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在“中国科学人文论坛”第59、60场主题报告会会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校区礼堂入口处,每位到场的同学都可以凭票领取两本书:《心经与生活智慧》、《心经与现代管理》,而书的作者就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今天的演讲嘉宾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已十六年之久。早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再入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南加州大学深造,获伦敦大学化学科哲学博士学位,后因其著作及研究成果,再获伦敦大学颁授科学博士的资深博士学衔。作为国际知名科学家,潘宗光教授近10多年来潜心研修佛学,他以睿智敏锐和客观实证的科学精神,探求和解说佛教义理,推动佛教人间化理念,引起海内外佛教界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在人文论坛的演讲中,潘教授又用佛教的理论给我们阐述了他的大学管理之道。 有形与无形 平等对待 科研成果、老师和学生的素质、社会对大学的认同性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评价一个大学优劣的标准。社会对于这些有形成效的重视和强调,而忽视了如包括大学的和谐团结、大学文化、员工对大学使命的认同感、员工对大学的归属感等等这些无形成效。而潘教授则将《心经》的智慧应用于大学管理,他认为我们的大学管理应该有形与无形成效同等的重视,应该以人为本,而这也是我们社会现在所极力提倡的。 善待同事 因果分明 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一个团队必须要有领导,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就必须要有优秀的领导。潘教授结合香港理工大学,多年的管理经验指出,大学的领导要发挥领导的才能,发挥领袖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领导应该以包容的心态领导全校贯彻既定目标,要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再次,以诚意去善待同事,全心帮助教职工发挥他们的长处,增强管理层的信任和归属感,从而发挥更强的团队经神。当然,包容和善待并不意味着纵容,对于员工的表现应该因果分明,奖惩并行。 沟通不可少 “我在理工大学担任了16年多的校长,我深切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有效的沟通是缔建一所和谐团结的大学的根本元素。”潘教授在其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期间,先后设置了部门主管咨询委员会、非部门主管咨询委员会、一般职级与辅助员工咨询委员会。潘校长非常重视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和学生的交流。除了推动学务和科研、提升学术水平外,作为一名校长,潘教授还十分注重与校外的沟通和联系,与政府、各地院校以及传播媒体建立友好关系,与工商界保持紧密合作,而这也正是理工为何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者 陈微笑)

    [新闻网讯 记者 陈微笑 王姝 报道]一幅挂在鼻梁上的眼镜,一身略带灰色的西服,一条醒目的红色领带,黑发间夹杂着些许银丝。像多数学者一样,潘宗光教授的身上带着一种谦虚与和善。

    4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59、60场主题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礼堂举行。身为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潘宗光先生接受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教授的邀请,出席本次论坛。并向到场听众做了题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管治”的演讲。

    在潘校长一行人到达玉泉路礼堂之后,研究生记者团的记者在第一时间对潘校长进行了采访。

    引以自豪的毕业生就业率

    香港理工大学自1937年成立以来,已经度过了70个春秋,做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又保持着其特有的活力。作为一所理工类为主的学校,该校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理大人引以自豪的一点,即便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理大的学生依旧深受雇主的青睐。

    当问及理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时,潘教授的自豪感难以抑制。首先,香港理工大学属于应用型的大学,注重的是应用型的发展,其课程设计出了基础的理论课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课,而这些实践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再次,香港理工大学一向注重校企合作,因此他们的科研成果应用较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帮助工商界解决很多技术问题。对于理大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同时,潘校长还强调了经济发展对于实际就业情况的影响。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

    潘宗光教授自1991年开始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至今已经16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成功的大学管理者,潘校长对于大学管理的见解自成体系,有其独特之处。

    所有人都明白,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里接受的培养也应该是多样的,大学不培养单一类型的大学生。要与此相匹配,大学也应该划分为多种类型的,根据需要,各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大学,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偏重的方向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为此,他建议,内地大学应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潘校长提到,如果是综合类的大学,自然应该理论与应用并重;研究型的大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像香港理工大学这一类实用型大学,自然要多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创新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对于潘校长来说,此次应邀出席人文论坛,意义不仅仅是这次论坛的交流。早在今年三月,邓勇书记就曾率专家团对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访问,并与潘宗光校长签署了两校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理工大学与中科院研究生院之间启动全方位的合作。潘校长此次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不仅是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回访,也预示着两校间更深层次的交流即将全面展开。

     【新闻网讯 记者黄蕾】2007年4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60场主题报告会在玉泉园区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深入论述了《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文化与人才素质的较量》的主题。论坛副理事长李惠国研究员主持了本场报告会。

    科技进步下的冷静思考

    李国杰院士在报告开篇,首先用一句话定下了此次讲座的基调:“我对于大好形势取得伟大成绩讲得比较少一些,讲的问题多一点,我们的民族需要有一些忧患意识,需要有一点危机感。”诚然,只有认清自己的缺陷,抓住薄弱环节,才能够有的放矢,实现经济发展水准的最大化。

    2006年我国实现了预期的GDP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也取得了很多成绩,科技发展方面国内的专利数量位列第八,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李国杰指出: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改变企业的命运、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据统计,我们工业企业大概只有11%的企业做了技术创新;全国500企业中,科研研发投入比例都小于1%;电子产业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从2000年到2005年逐年下降,销售利率降到4%。这些数字是如此的触目惊心,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跻身世界前列的国家,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也逐年下降,所挣的钱没有搞自主创新,而是搞了房地产,我们国家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李国杰十分尖锐地评判:现在的企业还不能够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的生力军作用不容忽视。

    技术创新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李国杰反复强调一句话:“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技术永远是国家的财富。上个世纪60年代,如果我们国家没有两弹一星,别人不会承认中国;到了21世纪,没有软件和计算机,中国也不会拥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现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日渐升高,知识产权保护到极致就是知识垄断,现在这种格局已经形成。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打破这种知识的垄断,即被垄断的国家振奋精神、解放思想,自己也获得相应的知识,垄断就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模仿国外公司成熟的技术,不以极大的努力关心竞争前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不具备把本国发明的尚不成熟的核心技术变成企业可用来赚钱的技术的能力,我们国家只能永远居于产业链的下游,以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微薄的利润,被技术进步边沿化。

    创新并不意味着在基于教科书和别的企业产品白皮书的基础上做一点小技术革新,这样只能做二、三流企业。我们需要在高技术领域里面,制定一个技术标准来决定一个行业的技术路线。我们国家缺少的是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而不是资金和一般的技术。所以从长远来看,将来企业和地区的发展谁走在前头,不是看谁会融资谁会抓项目,而是看谁真正重视技术,真正重视产业核心。

    一个企业发展是四个阶段,刚起步是“幼童”,市场扩大时是“明星”,然后到盈利很大的“金牛”,最后经营利率开始缩小成为“瘦狗”。我们国家绝大部分都是金牛,别人已经引进大量技术开始赚钱,才跟进去做,对前面的研究根本不注意。如此的发展模式使得我们总是跟在其他国家的后面发展,无法赢得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自己的远见意识十分重要,要善于发展幼童阶段的企业,这样才能够将技术核心和市场发展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技术创新是文化与人才素质的较量

    文化不仅仅是企业持续兴旺的因素之一,其实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文化与人才素质的较量。那么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氛围?

    此处,李国杰院士再次重申了“科研人员要增强忧患意识”的论断。忧患意识对科技战线有特殊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多反思,多发现问题;避免盲目乐观情绪,缺乏清醒的头脑。他说,实际上在很多核心技术上至少比国外落后2代以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群体性的突破,不要把自己拖下水。

    另外科技界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定要提倡讲真话,讲实话,特别是下大力气反对和抵制各种走过场的评审会和验收会。很多鉴定意见、评审报告都是自己给自己写,这种评审意见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应当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每个人背靠背,畅所欲言把正确的意见讲出来,这种氛围现在没有形成,亟待建立。专家组、总体组等要提倡坚持真理,为国分忧,反对“只要本单位的课题能够上不要对与其他成员有关系的课题提意见”的潜规则。

    因此,创新也不是对人才唯一的要求,创新精神是一个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科学精神也包括追求真理,淡薄名利,理性的怀疑批判精神等等。大学生、研究生要全面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有理想、讲信用、守纪律有可能比创新精神更重要。

    最后李国杰说,我们要杀出一条血路,要对自己有信心。就龙芯的发展来说,每年要提高3倍,比国外的定义要快得多,国际上平均10年提高10000倍,而我们11年提高了23万倍。中国人有能力做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如今有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对国家人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以应付知识型经济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的不断扩充,令毕业生人数大幅上升,加上人力资源出现错配,人力市场未能充分吸纳,使大学生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大学生失业问题一直是教育部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16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报告会上谈到了香港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经验。 他指出,大学必须加强与政府和工商界的合作,才能充分掌握社会的脉搏,了解人力需求情况。他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强调要经常跟政府保持联系。一方面要参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人力资源调查,从而了解哪一方面人力资源缺乏,另外一方面会通过每一个学系的顾问委员会,充分了解业界对课程设计和人力需求的意见。每一个学系也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成员主要是对业界的贡献人士,他们提供的专业知识作为参考,或者从他们那里得到很重要的宝贵经验。 通过以上的机构,香港理工大学与政府和业界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现在的课程得以持续发展,确保现有的课程得以持续加入新元素。如果某些专业的人力需求放缓,他们也会相应调整学生人数,尽量避免供过于求的情况,同时也了解到课程不能完全根据市场调查,对很多基础课程长远需求,也做出适应的调整。此外,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教育”,在毕业之前有一定时间在学校工作,吸收企业的经验,争取为大学生争取相关的实习经验,这些措施可以为同学增加毕业后成功受聘的机会。 潘校长希望这些措施对内地高校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可以做一个参考。 (记者 杨晶)

【新闻网讯 记者陈凤桂】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地球周”系列活动,刚刚结束了走进公园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又于4月15日早晨,来到永定路社区进行宣传。志愿者们把环保知识带到了社区群众的生活中,得到社区群众的支持与好评。 4月15日早上八点,走进社区行动小分队一行7人,带着准备好的展板、横幅、宣传单、书签、矿物标本,佩带好自制的地球日徽章,走出校门,来到永定路社区。刚到时,由于时间较早,社区内流动的人还不多。等大家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路上人群也越来越多。很多出门买菜或是出外活动的人,经过宣传栏时忍不住驻足观看一番,并询问志愿者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各种矿物标本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志愿者中有海洋地质专业的同学,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于环保的小窍门,一位刚买菜回来的阿姨谈起了她的心得,“我们家的水都是经过三次利用的,先洗衣服,洗了衣服拿来拖地,然后冲厕所”。她还提到可以用废弃的塑料做各种花,比如菊花、玫瑰花等,可以废物回收利用。“生活需要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细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临走时,她这样告诉记者。 保护地球,珍惜资源,人人有责。本次走进社区活动,是为了将“地球日”的活动主题深植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内心中。希望人们在生活中切实做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