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陈明伟报道】2007年3月22日,我们满怀着悲伤,沉痛悼念查金荣老师。这一天,我们注定要深深的铭记于心;这一天,我们送走了我们尊敬的老师。

    上午十一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刘卫强副处长及教务处工作人员、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向军辉教授、何裕建教授、李增喜教授以及化学学院教职工和06级过程所、大连化物所、理化所、山西煤化所、青海盐湖所的几十名同学,一同前往八宝山沉痛悼念查金荣老师。

    提起查金荣教授,对于选修过《传递过程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同学,再熟悉不过了。23年前,由陈家镛院士推荐,查老师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传递过程原理与应用》。

    很难想象,在大家眼中一直博学睿智、谈笑风生的查老师,于2005年3月上旬,被确诊为肺癌,在进行了8个月的化疗和1个月的放疗后,病情得到控制。从05年9月份起,查老师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豁达的心态重新站在了心爱的讲台上,06-07学年秋季学期他仍坚持讲完《传递过程原理与应用》课,

    对待同学,查老师满腔热情;对待癌症,查老师是那样超乎寻常的冷静。在查老师眼里,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多地属于整个社会,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自己的心血浇灌在了三尺讲台,浇灌在同学们心里,他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与爱戴。

    2007年3月20日,噩耗传来 —— 让师生们不敢相信查老师就这样永远的走了。他的生命使很多人深深的受益,很多人从查老师身上体会到了真,善,美的价值。他淳朴的做人态度,对科学的痴迷,独特的为人风格,渊博的知识范畴等等的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作为06级学生虽然与查老师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每次接触都会被查老师的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论点所折服。

    悼念查老师,愿查老师一路走好。

    查金荣教授生平简介:

    查金荣,大学毕业,教授,1939年3月出生,江苏武进人,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1957年9月至1963年7月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生。毕业后,分配至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名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1980年12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工业工程系运筹学专业访问学者。1999年3月底退休。1984年由陈家镛院士推荐,查老师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传递过程原理与应用》。

相关报道:[图文]查金荣教授:坐着讲课依然先生本色

     【内容提要】2l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创新教育,希望能给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根据和参考意见。

    【精彩论述】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校园文化要大力宣传创新型文化,学校举行的活动要以创新文化为中心。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动力,是生命力,是灵魂,是科学的本质。在英文中创新是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Rogers Clarke 于1983在《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书中从传播学的角度把创新定义为“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认为是新的观念,实践或者传播”。刘二中在《创新工程师指南》一书中把创造定义为“产生新颖,而且有效果的思想活动”。今天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是竞争能力,是文化,是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l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意识到我们需要创新,国家需要创新。才能有创新的动力,才能有政策保障和完善的激励措施。创新是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有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等。我们青年学子担负着历史的使命,要提高素质,突出对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增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识。要建设创新国家必须创新教育,引领创新首先要引领教育。创新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特殊的作用,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教育已同样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我们研究生作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可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当如何去响应祖国的号召和时代的呼唤那?我校更名六年来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深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创新教育,希望能给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根据和参考意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人能够提出好的建议,积极的互动参与关于如何创新的思想大讨论当中。来启迪思维,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把握未来。创新要在各领域,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科学我们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角度来学习,来认识事物,探求真理。变者通,通者达!时代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们必须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然就要落后时代落后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

    首先,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要深化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环节的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考虑来激励学生去创新,营造创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根据刘二中老师的调查,人的创新和灵感在不同的生活场所出现机率有显著的差异。人在放松和休息的时候更容易有新的发现。而一直忙碌的人可能就很容易僵化,死板。所以我们要有良好的作休时间安排。学校的教学活动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思考。学生不应强调拿太多的学分,要考虑学生的精力规定学生选择学分的上限和下限。这方面研究生院还是做的很好的,但还应该有合理的选课设置,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选择。最好是针对专业差异有不同的课程设置,以减少选课的盲目性。例如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经典基础学科的课程设置等等要由导师的指导。一定要考虑选好自己的课程,既不能单一,也不能太偏离方向。我们要全面发展,但是也要有重点。有重点,不全面发展就会满足不了人生活的需要。虽然具体的研究只能是一个点,但是有时只有看到一个面才知道那个点最好,最有效。所以一定要有个高度!不仅要选择与专业有直接关系的,也要选择与学科和生活有关的,才能让你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减少对社会和人生的迷惑。例如我今年选择了“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型学习”这门课程,感觉都很有收获。我对科研机构,尤其对中科院的组织结构,内外影响因素都有了解。同时也知道如何在组织中学习和发展组织的学习。可见选修课有时更能让你更有远见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校园文化要大力宣传创新型文化,学校举行的活动要以创新文化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讨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和想象来驱动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我们要在活动中培养人的创新意识,而不是要教给人们很多创造方法和理论。有人调查发现传授的知识只有1%转化为意识,听讲的内容可转化20%,边听边看的内容可转化30%,讨论可转化50—60%,动手去做可转化75%,向别人讲述可转化90%。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能让更多的人有参与的机会。现在人不是缺少知识,而是少创造力和想象能力。作为研究生更是如此,我们要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就要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更好的研究成果。校园文化和活动在树造人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家里我们在父母亲人的养育中成长的,在学校里,我们在老师和导师的培养中完善。在社会,作为弄潮儿的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和建设者。父母的教育影响创新的发芽。老师和导师的教诲影响创新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的要求需要我们担负创新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还在成长,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和祖国的复兴。作为研究生的这段日子也许是我们最后的校园生活,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需要注意与老师的配合,互动。教育的创新是交流的艺术和沟通的技巧。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个信息交流的系统,不交流信息就不能顺利传递。所以我说交流互动是一种创新的形式。简单的说,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中就孕育着创新的种子。教育是死的还是活的?是有创新的还是僵化的?教室里的情况就是一面镜子。在研究生院我们有独特的两段式教育,在教学园区的集中学习是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思想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这段时间也是我们能不能有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知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瓶颈,关键是思想的培养,所以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还是要与导师沟通和探讨的过程中来反思,激发自己的思考。同时也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意识的启蒙者。

    第四,创新要要把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社会,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创新成果才能被更多的人使用,发挥创新的价值。同时要学习国际的上新的思维,把自己的眼光放的更远!要有开放的态度来包容,汲取世界上创新的科技,文化以及创新的精神,把自己塑造成创新型人才,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我想提出几点建议,供给大家同勉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思维,是交流,是运动,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善和启迪自己。创新可以在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

    每一天我们都在迎来新的一天,感受新的开始,睁开发现的眼睛,踏上创新实践的步伐。

    主动参与,把握机会。共同努力,每个中华儿女的终极价值都是一致的,每个科院学子都是未来的一部分!

    (作者:严海,中科院研究生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

【新闻网讯 记者陈微笑】3月20日,下午6点到7点,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二公寓楼下,几个同学从一层多功能厅门口出来,脸上流露出无比自豪的微笑。 他们手里拿着一件蓝色的衣服,在衣服的正中央清楚的写着“我能”两个大字,这正是2007北京国际长走大会为参加者们发放的纪念衫,纪念衫有蓝黑两种颜色。除此纪念衫,同学们还拿倒了相关的入场券、路线图。 在中关村园区食堂门口,同样的活动也在上演。当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志愿者协会成员分别向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发放了纪念服、入场券、地图。 此次 “走向2008——北京国际长走大会” 是由北京团市委、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部门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500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将于2007年3月25日在朝阳公园特别推出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和中关村两个校区的同学在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报名参加。 志愿者协会奥运活动事务负责人焦雷稚同学说,此次我校报名参与国际长走活动的同学达到180人,将近两百人,报名人数远远超出原来预计的几十人。焦雷稚表示,由于此次活动的时间较紧,从海报宣传到报名截止不超过两天,同时由于报名名额有限,有很多同学错过报名机会的而没能参加,对于此大家都感到很遗憾。

     【新闻网讯 刘一】3月21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举办的“气象日感动校园之科普宣传,文艺表演”活动在暖暖春光中隆重登场。

    当天上午,由大气所和气科院同学组成的气象科普活动文艺小分队早早来到活动现场布置场地,彩排预演。在中午12点,文艺演出开始。

    由大家精心准备的"三句半",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大家对气象与科普的理解: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都来到,甭管说得好不好,听好
    今天心情格外好,我们来把科普搞,欢迎大家来咨询,哇,别跑
    今年气象形势好,各项科研不少搞,国内国际声誉旺,那是真好

    “数值预报真神气,预报方法万国迷,差分偏倒模式化,真难
    资料同化很麻烦,掉发秃顶要搞完,每份数据都珍贵,玩命
    气候预测很重要,全球环境保护好,节水省电排污染,美好

    “卫星遥感风云号,红外雷达观测妙,远在太空作预报,世界真奇妙
    台风飓风热气旋,沿海渔航增烦恼,多亏预报提示早,快跑
    NinoEnso和Nina,热带海温异常多,常见旱涝随其变,观测

    “3月3日寒潮勇,东北华北暴雪窘,气象部门发预报,警告
    冰天雪地不怕寒,气象观测走在前,观云测风知冷暖,穿衣好
    为了气象科普会,兄弟姐妹其准备,精彩节目排着队,撤退”

    台上的四位“演员”表演非常精彩,博得台下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演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表演结束后,有的同学说:“他们演得太好了,太搞笑了。让我们在笑的同时,又了解到了气象知识,真好!”

    活动到此并没有结束,在文艺小分队的队员们表演后,他们又邀请台下的同学上台表演,此举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群众演员们”在台上像模像样的演出更换得了所有观众更加响亮的掌声。一位“群众演员”在表演结束后说:“这种互动式的节目太好了,使我们对气象科普知识大大加深了印象。让我们感觉到,气象不光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当天的活动持续到下午1点,在活动临近尾声时,地学院此次活动的同学们齐声喊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极地气象,影响全球变化!关注极地,关注全球!”

【新闻网讯 殷宝友 孙艳庆】3月16日下午,声学所在德昭楼会议室召开新老生座谈会于。2006级新生及部分高年级研究生参加会议,人教处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室外,暖风和煦,春意盎然;室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中科院研究生创新与社会实践奖得主崔寒茵讲述如何处理科研、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崔把这三者剖析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知道,如何让自己达到平衡:在社交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把握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活学活用。崔师姐诙谐的言语、精彩的讲说博得阵阵喝彩。鲁师兄也非常赞同崔师姐的观点,并提出要多参加社交活动,在平时注意及时充电,活到老,学到老,在科研工作中,善于发挥自己想象力,敢想、敢超越。他们的亲身经历,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即将开始的实验室生活,让我们可以尽快适应新环境,少走弯路。 接下来,签约外企的几位师兄向我们讲述他们找工作的经历。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和公司联系,如何整理简历,笔试及面试的时候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在求职大潮中葆有获胜的秘籍……师兄们从每一处细节着手,面面俱到,我们相信,这些金玉良言将对我们以后找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就报考公务员这一问题,龚师姐也将她的经验倾囊相授,把注意到的问题一一陈列给我们。 教育处的卢老师、张老师介绍了声学所的基本情况,剖析了近年来的就业情况,将座谈会引领到一个高潮。卢老师强调了在研究生院学习这一年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一定要打好基础,才能更快的和实验室的工作接轨。此外,卢老师还补充了在工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对发表论文、签约事项、出国深造等和我们最相关的问题也一一进行了解说,而后,同学们踊跃的提问,整个座谈会呈现出一派生动又活泼的场面,感染了在座的所有人,卢老师欣喜的鼓励学生会的学术部成员,以后这样的座谈会要经常举办,加大新生与老生的交流,大家共同进步,使得新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声学所这个大家庭中。 整个座谈会承载着我们06级新生的掌声与期望,承载着老师的谆谆教导以及师兄师姐的金玉良言,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结束了,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是无法计算的。 新的一个学期,是我们完善自己、升华自己的一个重要学期。我们将继续声学所的光荣传统,踏上再创新辉煌的漫漫征程;我们将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为实现“国家的声学所,国际的科学家”这一蓝图不懈努力,突破我们自己,潜心做学问! 我们感慨,师兄师姐们把经验教训倾囊相授,让我们在座谈会收获颇丰。 我们欣喜,老师们认真回答了我们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我们前进的道路扫除障碍。 我们憧憬,我们以声学所这方沃土为平台,扎扎实实搞科研,老老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谋发展,一定会收获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又是一年春来早,扬帆起航正当时。让我们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