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一张写有班车发车时间的海报躺在报刊栏最左下的一角……来往的学生已经少有人会瞄上两眼。远去了争论,淡定了热评,校园在静谧的和谐中更显温馨和安宁。 然而,经历过倡导“自觉排队,文明上车”过程的人都知道,今天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往往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从最初想法的酝酿,到契机的把握,再到实施过程的筹划与分工,无论是经常乘坐班车的普通学生还是绝少享受班车福利的老师,都一同关注并推动了整个事件的进展。而作为园区学生集合体的代言人——学生会在体验到空前的难度之余,也由衷的感谢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各位老师的支持,使学生会能顺利的完成这项任务。 在筹划阶段,玉泉园区学生会在例会上多次讨论,群策群力;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同样是这些人,以一名生活在玉泉园区普通学生的身份,全部动员起来,协调起来,为大家工作,为身边的同学工作,同时也为了他们自身工作。哪怕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作为一个团队,他们也不曾发脾气、撂挑子或是躺倒不干,而是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计划,尽快做出统一的应对。没有人因为自己付出的时间和体力闹情绪……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生院领导、园区管理部以及负责车队管理的各位老师,切实关心同学们的生活福利,为候车问题的解决给予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另外,羌滨健老师和各位司机师傅们都很好的配合了这项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议。研究生记者团发挥集中报道的优势,起到了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问题的解决同样得益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团委的各位老师对学生会的卓有成效指导,耐心、详细的听取了学生们的想法。这种关心和信任,是学生的一种欣慰和荣耀。 事隔一月有余,已少有人再去想当时的过程,追忆已成为一种释然的笑谈。俱往矣!然而,如果能为校园的和谐尽一绵薄之力,当我们在夏日背起行囊离开的时候,不枉在玉泉走一遭!抑或,若干年后,重游故地,在脑海隐约浮现当年的生活情景,则多了一份值得回忆的足迹…… 谨以此文,感谢所有关心玉泉园区校园生活的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并纪念2006级研究生院的同学对构建和谐校园给予的支持和做出的共同努力! (学生会 李岩)

     2007年4月21日,国家机关人防办、科学院人防办有关领导和解放军防化学院的专家教授一行9人莅临我院玉泉路校区,对我院人防工程平战使用管理、平战转换机制等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录制拍摄了视频图像资料。侯泉林副院长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我院相关情况。

    考察组对我院人防工程平战使用的设计理念、使用管理、平战转换工作一一作了点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整改意见。科学院人防办张连乐主任表示,考察资料将作为国家机关人防工程平战转换工作示范教学素材。

    基建处长孙建立、保卫处长邓德振陪同实地考察,并详细介绍了人防工程使用管理情况。这次考察,将对我院人防工程的平战使用和平战转换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近,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生教育系列学术讲座开讲,由华南植物园分管研究生工作园领导周国逸研究员为广大研究生作了题为:“从事科学研究-你准备好心态了吗”的首场报告。 系列学术讲座是华南植物园教学部和研究生会共同发起的学术活动,每月将邀请园内外科研人员、客座教授或研究生代表等开展多层次的讲座或讨论会,旨在提供一个不同学科间交流探讨的平台,开阔研究视野,促进学科互渗,倡导更好的学术氛围。 周国逸研究员以惯有的诙谐和活跃的思维,从科学研究的定义、内涵,科学研究与其它工作的比较、从事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本心态以及切身体会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其本人在科研道路上的经历和作为科学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就其新近在《Science》刊物上发表的“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等学术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并就同学提出的如何真正享受科研、何以在嘈杂的社会中保持淡泊宁静心态及就业等问题作了全面回答。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的自由提问讨论,对现实和理想中的许多难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华南植物园研究生教育系列学术讲座,每月一讲,将定期邀请优秀的主讲人与研究生一起探讨、分享更多科研中的苦与乐,让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得到熏陶,通过不同的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培养质量。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于4月21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教学园区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梁国雄、任增林、雍翠菊等领导出席会议。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张文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叶取源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等近30位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叶取源教授、张文修教授、陈皓明教授主持,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邓勇教授致欢迎辞。

    会议听取并讨论通过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陈皓明教授所作的“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安排”的报告;听取了对申请新增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实地考察组组长的汇报,审议了申请新增培养单位及其工程领域,并就申请新增培养单位及其申请新增领域进行了投票;审议了工程硕士教育十周年宣传方案;听取并审议通过了2006年公共费用决算和2007年公共费用预算;听取并讨论通过了培养指导组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和全国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第二次会议主要议题;听取了部分委员对巴西和阿根廷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考察报告;听取了陈皓明教授关于工学硕士招生初试改革方案的介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领导梁国雄最后作了总结发言。

    据悉,2006年全国报考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数共92833人,录取总人数为47213名。

    在此次会议之前,“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6年工程硕士招生录取质量分析会议”,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情况调研汇总会”提前于4月19日、20日在我院召开。

    上述会议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中科院研究生院承办。

    (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办 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心 刘玲供稿)

4月21日上午,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第29讲在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期讲坛荣幸邀请到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教授担任讲演嘉宾,给教育基地的导师和研究生们做了一场题为“基础研究,我们关注什么?”的精彩报告,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张司长的报告主要谈了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础研究的定位、作用及分类;第二,基础科学的作用、地位及近年来的代表性进展;第三,我国基础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成果,第四,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张司长谈到基础研究主要分探索性研究工作、定向性研究工作和基础性研究工作三大类,像极地考察、建标本馆等行为就属于基础性研究工作一类。在谈第二方面时,张司长对基础科学近年代表性进展的介绍引起了在座研究生们的浓厚兴趣,例如张司长谈到了霍金的黑洞理论、宇宙中的暗能量和暗物质、粒子物理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纳米效应等,这些对基础科学也可以称之为前沿科学的进展介绍令大家耳目一新,也让大家了解到了各研究学科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发展动态。在第三方面,张司长则重点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列举了从古代张衡、祖冲之到现代华罗庚、吴文俊、黄昆、袁隆平等众多科学家所取得的代表性成就,使大家对我国的科学基础研究有了一个大纲式明晰的了解。在第四方面,张司长则谈了诸如环境污染、全球气温变暖、能源资源短缺等亟待解决的现实危机问题,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在基础研究中,我们真正应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武汉分院副院长袁志明研究员主持了此次讲坛。报告会后,在提问环节,张司长又耐心地回答了台下师生的提问,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同学们通过听此次报告,不仅对基础研究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国内外代表性进展有了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在今后基础研究中应认真留心、给予关注的问题。 最后,袁志明副院长代表武汉教育基地为张先恩司长颁发了“小洪山讲坛”纪念牌,第29讲“小洪山讲坛”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 吴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