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谈反电子中微子失踪测量及其物理意义——记研究生院“格物明理”讲坛系列讲座

  • 严苑轩 (党委宣传部)
  • 创建于 2012-04-27
  • 505
报告会现场

4月12日下午, 由物理科学学院举办的“格物明理”讲坛邀请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教授到中关村园区S106教室,向近百名师生作题为《有关反电子中微子失踪测量及其物理意义》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科研处处长乔从丰教授主持。

王贻芳简要介绍了中微子研究的发端、历程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微子是一类难被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味道”区分的三种中微子,可以在飞行中相互转变,发生奇妙的“中微子振荡”。其中,“太阳中微子之谜”和“大气中微子之谜”这两种振荡模式已被实验证实,其发现者凭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但第三种振荡一直未被发现,这也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研究者积极探索。

王贻芳接着谈到,今年3月8日下午,他作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中方首席科学家,宣布了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测量到振荡几率,精确给出了不同味道中微子之间的混合角θ13。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该消息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热烈反响,有评论认为该成果将是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投入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共使用了6个中微子探测器,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质量检查、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王贻芳及其合作团队的科研人员,克服了诸如材料制备、元器件开发、工程爆破等种种困难,获得了精准的数据和成果,率先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评价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对于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王贻芳与现场同学亲切交流,勉励同学们在研究生院打好科研基础、练好基本功、学以致用。

“格物明理讲坛”旨在利用物理科学学院自身涵盖9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扩大教师和研究生的知识面,服务教学,创造新知识。

责任编辑:严苑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