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营造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集中反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在落实“全院办校、院所结合”的精神和“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方面的新成就、新经验,即日起,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推出“研究生教育巡礼”系列报道,将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我院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动态、进展、特色和成效。请各培养单位积极投稿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4月18日,大连化物所召开研究生部及研究生会全体会议。会议就开展研究生自我管理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并围绕目前研究生自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副所长李灿院士、研究生部工作人员、研究生会及研究生分会成员出席了会议。

    李灿院士主持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研究生队伍已经成为科研战线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这也为研究生管理工作和培养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和挑战。研究生自我管理制度的施行,可以有效解决研究生部工作人员有限的问题,同时,研究生在参加活动和实践中锻炼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从而提高了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灿院士指出,研究生会和研究生分会要成为研究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者和策划者,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生部在对宏观进行把握的同时,要对研究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导师、学生、管理人员的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把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得更出色。李灿院士还就研究生招生、培养、思想教育以及就业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具体工作提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

    会上,研究生部熊博晖主任向大家介绍了研究生部的成立情况。她说,研究生部的成立,体现了所领导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研究生自我管理举措,对于加强研究生部和学生的沟通,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研究生部工作质量等等,将起到关键作用。

    在严肃而又活泼的气氛中,研究生会及研究生分会成员纷纷发言,围绕目前研究生自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达成共识,在当前的形势下,要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开辟研究生教育管理新局面,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的培养目标,走出独具特色的研究生自我管理之路,势在必行。(郑树梅)

【新闻网讯 李晓炜、刘迎春、张鸾报道】2007年4月13日下午3:00,应中科院北郊研究生联合会邀请,中科院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晋连教授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602会议室进行了毕业生职业指导讲座。中科院北郊天地生科学园区的数百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生会主席宋文冲主持,主持人先向同学们通报了新成立的北郊研究生联合会的情况,然后切入本次讲座的主题,请张教授为大家做讲座。 张晋连教授先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研究生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各去向所占比例、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等内容。通过张教授的介绍,同学们了解了未来就业可供选择的就业单位及方向,并对就业形势有了清晰地认识。 接下来,张教授对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流程、就业相关政策、就业招聘事宜、协议签订、以及人事关系办理等问题向大家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在每部分中就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了重点讲述,通过列举案例,使大家掌握了就业相关技巧。其中,张教授向大家强调了以下几个经常出现的问题:第一,毕业生应在办理就业手续之前,先进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第二,由于用人单位签约时要求毕业生同时出具毕业证和学位证,毕业生应在就业前保证按时获得学位证书;第三,按规定,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需在毕业当年的12月31日前办理就业手续,过期不予办理,所以,对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而言,只有应届毕业生落户指标才为有效指标。第四,毕业生应及时与用人单位签署《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从而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最后,针对2007届毕业生及明后年即将面临就业的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张教授作了详细的解答,并就就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解答了大家就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 通过本次讲座,张教授帮助同学们认清了就业形势,使大家掌握了就业的技巧,树立了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4月17日下午13:30,长春应化所研究生部在研究生教育大厦6040教室召开了全体毕业生会议,研究生部有关老师分别介绍了应化所毕业生各项工作时间安排及操作程序。这是应化所研究生部近年来集中为毕业班同学精心准备的一次答疑解惑的会议。 为了提高我所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研究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研究生部贾艳主任首先就设计的我所研究生教育综合调查问卷在毕业生会上作了重点说明。到会毕业生根据自己在应化所学习和生活经历填写了《研究生教育综合调查》问卷,为我们改进研究生教育、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提供了一定依据。 会上,研究生部相关老师就毕业生必修环节审核、课程学习成绩审核、优秀毕业生评选通知、毕业生答辩、申请学位、就业及离所手续办理等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了讲解。学位办邢晶老师还就“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及其说明进行联网为同学们做了具体介绍和演示。 与会同学就自己关心的学位申请、就业派遣等相关问题纷纷提问,研究生部相关老师进行了耐心答疑,对毕业派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详细地解释说明与指导。 (吴振坤 王德艳 盛德鲲)

    编者按:研究生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一直是就业优势群体,可随着人才高消费的降温,加上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心态、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原因,导致如今的就业道路不再一帆风顺,甚至还会屡屡碰壁。为了向中科院研究生院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加鲜活的就业信息,新闻网推出“就业”专题,从研究生就业形势、学校的就业情况、当前社会需求、我院毕业生就业故事等方面,全方位报道研究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您在就业过程中,有精彩的故事,敬请投稿: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新闻网讯 记者黄蕾】2007届同学的就业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为了对同学们的就业情况有所了解,记者走访了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通过张晋连老师的介绍,我校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有了一个清晰地轮廓。而对于同学们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常宏武老师颇有感触。

    2006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

    截止到2006年末,2006年研究生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4%,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毕业生中的15%选择了留所(此为允许留所的最大比例限额)其余毕业去向按照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科研单位、企业、高校、升学、出国。硕士生选择企业为就业去向的最多,而博士生最多则选择了科研机构。

    京区培养单位的毕业生中有71.36%的人留在了北京;其他的就业大省依次为:山东、广东、上海、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天津、浙江等。

    就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张老师将京区培养单位各专业的就业率与平均就业率作了对比。其中博士毕业生大于20人的专业高于平均就业率的有:化学工艺、气象学、信号与信号处理、自然地理学、凝聚态物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生态学;博士毕业生大于20人的专业低于平均就业率的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环境科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遗传学、理论物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硕士毕业生大于20人的专业高于平均就业率的有:计算机系统结构,信号与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而较低的为:生态学,物理电子学,流体力学等。

    选择读博需对未来有全面的规划

    从对硕士、博士专业就业情况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微妙的不同:有些硕士的“热门专业”反而成了博士的“冷门专业”。对于这点,常老师对博士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由于现在的企业大多为成果转化型,除了科研机构,真正做研究的为数不多,很多企业认为硕士已经满足了职位的需求,博士生的就业出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且,有些企业更看重人才的可塑性,而博士生在本领域可谓精专,研究方向相对较窄,如果用人领域有所偏差便不能人尽其才,因此企业也会有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说不能够盲目选择读博,需要在读博之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全面的规划。对于希望到科研单位搞科学研究或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同学可以将读博作为第一选择。而希望就业的同学建议硕士毕业后就考虑就业。有些同学没有认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硕士毕业时由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就选择了转博。这样只不过延长了大家的就业懵懂期,而形势却只会更加严峻。

    充分了解自我,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学校偏重理科,学生性格相对内向,影响了同学们找工作的表现力,与人交流方面还亟待加强;而大家在科研院所里埋头做课题,与社会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了对社会不够了解,这些都制约了同学们的顺利就业。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建议大家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要多参加些各类活动增强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沟通,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及早进行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缺点,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有相关的职业测评软件,同学们可以在专业软件的帮助下,更好地进行自身定位,这样才不至于临毕业时迷茫。

    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跟踪25年的调查:相同学历背景的一群人中,3%的人有长期的目标作引导,他们成为了社会各界的精英;60%目标模糊,27%的人甚至没有目标的人最后走到了社会的下层甚至底层。因此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尽早的开始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新闻网讯 记者 邢广磊】近日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校长并没有在演讲中提及香港与内地的生源之争,但是在自由提问阶段中,京城媒体的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却让他感受到了这件事情在内地,尤其是教育资源的重地——北京所造成的影响之深。 在总共5个提问机会中,北京几大媒体记者轮流发问: “去年一名内地学生因为不适应香港的大学生活,选择了退学,您对此有何看法?” “最近几年香港在内地的招生形势火爆,不知明年招生政策是否有调整?” “05年香港8所大学宣布区域性合作,是否意味着香港要利用奖学金的优势开始大力引进内地人才?” “对于内地按照高考分数录取的政策,香港高校是否有计划改进其弊端?” 全部是围绕内地学生在香港接受教育的事件! 问题的背后,是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们的疑虑,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又为他们提供了最直接、最权威的答案。 “香港具有良好的国际化环境,教育上具有国际语言和师资力量的优势,我们能够给学生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 对于这些略微带有火药味的问题,潘校长没有客气和谦让; “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无论内地还是香港,我们都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执掌香港理工十七年,香港回归后又成为第一个每天升国旗的大学校长,潘校长是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肺腑之言的。 “香港高校具有'waiting list’的招生制度,而国内的大学现在还没有,所有就造成了清华、北大等学校录取名额的浪费,这是很可惜的。这一点我们双方正在详细讨论中,相信能够得到改善。”坦陈问题的存在,对于解决问题是必需的。 两年来,香港高校的进入给内地平静了几十年的大学招生带来了阵阵涟漪,甚至是激起了朵朵浪花。但是,这种“不和谐”应该是表面和短暂的,它反映了中国日益多元的教育文化和愈来愈开放的自信姿态。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2007年的主题为“和谐社会”,而“和谐”不是靠一句口号得来的,它需要经历一个必需的“阵痛”过程。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竞争,必将带来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笔者忽然想到了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教育资源又何尝不是,今日的香港屹立于亚洲教育之巅,大陆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