾基本粒子物理实验的开端和发展历程。一百年中12种基本粒子的实验发现,促使了描述物质结构的标准模型理论SMT。由粒子源、接收探测设施和数据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的碰撞实验是人类得到基本粒子知识的主要来源。随后,漆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家的早期贡献,说明从1920年起,勤劳智慧的中国科学家就已经以优异的表现,出现在基本粒子物理实验的舞台上,他们中包括吴有训、赵忠尧、张文裕、吴健雄、王淦昌、丁肇中等人。最后,漆教授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科学家在自己的高能实验基地做出了以t轻子精确测量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平的科学实验,并且继续着中国科学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的步伐。报告后,漆教授中肯、风趣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漆纳丁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在通过第一届中美联合研究生统一考试(CUSPEA)后,于1981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就学,198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服务。1995年晋升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多年从事t轻子物理的实验研究,对t轻子寿命的测量、衰变分支比的精确测定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是美国SLAC 加速器中心PEP/MAC实验组几项主要成果的实验完成者。在详尽研究了3至5 GeV能区高能实验能力的基础上,首先提出“阈值扫描法”测量t轻子质量的物理思想,是BEPC/BES t质量测量的主要完成者。为此,获1993年吴有训物理奖,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得到美国华裔物理协会授予的“1993年杰出青年物理学家奖”的提名奖。目前,计划利用BEPC/BES的条件,进一步开展有关t轻子、t轻子中微子等多项有重大意义的实验研究。同时,希望在强子谱(J/Ψ,Ψ’,粲粒子等)研究中,开辟新领域。共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物理科学学院 周玉琴供稿)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