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惠普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推出IT战略与IT服务管理方向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领域下的培养项目。据承办该项目的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与惠普IT管理学院的负责人称,该项目的目标是培养集技术、管理、战略三维一体企业首席信息官(CIO),为产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合作签字仪式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一会议室举行,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教授、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姚郑教授、中国惠普公司教育培训部总经理岳灏先生、中国惠普IT管理学院院长樊力越先生等嘉宾出席了会议。
 
    王颖教授在代表研究生院的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王颖教授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基本情况和院所结合的教育特色,阐述了研究生院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态势及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瞄准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一贯立场。王颖教授认为,作为具体承办者的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所坚持的“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中国惠普公司IT管理学院的“实用”、“实战”、“实效”的特色教学结合,必能铸就具有创新能力、引领时代的CIO,为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贡献应有力量。姚郑教授结合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历程,介绍了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探索,认为此次与惠普公司合作契合了双方对人才培养的理解,合作能充分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对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岳灏先生对项目的正式启动表示非常高兴,认为此次合作是中国惠普培训事业部2009年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他认为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合作,将能够充分利用名校和名企的优势,全面创新企业CIO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企业CIO的摇篮。樊力越先生介绍了相关的课程体系与运作模式,并就双方课程体系及师资情况向参会媒体进行了说明。
 
    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惠普教育培训事业部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以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聚合国内外一流的IT战略和IT服务管理方面的专家,为中国IT战略与IT服务管理领域培养出新一代的集技术、管理和战略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合作招生对象面向IT类公司CEO、各类企事业单位的CTO、CIO,以及IT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企业信息主管、IT运维人员、IT服务咨询顾问、IT技术骨干、IT战略与计划人士,将诞生国内首个为IT战略与IT服务管理领域培养中高级人才的计算机技术硕士。
 
    该项目将采用最新的培养方法,将课堂教学、上机操作、仿真模拟、沙盘演练、现场参观、工程实践、科技前沿讲座等手段有机整合,使得该研究生培养项目具有实战、实效和实用等特点。招收学员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正式注册学生,符合相关条件并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颁发的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印制的IT战略与IT服务管理方向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证书,以及中国惠普有限公司统一颁发的“IT战略和IT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除此这外,还将获得由国际信息科学考试学会EXIN颁发的ITIL Foundation证书以及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学会ISACA颁发的COBIT Foundation证书。
 
 
 
 

    为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半导体所2009年“五四”青年交流会于4月27日在所学术会议中心举行,此次交流会也是半导体所连续举办的第七届“五四”青年交流会。
 
    李晋闽所长、陈树堂书记、俞育德副所长出席了交流会。
 
    在上午的交流会上,有16个Oral Report和43个Poster report。16位口头报告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听众简洁、有重点地介绍了各自科研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想法及取得的新成果,他们的宣讲思路清晰、图文并茂,回答问题时思维敏捷。与会听众积极参与提问,与报告人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参加Poster report的研究生也借助设计美观、内容充实的展板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接受评委的现场提问。
 
    李所长在点评中对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此次交流会经过认真、充分地准备,体现出较高水平,报告紧紧围绕目前的科研需求进行选题,内容充实,组织现场气氛活跃。李所长同时也希望全所广大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知识、科技创新,在全新概念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为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交流会邀请所学术委员会担任评委,对参会人员进行了评奖。
 
    下午,所内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的15位负责人,就自己项目的进展和在场的各位科研人员作了深入的交流。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是研究所2008年首次部署的项目类型,旨在激发所内年轻人的探索精神,推动我所科研成果更好的产出。陈树堂书记作了恳切的总结发言,陈书记讲到:“我们做科研不能怕失败,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的部署就是给所内年轻人一次探索的机会,就是鼓励年轻人去做那些自己感兴趣,但国家、科学院、研究所却没有部署的方向,我们允许失败,希望青年一代的科研人员能够勇于探索,共同创造半导体所的明天。”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半导体所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加深了不同专业及课题之间的了解,为所内各研究实体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研讨提供了有利平台,活跃了学术氛围,为广大研究生及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为了规范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流程,加大复试环节的创新与管理,武汉教育基地于近期组织在汉各培养单位参加了湖北省招生办组织的2009年全省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会。
 
 会议由湖北省招生办余学敏主任亲自主持,余主任首先向与会代表作了2008年全省研招工作的总结报告。他指出,2008年的招生录取工作呈现出了三大特点:(1)各单位严格遵守了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录取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复试工作,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3)注重研究生录取程序,从制度建设上杜绝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余主任对2009年全国及湖北省招考情况也作了详细的说明。
 
省招生办金晶副主任向代表们传达国家教育部2009年研究生录取会议的精神,并向大家介绍了全国某些试点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的创新措施。
 
研究生招考工作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严把“入口关”、提高复试环节的质量是培养单位研招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教育基地正积极为研究所做好招生录取的服务工作,为研究所与湖北省招办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而搭建平台。
 
 

为了扩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吸引优秀生源,五一前夕,武汉教育基地组织在汉6个培养单位的教育管理干部和研究生导师一行14人前往湖南省部分高校开展2010年招生宣传活动,为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目标高校的学生宣讲招生政策并答疑解惑。
 
此次活动涵盖生物、物理、数学、力学、地学等学科领域,覆盖面广、涉及的学院众多。由于该活动得到了湖南省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所以每到一所高校,宣讲活动都是组织的井然有序,高校学生积极参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湖南之行是武汉教育基地继去年统一组织前往山东省各高校开展招生宣传活动后,应培养单位要求,再次组织的统一的招生宣讲活动。与去年相比,该活动今年得到了研究生导师的大力支持。每到一所学校,教育管理干部从宏观上讲解研究所的概况、导师们从学科发展层面上讲解学科前沿动态,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与精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华大学教授 施一公
 
 
九十年前,在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拯中华民族于危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里,无数的仁人志士、无数的爱国青年慷慨激昂,毅然投身。他们振臂高呼,希望自己的喉咙能够唤醒沉睡的人们;他们孤独求索,希望寻找到一条民族的复兴之路;他们以身作则,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够感召周围的同胞团结奋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爱国是每个人内心最朴素的情怀。于是,一个人变成了一批人,一批人聚成了一群人,渐渐地,整个社会都沸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畅所欲言、自由争辩、旁征博引、西学东渐,激辩淘涤了沉疴旧病,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升华,而那条指引民族走出迷雾的光明之路也已经渐渐铺就。
 
这就是“五四运动”。弹指间,沧海变桑田,一个世纪倏忽而过。九十是一个小数字,九十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昔日的华发早已染满风霜,高耸的画栋雕楼也斑驳了光影。然而,先贤的高呼透过历史的隧道依然振聋发聩。海外学成的游子被胸腔内燃烧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纷纷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祖国的怀抱,融入国家建设的洪流。他们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强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能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施一公如是说。
 
作为新一代海外归国人才的代表和榜样,那时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习教授的施一公放弃了普林斯顿为他提供的配置一流的实验室,放弃了充裕的科研资金,放弃了那座5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那片1英亩的花园,抛却了已经熟悉的、舒适的科研生活环境,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辞职回到了母校清华,在海外华人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回国后的他积极奔走,传播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希望以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引导一批青年学子,让他们以天下事为己任。
 
矍铄的精神状态、多彩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处世哲学三者有机统一在一体,构成了健谈诙谐、笑容可掬的施一公。怀揣着对行业翘楚的尊敬和一丝好奇,我们在林荫漫地、蝶影花香的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对施一公教授的采访。
 
追忆大学时代    责任高于兴趣
 
虽然对生物不感兴趣,却阴差阳错地报考了生物系,而且年年拿年级第一;虽然对长跑没有天赋,却抱着不当老末的信念,寒暑不断地坚持练习,最后800米和1500米都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在现在看来算是比较离奇的事情了,可是施一公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个人觉得责任和义务高于兴趣的结果。正因为觉得责任义务高于兴趣,才不会因为不感兴趣而放弃努力,才会受责任义务的趋使坚持不懈的学习知识、练习长跑,最终取得那么好成绩。
 
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施一公的大学生活也感到彷徨无措。因为觉得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就放弃了擅长的数学物理,报考了不怎么感兴趣的生物专业。这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很苦恼,可是施一公并没有因为苦恼就放弃了学习,给自己找理由、找退路,而是好好地把握住了在清华学习的难得的机会,认真地学习生物专业的课程。同样地,对于当初并不擅长的长跑,施一公自认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自己的体格也不适合这一方面。但是由于性格上以责任义务为重,把兴趣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才会坚持锻炼,最终在长跑和竞走运动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还入选了清华的竞走校队。
 
留恋于大学生活,尽管彷徨,尽管普通,尽管在社会变革非常快的80年代无法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可是施一公却凭着胸中的一口气,秉持那份责任和义务,脚踏实地地把一件件眼前的事情做好,积少成多,量变最终转变成质变,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
 
在美国,其分子制药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大于航天、汽车等行业,是美国最大的产业,如此庞大的产业链条为生物专业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工作机会,它们的职工也大都来自生命科学专业。强烈的对比折射出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局限。同样地,如果以SCI文章发行数作为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大学的科研水平,中国也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学科构架失衡、科研环境和科研投入问题等不利因素导致了中国的人才流失,这都是需要深刻惊醒,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
 
普林斯顿大学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资金丰裕,是世界上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从条件上讲,如果只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话,我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忆起刚开始时的科研生活,施一公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些方面并不一样:“我不会受兴趣的驱使,不会因为不感兴趣就不去做。相反地,出于社会责任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没有考虑清楚下一步要具体怎么走的时候,我会尽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情。兴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人总是把兴趣看的很高,但是如果把兴趣当成职业来做的话,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一定会觉得没劲的。”
 
 知足常乐是中国人的一条人生信条,告诫人们不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欲壑难填”,要知道满足。可是施一公却认为知足常乐乃是科学的大敌,在学术上是永远不可取的。因为它会消磨人的斗志。“当你有了温暖的小家的时候,当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候,当看到冲突的时候,当你不愿再为这些事情奔走的时候,当你变得冷漠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初衷,不要放弃理想,不要放弃对社会的责任。国家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社会对你们的召唤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满足现状,要掌握一定技术才行。”施一公很佩服切·格瓦拉,被他追求理想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并且鼓励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放弃对社会的责任。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是施一公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希望学生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对权威提出挑战,秉持个性,有心气、有脾气;在学术上的不同看法要勇于提出来,本着科学的精神,相互争鸣,百家齐放,切莫和为贵、德为先,一团和气,同时要立大志,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论,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
 
拳拳父爱   若水柔情
 
每次谈到家庭,施一公语调都会变得很柔和,眼神、表情、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家庭的无比眷恋。可是家庭和事业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为了能够多孝敬一下年老的母亲,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施一公只能尽量追求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以便都能够顾全。这也似乎成了他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不管在哪,怀里总是揣着孩子的照片;每天睡觉前,都会给孩子讲故事;想到和孩子聚少离多,不能够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不能够好好教育孩子,心里充满了歉疚;想起正在治病的孩子时,低沉的语调显露出心里的那份担忧和不安·······这一件件的小事,无不浸透着施一公教授对孩子的挚爱深情。孩子是父母的骄傲。每当父母谈到自己的孩子,心里的那个高兴劲儿是无法掩饰的。希望施教授能够早日和家人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日子。
 
“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没有谁会不爱自己的母亲”。回国后的施一公努力奉行着自己的爱国誓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打动周围的一个个人,为国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贡献着点点滴滴的力量,就像注入中国教育界的一股清流,自然洒脱、个性不羁,激发起人们的奋斗热情,鼓舞人们重新奋起去为理想而拼搏,使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心里还装着一些自己之外的东西,以天下事为己任,必将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