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5名博士生在赵成义研究员的带领下,参加由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建造博士林植树活动。

    当日上午,大家乘车前往乌鲁木齐市开发区北大科技园,与中组部团中央赴疆博士服务团汇合,共建博士林。植树地点具体位于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开发公司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们下车以后,一改办公室里的温文儒雅,挥动铁锹、铁镐,汗水犹如跳跃的音符,土地仿佛华美的琴盘,一时间谱就一篇劳动的乐章,带动年轻知识的活力,刚劲跳动的脉搏为戈壁大漠披上一抹绿装。

    四月正值新疆的初春,百花齐放,配着新鲜初放芽的绿,如雪化后的鹅黄,又如早天里的云烟,清晨吹着风的软,笑音点撒在花前,博士们的风采在春的阳光里,散发活力:“我们的双手不仅握的住笔杆,同样拿得动铁锹”,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片意义深远的博士林,希望边疆的土地,早一天在皑皑白雪的浇灌下呈现苍山翠水、绿荫环绕,边疆的学子犹如这片树林一样茁壮成长。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陈霞)

    

     认识张鑫磊已经很长时间了,约他进行采访也好几次了,但他似乎总是抽不出时间,最终也没有当面采访的机会,而是通过网络,在MSN和QQ上,断断续续好几次才完成了采访。

    1、实验室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每次约他采访,他总是说在实验室,没时间,记者就开玩笑地要他算一下平均每周在实验室呆多少个小时,他思考了一会,很认真地给了我一个数字——70!

    一周70个小时,那就意味着算上双休日,一天也要在实验室呆够10个小时。当记者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时,他仔细地给我算了一笔账:每天早晨8:30到实验室开始工作,中午12点吃饭,下午1:30到6点,这是规整的8小时工作制。但是午饭和晚饭过后大家基本都还会去实验室加班,经常一直到晚上11点多甚至12点。这样一天下来就有至少12个小时,5天工作日60个小时。周末两天,大家没事基本还是会去实验室,哪怕只去一天,算10个小时已经是保守估计了。这样下来,每周泡实验室至少70个小时。

    张鑫磊现在是计算所研二的学生,跟科院大部分的理工科同学一样,研一是集中教学,在教学园区学习基础课程,从研二就要开始就要象上班族一样,每天准时准点到实验室做课题。所不同的大概就是计算、软件、电子所的实验室里是一台台的计算机,而化学、物理、工程热物理所里都是各式各样的仪器设备。泡实验室,是科院研究生生活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实验室的任务很重,不加班不可能做的完。”张鑫磊带着些许无奈说,在实验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帮导师做课题,自己的事情,只能挤时间,晚上或者周末再做。其实除了规定的8小时之外,并没有硬性要求必须去实验室,但大家都形成了传统。“没其他事就去实验室”,这已经成了大部分理工科同学的习惯。

    此外,因为自己的很多资料都在实验室,而宿舍即没有资料,也没有象实验室那样的学习环境,所以,自己想看书或者查资料也都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室自然成了研究生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2、科研论文是水到渠成的事

     张鑫磊的导师在计算所算是大牛人之一,也正因为此,他们实验室的工作很多,任务很重。导师很忙,他们平时都是由课题组的小组长带着干活儿。“硕士,一般就是干活儿,做毕设,然后走人。”张鑫磊用简单一句话就总结了自己研究生的生活。他随后表示,尽管总是在忙碌,给导师做课题,但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在专业方面更加精深,对将来的毕业设计,以及以后参加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记者很疑惑,这样繁重的实验室任务,哪里还有时间做毕业设计呢?何况研究生院对硕士毕业还有必须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要求呢?张鑫磊说“这个倒是不愁,反正肯定是能发的。在给导师做课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能够产生毕业设计或者其他论文的题目,至少也会给自己很大的启发。”“那就是说在实验室做课题的过程中,论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嗯,可以这么说吧。”张鑫磊答道。

     现在正是张鑫磊研二的下半学期,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已经顺利开题,他的论文题目是和课题小组长共同讨论并最终确定的。“其中还是得到了小组长很大的帮忙,自己的很多想法都不成熟,根本做不出毕业设计也完不成论文。”张鑫磊对此心存感激。

     张鑫磊的导师工作很繁忙,和他们的交流不是很多,当被问到是不是觉得这样和导师缺乏沟通有些可惜时,他开玩笑说“不会呀,导师牛,说出来好听嘛!”随后,张鑫磊坦言,在本科毕业选择来中科院计算所的时候,就是因为这里老师的资历和名望,和导师沟通的较少确实比较遗憾,但是“导师能提供一个比较高的平台,跟了牛导师,以后各方面都会容易一些。”

    

    3、忙里偷闲的娱乐

     张鑫磊其实也不是死磕实验室的书呆子型,他还是尽量参加各种活动的,虽然每周出去活动的次数不是很多,虽然有繁重的课题压在头上、虽然大部分的时间还必须泡在实验室。

    研一的时候,张鑫磊的业余活动主要是一些社团活动,曾参加过科院模特队的一系列活动,“也不算参加,只是跟大家比较熟,就是凑个热闹瞎玩玩的”张鑫磊谦虚地说。

     研二进入实验室后,张鑫磊就不参加这样的社团活动了,一方面是确实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他还有一伙朋友总是出去活动的,相比社团的活动,这些生活中的朋友让他觉得更亲切。他的休闲时间,也基本就是和现在所里的同学,以前本科的同学一起度过的。聚餐,K歌是经常性项目,偶尔也打台球,有的时候晚上也会在公寓的排球场踢一会儿足球。

     说到足球,张鑫磊的话多了起来。从很小自己就是球迷了,看英超、德甲和西甲,当然也最关注中国队的比赛,来科院很高兴这么多男生都同有这个爱好,大家一起在综合楼看球,气氛相当热闹。“有的时候他也会和要好的一伙人找个酒吧看球,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对球赛评长论短,很是惬意。”言语中流露出对这样幸福生活的留恋。

     “在排球场踢球”,这个说法张鑫磊自己说出来都觉得有点好笑,但是没办法,中关村园区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足球场,提到这个他不无遗憾。但随后他说:“这就更体现了科院和高校之间的差别,科院是以研究所为单位,这里学校的气氛比较淡,但是研究所的形式确实也更利于科研活动的展开,为大家在学术上有多建树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总的说来,张鑫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忙里偷闲的娱乐,能让生活更丰富也避免过于闭塞,“在工作按时完成,自己学习进度有保证的情况下适当的娱乐,心情轻松了,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4、忙碌并快乐着

     张鑫磊从选择来中科院计算所到现在的学习和科研之中,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他本科四年就是在北京度过,已经熟悉了北京的生活节奏和环境,怎么说对这座大都市也有了很深的感情,本科毕业时如果愿意离开北京他也会有很好的工作机会。因而,现在他对未来的计划是一定要留在北京,理想的工作是在大型国企或者是公务员,“当然外企也很好,只是我们这样做技术的,在外企会很累。”张鑫磊呵呵笑了笑,“以后工作还是想轻松一点,不要像现在实验室这样总是加班加点的好。”

     当问及个人感情问题时,张鑫磊表示现在还没有女朋友,他说是因为“科院资源嘛”,“女生虽也不少了,不过大部分学理工科的女生,……”他呵呵的笑笑,省去了后面的话。不过他随后说“其实是因为总忙在实验室了,这方面花的时间和心思自然就少了。”

     “总之就是忙呀!”张鑫磊长叹一口气的说,“那是不是也很充实呢?”记者反问,“是的,也只能这样,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整个采访进行下来,张鑫磊给人的感觉就是既有追求又不乏生活智慧。科研学习紧张繁忙,但生活却很充实,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将来的就业选择,也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在有步骤地付诸努力。

     忙碌而充实——这就是科院研究生的生活

    【科研进行时】启示录

    张鑫磊的故事在科院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也反映了实验室研究生们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实验室工作和自我培养的关系。

    实验室的工作,是一个研究生不可逃脱的责任,一方面,这是对导师培养自己所必须做出的回报;另一方面,在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工作中,可以更多的接触到自己学科前沿、最具思辨性与创造性的内容,在学术经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并且在课题小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时,学会团队合作精神,这更是未来无论是深造还是工作都必备的素质。

    泡实验室,如果只是机械的完成任务,时间会过得很快终究一无所获,但如果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明辨与发现,注重对自身能力与经验的培养,实验时的工作也会带给自己很多惊喜,当有所成果并能得以发表时,它所带来的欣慰将大大抵消之前工作的辛苦,这其中的甘甜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能言说。

    实验室的辛劳与获得成果的欣喜,就像是毛虫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过程。之前工作的繁重甚至艰辛,都是在为破茧做准备,当你积蓄了足够多的力量与能力,终会像那一霎那破茧而飞的蝴蝶一样,有力而惊艳。我们现在泡实验室的毛虫们,必须耐得住枯燥与辛苦,积累、锻造自己,等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天,化身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

    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果懵懂度日,时光转瞬即逝,三年后除了一纸文凭自己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面对未来仍然会茫然无知。但如果好好利用这三年的时光,好好利用中科院优厚的师资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塑造自己,毕业后定会成为不光有学历,更有资历的新型人才,为将来继续深造和职场拼搏,铺就一条坦途。

    (作者:孙昊牧,研究生记者团记者)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今年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制定了今年的主题为“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为迎接“世界地球日”的到来,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会发出了关于节约能源的倡议,全文如下: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人类对资源也开始了急速的消耗。化石燃料以及矿物资源是消耗最为剧烈的资源。作为储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同时,由于人类对于土地的不当利用,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加剧,土地资源也更加紧缺。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地球生物物种的迅速消失,生物资源的损失难以估计。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得发展下去,节约资源是我们必须采取的做法。而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在20世纪探讨出的维护人类和地球共同发展的道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保持人类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政府工作的宗旨和企业的关注要点,更贯穿于每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善待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节约资源,善待地球”,正是“人人有责”,并且需要“从我做起”。每个人在生活习惯上做出的小的改变,加到一起,便是整个社会对于保护地球和自然资源的巨大推动。

    为此,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我们谨向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一、 节约使用每一滴水,用完水及时拧紧水龙头,尽量合理地多次利用自来水。

    二、 节约用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下班离家注意关闭电灯以及电脑等电器。

    三、 购买商品时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商品。

    四、 尽量尝试太阳能电池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型清洁能源商品。

    五、 自带餐具,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纸杯、饭盒等的使用。

    六、 节约粮食,不浪费饭菜。

    七、 节约纸张。提倡双面打印复印,并且对信封、复印纸张等进行再利用。

    八、 超市购物等情况,可采用布袋等,减少对于塑料袋的使用。

    九、 支持垃圾分类,主动将资源回收利用。

    十、 遇到浪费现象及时劝阻,并且以身作则给周围人竖立良好榜样,创造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会,2007年4月

     应奥克兰大学校长邀请,邓勇书记率我院代表团一行5人于3月20日访问该校并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首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及其它共同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学术资料、出版物和信息的交流;为促进上述领域合作,同时开展教授、科研人员的交流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交换;开展合作研究,共同举办学术会议。

    奥克兰大学校长Stuart N. McCutcheon教授和国际事务副校长先后接待了我院代表团。双方领导首先介绍了各自学校情况,重点商谈了两校合作范围、方式和落实问题,展望了合作前景,对合作项目顺利开展寄以信心。

    代表团随后参观了生物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考察了由生物学院、法学院和管理学院共同发起的生物科学与企业管理研究生培养项目,还与理学院、药学院、工程学院的院系领导和教授进行了座谈,从诸多方面加强了对奥大研究生教育建设信息的了解。当天还参观访问了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和孔子学院

    奥克兰大学建于1883年,是新西兰拥有专业最多的大学,在新西兰大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除了传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奥克兰大学十分重视学科交叉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先后成立了若干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以促进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

    2006年11月13日,奥克兰大学举行专门仪式,授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工程学荣誉博士学位(Honorary Doctor of Engineering)。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59、60场主题报告会将于2007年4月16日下午14:00举行。届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著名化学家潘宗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论坛发表演讲。潘宗光和李国杰演讲的主题分别是大学定位与大学管理、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文化与人才的较量。

    潘宗光,化学家,祖籍广东番禺。自一九九一年至今,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已十年之久。他早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再入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南加州大学深造,获伦敦大学化学科哲学博士学位,后因其著作及研究成果桌著,再获伦敦大学颁授科学博士的资深博士学术。一九九一年之前,潘先生历任香港大学理学院院长、香港立法局议员,一九八五年至今历任香港政府科技委员会创会主席、多间中外大学之名誉教授,多所中外社会团体之会长。一九七九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屡获勋衔殊荣。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一年两次应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为诺贝尔化学奖提名适当候选人。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时,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副主席。

    李国杰,计算机专家。湖南邵阳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在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效搜索算法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一号多处理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3000超级服务器并实现了产业化,创建了曙光公司,为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1号和龙芯2号CPU。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和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选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兼任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863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论坛”2007年的主题为“和谐社会”,即在国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促进和谐世界的发展,从而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快文化的创新。4月3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美国百事公司首席执行官英德拉·努伊在论坛发表56、57场演讲,4月5日,基辛格在中科院上海教育基地发表“论坛”的第58场演讲。

    “论坛”在当日下午2:00开始,地点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我院研究生入场券将由各院系分发,教职工入场券可到人事处领取,社会各界人士入场券将由相关部门负责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