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科院新(筹)建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科院的11个新(筹)建研究所的领导及教育干部参加了会议。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兼招办主任高随祥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教授、培养办主任张晋连教授主持会议。
 
邓勇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王颖做了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报告,高随祥教授、缪园教授分别就招生工作、学科专业增列与评估等工作做了专题报告。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厦门城市环境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所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会议期间,研究生院各教育业务部门负责人与新(筹)建研究所代表们就招生、教务、学生、培养、学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大家直抒其言、相互交流,讨论气氛友好而热烈,整个会议紧张而有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次会议由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组织,教务处副处长石山梅、学位办副主任缪园、学生处副处长邱文丰等参加会议。
 
 

 
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于2009年9月24-2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生命、环境与能源”为主题,旨在探讨生命繁衍、环境污染防治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热点问题。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研究生部推荐2009级博士研究生邴海健参加了本次论坛,邴海健在论坛上作了题名《CONTAMINATION HISTORY AND SOURCES OF HEAVY METALS IN LACUSTRINE SEDIMENT FROM XIJIU LAKE, TAIHU LAKE CATCHMENT, EAST CHINA》的学术报告,并获得最佳报告奖。
 
本次论坛是2008年10月在日本筑波大学举行的第一届论坛的延续和深化,旨在鼓励中日双方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锻炼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宗旨;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以“生命、环境与能源”为主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筑波大学、京都大学、福岛大学、神户大学、德岛大学、北海道大学等日方高校,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参加。来自中日高校的140多名研究生和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按照生命起源与演化、环境污染防治与治理、生物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专题分为9个分论坛进行讨论。
 
本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中日双方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不仅锻炼研究生组织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丰富研究生参加国际性论坛的经验,开拓国际视野,更能提高研究生国际水平,及时了解中日双方在生命、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同时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促进双方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其次,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通过研究生及教师间的学术以外的交流,为双方的研究生提供接触和了解不同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机会,加强相互了解,增进双方友谊,同时促进研究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
 
本次论坛的举行,为中日双方传统文化的交流提供平台。在学术交流之余,组织安排的文艺表演及自主旅游路线,都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北京古老和现代相互交融的独特的城市魅力,有助于促进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
 
 

【新闻网讯 记者马小红】为了给贫困的孩子奉献我们的一份爱心,送去我们的关爱与呵护,送去一份温暖,10月15日中午,科苑支教社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综合楼食堂门口联合举办“爱心义卖,一缕阳光一份爱”活动。
    
     科苑支教社的负责人万冲告诉记者,此次爱心义卖该社团派出了20余名负责人,主要负责图书的整理,分发等各项工作。他说,科苑支教社的爱心义卖物品主要是图书,大部分是由往届师兄师姐捐献的图书,他们把这些书籍以优惠的价格义卖,然后将筹得的全部款项捐给打工子弟学校,以用于购买他们所需的各种书籍,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一份色彩,一丝温暖。采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姚明水得知,青协大约有60余名会员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其义卖品大部分是文体用品,主要是各界人士捐赠给“太阳村”的文体用品,他们把这些积压的用品收集起来,号召中科院的同学们购买,将所得的全部款项返回给“太阳村”,用以购买对孩子们有切实用途的物品。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买书和文具的同学,他们都说自己买这些东西确实用处不大,但是想到能为那些孩子们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还是很值得去买的。记者本人也买了一些文具与几本书籍,几元钱可能不算什么,但是想到这微不足道的几元钱可以让孩子们朝理想迈进一步,同学们这些举动就增加了一些人性的光彩。


     据悉,此次爱心义卖活动将举办四场,今天义卖盛况空前,同学们都给与了极大地热情来支持这样一项爱心联合行动。让我们伸出自己的爱心之手,给孩子们一点微薄的帮助,让他们的脸上笑容更加灿烂!

 

 

为充分了解我国生物考古的研究现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提升我国生物考古的研究水平、建立我国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本体系、探讨我国人类演化及环境响应的动因,来自中国、德国、美国等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日前齐聚北京出席以“生物考古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为主题的第350次香山科学会议国际学术讨论会。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Svante Paabo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王昌燧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与会专家围绕现代人的起源及文化演进,人类遗传结构的演变,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及演化,农业的起源、发展及古环境的响应等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通过对古代DNA的分析,中外科学家在探索人群间亲缘关系研究中硕果累累。3万年前就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与欧洲现代人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了他们通过与克罗地亚、西班牙等各国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成功提取了克罗地亚Vindija洞穴出土尼安德特人骨的核DNA,并完成了11亿个片断的测序工作。通过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基因组间DNA序列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了解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由于埋藏环境的影响,古代人类得以保留的DNA含量极其微弱且多已分解成片断,同时还可能存在大量外源的DNA污染,这也常常使得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目标DNA的扩增效率并不高。德国专家介绍了一种名为引物延伸捕获(PEC)的新技术,该技术在回收短片断内源DNA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的PCR。利用此方法,研究人员成功扩增了3万年前的克鲁马努人的mtDNA中的8758个片断;该技术还可望对形态上不能确定的生物残体进行种属的鉴定。
 
新疆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我国新疆地区现土著居民与古代人类的DNA研究分析后指出:我国新疆地区早在4000年前已存在东亚的谱系;现维吾尔人兼有东方谱系和西方谱系,基因交流在2000年前就已发生,并且东西方谱系基因的交流在维吾尔人迁居之前就已产生,其中原生活在新疆的先民也有可能为维吾尔人基因中的西方谱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DNA的研究与分析不仅在探索人群间亲缘关系的研究中硕果累累,而且在环境考古研究中也同样可以大展身手。加拿大专家以中国新石器水牛的DNA研究和现生水牛的起源、加拿大遗址出三文鱼骨骼的古代DNA分析等具体实例,详细介绍了古代DNA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前景。
 
与会专家还介绍了我国农业起源和传播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并同时指出尽管农业起源已经研究多年,但如何从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上界定野生和栽培作物,以及栽培作物的出现与农业起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迄今为止一直缺乏公认的判断标准。多学科的协作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为今后探索我国早期农业(稻作和粟作)起源和传播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
 
(《科学时报》 2009-10-19 A2 本报记者 潘锋)
 

2009年10月11日至13日,“2009中国科学院 BHP Billiton研讨会”暨中科院研究生院 BHP Billiton 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中澳两国的专家、学者、研究生50余人参加会议。该会议受中国科学院和 BHP Billiton 委托,由研究生院组织。
 
来自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与会代表及获奖学生在研讨会上做了报告。BHP Billiton 全球技术经理 Dr. Anis 先生及中科院代表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朱相彬在研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 
 
12日晚,举行了中科院研究生院 BHP Billiton 奖学金颁奖仪式。中科院研究生院 BHP Billiton 奖学金项目已运作五年,共有125人次的学生和其指导教师分别获得了学生奖学金和导师科研奖,今年有25名研究生获此殊荣。颁奖仪式由研究生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李莉主持,捐奖单位 BHP Billiton 中国区副总裁吕建中博士、设奖单位代表朱相彬院长助理分别致辞。颁奖仪式后,获奖学生代表向与会者讲述了其科研、申请奖学金的经历,分享其成功的喜悦。
 
12日下午,大会邀请了心理所高文斌教授作了题为“个人心理与职业规划”的专场报告会。13日大会组织获奖学生先后参观了动物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物博物馆和鸟巢。
 
另外,会议期间大会组织获奖学生进行了拓展训练。通过系列活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英文表达沟通能力。最后,2009中国科学院 BHP Billiton 研讨会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