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园区】诗意栖居,科研圣地:雁栖湖校区规划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 赵广立 李林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4-05
  • 2370
雁栖湖园区规划模型
雁栖湖园区效果图

【新闻网讯 赵广立 李林“小赵,实验做完了么?忙了一天了,咱出去走走休息下吧?”闻言,趴在电脑前计算数据的小赵摘下眼镜,伸了伸腰,“这组数据不大对劲,看样子实验的有些步骤还得改进,走吧,出去转转没准能想出好点子。前面雁栖湖的大雁来了,咱去看看去。”

 

这样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莘莘学子的生活中,成为现实。

 

彼时,中科院研究生院雁栖湖校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建设者们节假日不休,力保能够在2012年暑假后“具有部分入学条件”。这里“依山而卧,临水而坐”,规划中建筑楼群“和谐统一,高低错落”。恰如新园区建设办公室张风华主任所述:“从我们这个校园散步走去,就是雁栖湖畔”。雁栖湖校区是一个风景优美、充满诗意的科研圣地。诚然,在规划和建设中,处处凸显着设计者和建设者匠心独具的人文关怀。

 

校园用地:群山怀抱,湖水相依

园区设计根据雁栖湖校园用地东西布局、南北错动、群山环抱、湖水相依的山水特点,应用中国传统的轴线和院落空间,形成一轴、两带的校园规划结构。园区浑然一体,气势恢宏,宁静致远。

 

“一轴”融贯东西两区,是由中央主轴线统领,北、中、南几条副轴线复合而成的核心主轴空间。主轴紧密联系行政办公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公共教学实验楼、学生活动中心、计算中心等公共空间,形成经典的校前广场。南北副轴线是西区山谷东侧山峰的视线走廊和东西交通的“动脉”,此设计不但将校园空间延展至西侧山间,并且立足步行优先原则形成北上、南下的交通回路,特别是连接东西区的天桥走廊和地下通道,使整个园区浑然一体

 

两带则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对话。东西校区中部,依据地形原有的高低起伏及冲沟,营造了一道迂回婉转错落有致的生态水体,形成山、水、建筑的高度和谐,并在东西校区形成形断意连的意境。此举不仅为校园内的景观增添亮色,更具备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此外,设计者们还沿生态水体景观设置了一条观赏游览的步行道,它既是连接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主要非机动车道路,又使师生在步行始终处身于优美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整个园区依山靠水且亲山近水,行走于校园之间,心情怡然。

 

校园分区:动静分离,适度聚集

新校区根据东西校园同步发展、适度聚集和动静分离的原则,形成强有力的中心公共空间,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核心公共空间、院系教学区、生活区和集中绿化区。

 

东西区广场由过街步行桥和地下通道联系成一个完整的核心公共空间。西区校园主入口广场可以看到广阔的水面及草坪,以图书馆为中心,南北两侧行政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及教一楼、计算中心的环绕下,形成开敞的三合院院落。东区校园生活广场校园休闲生活的聚集地。广场南北两侧为教二楼、学生礼堂、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以自由的形态和空间形式形成以龙山为背景的一个人文的主题广场发挥着主导校园气氛的重要作用

 

东西校园布局上各有一套教学生活配套建筑,有利于减少师生穿过高速路的交通流量。同时东西校区分别向南北向纵向发展形成院系教学区,单元格构的教学楼可水平向生长,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生活区融合了休闲运动区,显得相对集中。在西校区泄洪沟改造而成水岸公园广场及贯穿南北的景观带自然与教学区分隔,建筑群体以学院为单位,形成居住组团。组团间以集中绿化广场为节点,彼此咬合,相互渗透在东校区通过南北向的景观带与教学区分隔,建筑布局顺应教学区建筑群体格局,水平对应院系,纵向划分成相应组团。

 

区内绿化带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为主导,曲径通幽、清静宜人。校园西区毗邻军都山麓,邻接雁栖湖畔,自然风光秀丽雅致校园东区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用地东侧偏北有龙山,南面有一条天然沟坎。东区场地与校外联系紧密,人文气息浓厚。集中布置的学生运动场作为东西两个区域绿化带的终端,放置在高速路和铁路沿线靠近生活区的位置。这样既便于使用,又不干扰校区正常上课和居住,而且有效利用了空间,以回避校外噪声干扰。

 

同时,校园通过广场、水面、绿化带等公共元素进行有机渗透,达到适度联系,完成校园环境由外到内、闹到静的逐层过滤,使校园保持舒适宁静的氛围。

责任编辑:赵广立 李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