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考古研讨会”在京召开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6-07-07
  • 2135
     【新闻网讯 杨益民】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关心和支持下,“冶金考古研讨会”于2006年6月21-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北京科技大学柯俊院士和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王昌燧教授负责学术组织工作。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市的文物考古部门、高校和研究所的三十多位有关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次研讨会是继2001年3月和2002年6月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先后召开“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及“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研讨会之后,涉及科技考古主题的又一次盛会。

    会议开始,首先由王昌燧教授阐述了我国冶金起源、青铜铸造工艺和矿料来源探索等冶金考古重要领域的前沿进展。随后,鄂州博物馆的董亚巍先生、中国钱币博物馆周卫荣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岑教授,上海博物馆李朝远和吴来明研究员、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颖教授和魏国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子初教授等专家,纷纷介绍了各自课题组开展的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发现。

    本次研讨会虽不足二天,但收获颇为丰硕。许多著名专家都亲临会议,参与学术交流和讨论。这些专家中,有长期关心我国考古、文化事业的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余志华教授和我校德高望重的李佩先生,也有身居我国文物、考古部门要职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庆柱所长、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凤瀚教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全教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吴小红教授、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马清林研究员以及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朝远研究员等,当然,更多的还是我国冶金考古界的后起之秀,这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我国冶金考古和科技考古事业的灿烂前景。

    当前,因种种原因,我国学术讨论的开展不甚理想,相比之下,本次会议不仅报告精彩、而且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不同观点的代表彼此尊重,相互启发,经激烈争辩,既增进了友谊,又加深了认识。大家纷纷指出,这才是正常的学术讨论氛围。事实说明,这样的对话平台,让各方专家交流成果、相互促进,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学的发展。

    延伸阅读:国际学术会按惯例只用英语 汉语沦为科学看客?

              北大校长:学术氛围是建设一流大学关键
责任编辑: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