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德国马普学会复杂技术系统动态学研究所所长Kai Sundmacher教授在研究生院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为Kai Sundmacher教授颁发了聘书。聘任仪式后,Kai Sundmacher教授做了题为“Using Droplets as Chemical Reactors: Synthesis of Nanoparticles in Emulsions”的学术报告。研究生院王艳芬副院长主持报告会。
 
Kai Sundmacher教授就是当今世界顶尖科学家中的一员,他是世界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兼任化学工程领域最高学术期刊CES执行主编以及国际学术期刊CEP顾问组成员、国际学术期刊CET顾问组成员、国际化学反应工程大会顾问组成员、德国科技部“前瞻科技工程”顾问组成员、德国化工和生物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成员等多项职务。
 
Kai Sundmacher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反应分离过程、燃料电池和电化学过程、颗粒过程、过程强化、耦合过程及多功能反应器、群体平衡系统、能源转化系统等。他在上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出版专著7本,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3篇。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提升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和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每年邀请10名左右世界顶尖科学家到我院进行1~2周的学术访问。随着 “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作用得不断发挥,自2009年起,爱因斯坦讲席教授名额增至每年20人左右。被邀请的科学家均应具有获得世界顶级科学奖的潜力或已获得上述奖项并活跃在科学的最前沿。
 
 

200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为全院学生开设了121门人文科学课程,17312人次选修。2009年,人文学科选修课达到了创纪录的168门,涵盖文、史、哲、法、艺术、教育、心理、管理、军事和体育等诸多门类。

  人文社会学科,已经在这个传统的理工类学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重新定义“创新教育”

  2009年4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中科院院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路甬祥曾特地谈起自己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一段对话。

  布鲁斯·艾伯茨要重新定义科学教育。他认为,现在美国的科学教育只注意教授学生新的知识,却忽视了科学教育其他几个方面的内涵,比如科学工作的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路甬祥则建议他重新定义“创新教育”。“因为无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大学生教育,不完全都是科学教育,应该还包括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路甬祥这样认为。

  路甬祥一直强调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人文素养或综合素质的培养,既是培养科学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他身体力行,于2003年春与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迄今,论坛已连续举办88场报告会,就人们关心的政治、科技、经济、外交、文化、环境、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路甬祥曾围绕“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科学的价值与精神”等专题多次在论坛发表演讲。

  中科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这个高规格的论坛。“近水楼台先得月”,中科院的研究生们自然比其他高校的学生多些机会,得以面对面地与众多中外知名学者、政府高层进行交流。正如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叶中华所说:“论坛在社会各界产生良好反响的同时,也成为研究生院人文教育的经典资料。”

  今年,该论坛已经举行了7场报告会,从中科院文化魅力到创新方法研究,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技政策到中国宏观经济趋势,从日本震后重建到中国对外战略,还有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带来的思考等,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艳芬告诉记者,下半年论坛还将围绕建国60周年、中科院建院60年等重大历史契机,来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邀请中外各界知名人士来演讲。

  让学子的心灵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国外著名的理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如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中,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占到了1/3。该校共开设了约300多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中有些人文学科的研究已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

  “中科院研究生院培养的学生,今后会有85%以上要走向社会。他们中不仅要有科学家、工程师,还要出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公务员,甚至有一部分会成为政治家。”叶中华说。

  为了让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爱上人文学科,中科院研究生院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很多改革:将政治原理与时代焦点结合,作为政治课教学的启动点;让人文精神真正走进科学殿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政治课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举例说:公共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原来由一位老师从头讲到尾;现在改为系列讲座,每个老师只负责自己擅长的内容。原来的授课框架是面面俱到;现在以“厚今薄古,厚中薄外,厚实践薄理论”的原则,重点讲解当代的、中国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激发研究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结合起来,受到普遍欢迎。

  政治课之外的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也受到广泛欢迎。“刘嘉老师的两次课,就让我从此爱上了心理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陶薇说,她选修了刘嘉教授开设的《心理学与生活》,收获不小。人文学院教学秘书张颖建介绍说,刘嘉讲课,PPT上全是图像,没有文字,资料内涵丰富,授课生动,跟生活结合紧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眼下正值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夏季学期,其中不乏让学生兴趣盎然的人文课程。中科院的研究生们正火热追捧着众多的人文历史课程,很多教室都人满为“患”,走廊里、教室后都星星点点穿插着认真听讲的学子,甚至教室门口也是人头攒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说,研究生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以路甬祥提出的“创新教育”新内涵为指导,以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我们不仅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科研能力、培育科学精神,还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坚持开展‘博士合唱团’、‘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文化活动,拓宽研究生的视野,陶冶研究生的情操,让他们的心灵与时代和国家的脉搏一起跳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8 作者:肖洁)

 

    7月1日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五周年专场汇报演出“七一礼赞•歌声飞扬”,在玉泉园区礼堂隆重上演。合唱团首任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致辞,研究院组织部长赵宝奇、学生工作处处长牛晓莉、合唱团首任执行团长张风华、博士合唱团现任团长刘红雨等领导及数百名师生观看了演出。
 今年是新中国60岁生日,也是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在这样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博士合唱团也迎来了成立五周年纪念日。博士合唱团用自己的歌声向祖国献礼、向科学院献礼,更向五年来关心、支持博士合唱团的研究生院领导和师生们唱出深深的谢意。
 此次专场汇报演出曲目以歌颂美好生活为主,近六十名团员共演出了二十余首曲目。有歌颂祖国的《祖国颂》、歌颂科技工作者的《大漠之夜》、歌颂老师的《飞来的花瓣》、歌颂共产党和革命先烈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娄山关》、《洪湖水浪打浪》,歌颂爱情的《等你到天明》等。此外,还有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瑶山夜歌》、《太阳出来了》、《回娘家》、《欢乐的那达慕》、《快乐的聚会》、《大青藏》、《八骏赞》、《赶牲灵》等民歌和《波希米亚人之舞》、《玛利诺之歌》、《海港之夜》等著名外国合唱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唱《海港之夜》时,马石庄教授在团员们的盛情邀请下,欣然上台加入合唱演出,饱含深情的领唱完领唱部分之后,又大步加入男高音声部,融入到一片白衬衣黑西服的合唱队伍中去,把气氛推向高潮。
 演出中,博士合唱团秉承“唱观众听得懂的歌、唱观众喜闻乐见的歌”的精神,继去年“一二•九合唱”之后,再次在演出形式和演出风格上做出了新的尝试。首次在周年专场晚会上增加了小合唱的形式,演出了混声无伴奏合唱曲目菲律宾民谣《卖花生》;首次增加了男声重唱曲目印度尼西亚民谣《哎呦妈妈》。特别是《哎呦妈妈》幽默诙谐的演出风格,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和欢笑。
 参加此次演出的博士合唱团团员大部分是音乐基础较为薄弱的、入团不到一年的新团员。在学生处、团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合唱团指挥兼声乐指导林玉赤老师及全体团员的共同努力下,合唱团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博士合唱团已经成为引领莘莘学子们提升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
 五年来,博士合唱团几乎每年都精心准备一场专场汇报演出,向研究生院的领导师生们汇报一年来的成绩。博士合唱团的足迹遍及东南西北许多培养单位,活跃在研究生院许多活动舞台,已经成为研究生院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们对五年来博士合唱团取得的进步、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祝贺!更祝愿博士合唱团在未来的岁月里再创辉煌!

 有别于其他讲授某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的系列讲座,科研思维与科技写作主要是为了使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有一定了解,以讲授科学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为主。在化学学院开设的各项系列讲座中,该课程无疑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主讲内容也正是这些完成了一年集中教学,即将进入实验室开始实验的研究生所缺少的,所以深受学生喜爱,每次讲座学生都会将教室挤得满满的。

     在开展研究生课题之前,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文献阅读。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当前研究水平,熟悉相关领域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机会,掌握研究发展动态,这也是我们确立今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所必需的。如此重要的文献阅读,却成了不少同学开展科研的绊脚石,面对浩瀚的文献,同学经常是无从下手。老师们从自己学生在文献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给大家讲解了攻破文献阅读关的各种方法。文献查阅要善于应用检索工具,查阅的文献要做到调查全面,及时整理归纳,分类建库。阅读文献要由点及面,有杂到精,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和理解能力,熟记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特殊技术等。将文献知识和基本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通过思考将获得的知识内化。

     特别要明确,阅读文献的目的是为了借用文章的思想,而不是套用文章的方法,探索别人的研究思路,融合各种思想,找到自己的研究点,做有创新性的工作。

     交流也是各位主讲老师一直强调的一点,而这也 同学们一直做的不够的一方面。在试验中要同实验室的同学探讨遇到的问题。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认真对待每次学术表现的机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尤其是同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探讨,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碰撞积分最有效的结果,科学正是因交流和反思而进步的。

     本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学习,而研究生学习的目的则应该是学会工作,更好地规划研究生期间的生活、学习和研究,必将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各位老师以他们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心得,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生生活点亮了一盏明灯。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意识,鼓励优秀研究生勇于探索、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的选题和创新能力,金属所于2008年11月设立了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用于资助在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
    今年5月,该基金首次受理学生们的资助申请,共有10名同学提出了他们的创新项目申请。经过考核答辩、专家投票,首批获得资助的4名同学已产生,他们是博士生刘碧录、安祥海、李昺,硕士生胡楷雄。
    首批资助的项目运行期为: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