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中国情——62名留学生进入中科院学习

  • 荆玉静 张晓玮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9-04
  • 3881
留学生特写
留学生接受记者团采访。
【新闻网讯 记者荆玉静、张晓玮报道】初秋的阳光明亮而耀眼,洒落在大礼堂前碧绿的草坪上,闪耀在新生们朝气蓬勃的面庞上。9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级新生开学典礼在玉泉路园区隆重举行。在场参加开学典礼的新生中,一群与我们肤色不同、语言迥异的同学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留学生新生们。
 
2009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招收留学生62人,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39个国家和地区。
 
D.B.Kattel:“我想加入学生记者团”
 
皮肤黝黑的Kattel手持中科院研究生院留学生班的大旗,笑容羞涩而淳朴。Kattel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另一侧的神秘国度尼泊尔,今年3月以访问学者身份来到中国。来到中国后,他先是学习汉语,然后进入青藏高原研究所深造,他还告诉记者,自己得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奖学金和青藏高原所的支持。
 
尼泊尔与中国西藏仅有一山之隔,地理和文化上都存在着诸多的联系,因此,Kattel此次来华学习,将主要研究尼泊尔和西藏的冰川变化,想用自己的所学所得来回报自己的国家。因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学质量好,实验设备好,学习环境好”,所以他选择了这里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3年的学习时间肯定是不够的,所以研究生学习结束后,我想继续与中国进行合作研究。”Kattel坦率地告诉了我们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看到我们身穿的学生记者团T恤衫,汉语尚不流利的Kattel开始变得健谈起来:“我在尼泊尔时也是一名记者,我想加入你们的学生记者团。这次来到中国,除了学习,我也想感受一下中国的文化,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希望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贡献。”
 
Babas Khan:自告奋勇的班长“爸爸”
 
Babas Khan有着略微灰白的头发和漂亮的胡子。因为名字和年龄的原因,留学生班的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爸爸”。Babas来自巴基斯坦,曾供职于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作为中国与巴基斯坦政府合作项目的受益者,Babas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以“野生动物生态学”作为自己未来三年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采访过程中,Babas一直不断地强调着中巴友谊,这份情谊让人动容。他真诚地告诉我们,中国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热情很友好,也很乐于帮助别人。因此,虽然毕业之后他会回到巴基斯坦,但他并不会停止对中国的关注,而是将始终致力于中巴友谊。
 
研究生班的带队老师告诉我们,Babas是自告奋勇担任班长职务的。他的热心和真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Jorrit Gosens:“中国的进步和变化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和范例”
 
来自荷兰的Jorrit 有着金黄色的头发和淡蓝色的深邃眼睛。在来中国之前,他曾担任了两年的政府官员。
 
初到中国的Jorrit虽然尚未对中国有太多的了解,却对中国的气候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习生活中,将着重针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他说,中国的气候问题正在成为最大的问题,中国在解决气候问题上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因此,中国的进步和变化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和范例。
 
来到中国之前,Jorrit听说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我们告诉他,北京的冬天其实很舒服,Jorrit耸了耸肩,笑着说:“或许毕业之后,我可以留在这里继续工作。”
 
毕业典礼结束后,这群来自异乡的朋友们开心地在草坪上摆好了架势,拍起了合照。望着他们灿烂的笑容,回想着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执著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一切顺利!
 
在留学生队伍中,还有一位汉语英语俱佳的留学生。她就是江南。她来自于狮城新加坡,是管理学院的博士新生。作为一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同学,她热心地为我们充当起了与其他留学生交流的小翻译。
 
谈到再次走进校园的感受,江南笑着说:“能够再次成为一名学生,当然很高兴。而且,回到中国,感觉很亲切。”在她的心中,中国与新加坡都是同样的重要。她认为,在中科院这样一个著名的学术机构中,她可以吸收到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从而为中国和新加坡两个国家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荆玉静 张晓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