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雁栖湖园区召开了2009—2010年度护林防火工作动员会。怀柔区森林防火指挥部肖连东警官、怀北镇农业发展办负责人,研究生院副院长、新园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马石庄同志、研究生院总务长田国良同志以及雁栖湖园区全体管理人员、保安人员、护林防火队员和后勤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上,绿化办公室主任许迪同志首先汇报了在防火期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和护林防火期的工作安排。今年绿化办公室改变了以往秋季集中人力割打防火道的做法,从暑假开始,利用机械不间断的抽打杂草,总面积达到1700亩以上。采用机械割打,既减轻了护林员的劳动强度,提高防火道的割打质量,又不必焚烧杂草,减少了大气污染和火灾隐患。同时针对今年冬季将有施工人员进驻,护林防火工作将异常严峻的问题,绿化办公室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执勤岗哨的位置,重新制定巡查路线、巡查时间以及巡查密度。

随后怀柔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肖连东警官向大家介绍了今年冬季北京市以及怀柔区的森林防火形势,充分肯定了研究生院在怀柔区的护林防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宣布雁栖湖园区管理部再次获得怀柔区护林防火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最后,马石庄副院长和田国良总务长就如何做好新的护林防火期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尊敬的怀柔区池维生区长,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开工典礼,欢迎、并感谢大家的光临。我手里有一个讲话稿,在念稿子之前,我还是想先说几句感想。昨天晚上,我从城里过来,半夜了摸黑在新校区看了一圈,激起了对很多往事的回忆,想了很多、想了很久,心潮难平、感慨万千。
 
我在想,中华民族有一个梦,一个始于公元1840年的梦。我们这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很长的历史,近代却是从1840年算起。从那时起,我们有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了谭嗣同的“投门望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还有了天安门广场上镌刻着那毛泽东的“……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著名碑文;我们更还有邓小平“落后就要挨打”的告诫、“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谆谆教诲。我们民族的这个梦,就是伟大的民族复兴。如今,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中,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接近这个梦。这个伟大的梦想,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科学院有一个梦,一个可以说始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不久的梦。在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同时,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就筹划和组建了人民的中国科学院。再过几天的11月1日,也就是中国科学院的建院60周年的庆典日。其实,还可以说在更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梦想着“科技救亡”、“科技强国”,直到了1949年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才提供给了中国科学家实现梦想理想的时代机会。至今60年了,中国科学院的几辈科学家、几代科技工作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在众所周知的“两弹一星”伟大工程中,正是他们对强国梦想的追求,让我们这个古老文明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终于挺起了钢铁般的脊梁;还有,在近十几年来的“知识创新工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秉承着光荣的传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迅速追赶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和成就。基于“科技强国”的伟大理想和伟大实践,中国科学院几代科学家、几辈人,都一直梦想着有一个符合“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互促进依托”规律的、强大的研究生教育事业,这个梦,正在努力实现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有一个梦,这个梦的开始标志可以定为31年前,也就是经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的成立之后。为了继承发展中国科学院成立不久就开始了50多年的、丰厚积累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为了实现中科院几代科学家、几辈人想有一个强大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梦想,研究生院31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有过闪光的骄人成绩,也有过艰辛、曲折,甚至磨难;但是,头顶着“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的荣耀、依靠着得天独厚的中科院宏大丰富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培养的资源,“做强、做大”的心一直不甘、梦一直未灭。直到世纪之交,全院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研究生院的更名组建,随着“三统一、四结合”方针的实施,伴着“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践行,还有“共有、共治、共享”的确立,我们全校师生和各研究所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梦,这个梦,已经不太遥远。
 
在研究生院里有一群人,这群人还有一个梦,这个梦已经整整7年了。在2002年11月下旬,研究生院党委向中科院党组呈上了一个报告,提出了“建设有当量、有形象的研究生院主校区”的郑重请示。这个时间点,可以作为这个梦的起始标志。我们的这个梦,路甬祥院长提出了“既然要建,就建成一个亚洲最好校区”的明确指示,白春礼院长作出了“按照党组决定,尽一切力量办好”的坚定支持!整整7年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有过殚精竭力的争取、处心积虑的筹谋,有过兴奋亢进的驱车夜奔、寝食难安的期待煎熬,有过获得进展的欢悦、遭受挫折的沮丧……。整整7年了,为了这个梦,我们有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情,依旧如故;我们中间,有人的青丝熬成了花白的头顶,不堪回首;有人的青春面庞刻上了风雨年轮,岁月见证。在我们中间,还倒下了肩并肩奋斗、却英年早逝的战友,今天抬头仍能看见她关切的笑容、凄楚不舍的神情,她没够等到今天的欢庆热闹,扼腕痛惜。同志们、朋友们,整整7年了,在你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开工典礼,这意味着,我们这一群人的这个梦,已经变得伸手可及了!
 
在这里,我个人,并以研究生院的名义,要特别感谢怀柔区委区政府、怀北镇委镇政府,如果没有你们的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绝不会有今天的开工典礼;还要特别感谢中科设计院、城建设计院,没有你们的智慧和辛劳,我们无法实现“亚洲最好”的目标。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们,我们新校区建设的团队,真诚地感谢你们7年来的艰难付出、卓越成绩。
 
我讲得已经够多的了,手里的这个稿子就不再念了。对不起,占用了大家太多时间;但心中感慨涌动的话,不得不说完。
 
谢谢大家!
 
(本文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在雁栖湖校园开工仪式上的即席演讲,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审定。)
 
 

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玉泉礼堂前举行集体悼念活动,千计科苑教师学子前往吊唁,以白菊黄雏寄以哀思。 

    礼堂前檐高挂黑色横幅“中科院学子永远怀念钱老”,在礼堂前正中处摆放着钱老的遗像和花圈,氛围庄严肃穆。老师、同学们以及一些教职工纷纷手捧黄、白雏菊,满脸凝重,走到遗像前向钱老深深鞠躬,将鲜花献给钱老。

    冯绍田老先生推着自行车,伫立在钱老灵前久久不离去。“真不愧为航天之父!不为名不为利,在科学家中首屈一指,有民族气节。”杨老说着,竖起了大拇指。1955年钱学森夫妇克服千难万阻回到祖国时,冯老还在学校念书,听闻这个消息时,大家都觉得“振奋人心”。“钱老回国克服了巨大的阻力,美国人不放他走,他就想方设法都要回来。他还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很多航天技术人才。” 

   “钱老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会永远把他记在心里。”74岁高龄的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于秀珍老人含着泪水,几乎哽咽。她将白菊放在钱老灵前,深深的鞠了三躬。“他对我们国家的贡献太大了,为了研制导弹克服了百般困难,他是我们所有科研人的榜样。” 

    据悉,很多同学下课后顾不上吃饭就奔到礼堂前来悼念,还有一些同学们刚下校车就迫不及待的拿起鲜花来到礼堂前,一人或三五个人一同走到钱老面前鞠躬、吊唁,然后献上鲜花。在教学楼旁、宿舍大厅和礼堂前都堆放着大量雏菊,道路上也有志愿者向行人发放白菊,以便供学子们缅怀悼念大师钱学森先生。仅仅不到半个小时,礼堂前的阶梯上就摆满了老师和同学们献上的雏菊。科苑的学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缅怀钱老,为钱老送行。

 

 

 

中广网消息(记者 卫宁、林路、张军勇):6日中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成千上万普通民众前往送别,希望老人一路走好。

  钱学森于今年10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上午9点半,遗体告别仪式对公众开放。在送别人群中,记者遇到了一大早就赶来向钱老告别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姜尚。他说:“钱老作为中国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很多人从小都立志以钱老为榜样,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今天我来对钱老最后一次悼念,希望钱老一路走好。”

  像姜尚一样,专程前来悼念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各界民众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手捧鲜花,静静等待着送老人最后一程。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中国上海,曾在美国学习、工作20年,28岁时就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他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罗杰告诉记者,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给她讲述钱学森的故事,最让她感动的是钱老那颗真挚的爱国心。他说:“我最敬重他不是因为他在科学上有多大成就,而是因为我知道当年他在美国过得已经很好了,但是仍想回中国,全家人被困在了洛杉矶多年也要回中国,我觉得我要学他爱国的精神。”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在1955年回国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就先后组建了中国力学研究所及中国力学学会。曾与钱老在力学学会一起共事多年的石光漪女士告诉记者,钱老的严谨作风、学风,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就说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年,他很关心我们的力学学报和期刊,要我们来做一个力学科普类的期刊,为了是让广大的群众、更多的人来了解力学科学。他非常支持这个期刊,亲自为它写文章,每期他都找我,询问你们打算怎么搞。他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是很难用一句、两句话说得完的。今天来的还有很多的院士,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怀念他。”

  闻讯前来送别钱老的民众一直络绎不绝,其中郭女士是专程从美国赶来的。她说:“我是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公共健康、生活科学方面的研究。对钱老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航天科学的贡献比较了解。听到钱老去世这个消息,心情特别沉重,非常景仰钱老的贡献,他对我们后辈的激励作用也非常大,所以专程过来,送钱老一程。”

11月6日,伴随着钱老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告别,哀痛的气氛也在玉泉路园区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蔓延。
 
钱学森同志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和功勋最为卓著的人民科学家,是我们科院学子的人生和科研航标。
 
中午十二点左右,在党委和学生处的领导以及学生会的组织下,科院里的学子以及老师前辈们纷纷来到礼堂门口向钱老鞠躬献花,场面壮观。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声,同学们自发的从各处赶来向钱老表达悼念和崇敬之情。记者采访到,来献花的同学大部分是听到哀乐以后“闻声而来”,部分同学刚去八宝山参加过伟人的遗体告别。谈到钱学森同学的言语中自然的流露出十分的崇敬,赞叹他是我们伟大的精神偶像。
 
据悉,上午十点多开始,就开始紧张的筹备工作。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这件事,学院特意订了3100枝菊花,学生会的同学以及自发组织的学生分发给科院纷纷赶来献花的学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