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2007年3月17日,人文学院的部分高年级党团员,集体乘坐地铁和公交车前往中国电影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活动。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现中国电影百年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艺术殿堂。

    进入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区,一幅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长卷,展现在参观者们面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起步时的艰难,看到了中国电影百年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更看到了中国电影百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览区主要展出了: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革命战争时期的电影、新中国电影的创建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电影以及美术电影、儿童电影、科学教育电影等等。在这里,我们好像穿越了电影发展的时空隧道,二、三十年代的无声电影,到五、六十年代的革命电影,再到现在的商业电影,一览无遗。

    进入电影博物馆的博览区,我们有一种置身于电影拍摄现场的感觉。这里主要展出了电影的制作技术——传统电影特技、数字特技、电影录音、电影剪辑、电影洗印等,这就为我们揭开了电影制作的“神秘面纱”, 使我们对电影的拍摄过程有了一个真实的了解。

    整个参观下来,大家还真有些疲惫,因为,电影博物馆太大了,资料太丰富了,共有四层20个展厅的图片、背景实物,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往返……

    对这次的参观活动,同学们感到很有收获,既打开了所学专业知识以外的窗口,了解了科研专业以外的世界,对电影的发展和电影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与领悟,同时,又加强了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发展。

今后的国家重大项目的“领头羊”并不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了。 今天上午,中科院本年度会议在北京召开,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介绍,中科院将建立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着重培养青年人才,每个重大的项目都会有一名以上的青年负责人。 白春礼介绍,今年,凡是创新基地部署的重要方向项目必须配备1名以上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每个研究所要保证30%以上的基本科研费,用于部署领域前沿项目。而每个前沿项目,必须保证50%以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 今年,中科院将研究制定职位体系管理办法,首次进入科技创新岗位的现有人员年龄一般都不超过35岁。 此外,今年,中科院还将定期发布《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发展态势分析报告》、《国际重要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报告》和《重要国际组织关注的科技和发展问题报告》。 (来源:法制晚报 2007年03月19日 14:52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国家必须创新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使命和紧迫课题,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创新教育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于继承和发展。如先哲所说“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恬恬,何所见也”。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体制,这种体制能够在持续改进与完善中稳步健全和发展,更不因中科院领导的更迭而更迭。

    这种体制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能让天下英才“见贤思齐、乐不思蜀”的中国科学院文化。中科院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和提供完善的科研环境,这方面中国通讯企业龙头老大-华为公司的迅猛发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员工的高薪自不待言,还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据报载,某年,公司总裁任正非去贝尔实验室参观访问,发现其科研人员所用电脑的配置还没有华为研发人员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靠“借鸡生蛋”中科院也要营造一流的科研设施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中科院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一定要明确,如同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样,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作为中国顶尖科研机构的中科院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毋庸置疑;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更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科研有如竞赛,不在于起步的迟早,不在于抵达的快慢,重要的在于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任何一个方向的努力都能取得成就,关键在于选准了正确的方向和选拔了正确的人才。个人认为:基于中国科学院的定位,生物、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研究是立院之本,应用研究是活力之源!基础研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决策者不仅应有远见卓识,更应胸怀宽广;中国的基础研究的水平应与其大国地位相称,这个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中科院的肩上!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应用研究,要特别重视这些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商品化、经济化、效益化。毕竟限于国力,国家拨给的经费有限,还是要靠自己丰衣足食。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全局的考虑来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真正成为学院腾飞的两翼,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方向明确后,事业之兴衰,关键在于人。论语云“选于众,不仁者远矣”, 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事求是地评价人才的绩效至关重要。建议:以其输出的结果为导向,以可量化的指标来考核。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学问就是做文章,作为科研工作者,论文的考核不可或缺。我认为:考核标准首先是论文的质量,其次才是数量,特别是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目前我们高质量的论文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那些靠交纳高额版面费登上“大雅之堂”的所谓论文简直是学术界的耻辱!如何根治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北京大学中文系正在试点推行的论文代表制给我们一点启示:只要在聘期内发表一篇影响较大的论文,经认定在相关学科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对该学者的科研工作就不再量化考核;同时,该系研究生的公开发表论文要求与毕业脱钩,即只要毕业论文做得好照样毕业。北大论文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允许学者“板凳坐得十年冷”,倡导以“十年磨一剑”的深厚内功去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并通过这种制度来引导师生,让高尚、纯洁的学术研究远离腐败、远离浮躁。北大的这种论文改革对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加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作出了有益和大胆的尝试,值得我院借鉴。

    作为一名在院研究生,我觉得中科院当前研究生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我认为,研究生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肯定有别于本科阶段:应该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加强师生交流的互动性。毕竟研究生理论课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博览群书和博古通今”,以便在科研迷茫的时候能知道哪本书可以“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我建议:研究生理论课的教学在时间上实行弹性制,第一学期应完成英语、政治、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从第二学期开始以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为主,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科研课题的需要再选择一些专业课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相信这种求真务实的教学模式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可喜的是,中国科学院最新出炉的《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宣布组建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加强学术环境建设、防治科学不端行为以保持我院良好的科研秩序和学风,保证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全体师生携起手来,众志成城,为中国科学院这块金字招牌在国人乃至世界眼中“盛名之下,其实实副”而辛勤耕耘!

    (作者:王小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生)

【新闻网讯 马明霞】中科院研究生院2007年秋季入学博士招生考试初试于3月17-18日举行。为了规范考试的各个环节,维护考风考纪的严肃性,武汉教育基地统一组织了本地区222名博士生的入学考试。 为了保证这次博士生入学考试的顺利进行,武汉教育基地专门召开管委会,严格按照考试规定,制定考试安排计划,细化考试的每个环节,做到考前、考试中、考后规范有序,服务到位。本次考试设5个考场,所有考点均按研究生院统一时间要求进行了英语以及两门专业课的集中考试。各考场考风严谨,秩序良好。 据悉,除了集中进行英语以及专业课的考试以外,各培养单位还在中科院的统一要求下,举行了考生的面试以及体检等各项考核工作。

     在冬日的一个下午,计算所里一个忙碌而分外安静的实验室里,我见到了计算所博士刘长宁师兄。之前,要决定采访他时,我在思索,这位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归来,计算所所长奖学金获得者,会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研究经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刘长宁师兄在计算所里一个安静的茶座间开始了对话。

    哈佛是经历而不是目的

    哈佛大学这所世界顶级的学府,是很多学子孜孜以求也未可及的一个遥远的梦。而刘长宁却幸运的与它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在这难得的机遇面前,兴奋之余的刘长宁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感受国外的文化氛围。

    谈及国内外的科研差距时,他说,无论是研究课题,科研氛围还是硬件设施,我们与国际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当然哈佛众多的科学家的互相合作,广泛的社会联系,还有国外学生超强的竞争意识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国内的科研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政府也给予了的大力支持,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踏上研究征程的学子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对自己国家的科研水平抱有信心,客观和冷静的分析国内外的科研现状,既不盲目崇洋,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尊,做井底之蛙。眼界开阔,创新思维,踏踏实实的做好科研,未来自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哈佛生活结束后,他回到祖国,继续博士的学习,心态依然如故,在他看来,哈佛只是段经历,不是目的,今后的路还很长。

    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踏实的作风=成功

    科研之路并非一番坦途,必有曲折反复。遇到瓶颈,该如何突破?遇到十字路口,该如何选择?刘长宁给出了这样一个解答: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踏实的作风=成功。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保证你走了一条康庄大道,而踏实的作风则能使你在这条同样布满艰辛和诱惑的大道上拨开云雾,走向胜利的彼端。刘长宁幸运遇到了对他的科研之路有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李国杰和陈润生教授。陈润生教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有很深的了解,给了他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李国杰教授则是在方法论和研究态度上对他作了很多指点。

    刘长宁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到,具体做什么不重要,怎么寻找这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与导师多作交流,一般导师对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都有成熟的把握,导师的指导可以成为你科研路上的指明灯,避免你走弯路。其次,硕博连读的同学,在开始作科研的一年里,不要盲目的跟风,选了一个课题就扎进去做,因为一旦所选的课题是错误的或者已经消亡,这无疑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不妨先花多点时间寻找这个方向,广泛涉猎相关资料,研读论文,读论文也不要漫无目的,来者不拒,而是选择在国内外一流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带着思考去读。常关注引导某一领域发展的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久而久之,就能对某些领域的动态有全面的把握,在这基础上再选择方向不会盲目了。最后,在做某些探索性领域的科研时,比如生物学,结果往往和预期有所差别,所以避免开始研究就做的面面俱到,而是前期做一些预试验或者建立大概的模型,判断可行性后,再进行深入挖掘,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风险。

    科研也离不开正确的方法论。刘长宁建议,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思考方法,他所研究的领域是生物和计算机的交叉点——生物信息学,以这个领域为例,很多人习惯拿学计算机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喜欢在论文里引用高难复杂的算法和数学公式。而生物信息学这个学科产生的原因是生物问题,做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不妨多花点时间做点实在的工作,即便用的算法简单,但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足以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观当今,学制的缩短,毕业的压力,都使研究成了某种功利性的行为。为了论文而科研,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刘长宁在研究生阶段之初,也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但是几年的科研做下来,他逐渐意识到,做科研一定拒绝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了论文而研究决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取得科研上的突破。相反,围绕研究方向多做实际的工作,有了成果后,论文也就水到渠成了。拿到博士学位后,是否对所研究的领域的方方面面都非常了解,是否在这个领域的某一方面做了一些别人没做过的并且很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能很自信的做到了这两点,这个博士学位读的才有价值。

    谦虚平和,淡定从容

    整个采访中,刘长宁师兄待人宽厚,平和友善,侃侃而谈,有问必答。说到取得成绩,他也是一再谦虚得说到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地方。在面对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重要的抉择时,无论是从选择生物学专业,到工作后再读研读博,从哈佛再到回国,这看似一个个随意而又对其人生影响有决定作用的选择背后透露出了他那份淡定从容的心态。刘长宁从没有设计过自己的人生,也从未立下豪言壮志,为自己的未来开山劈石。一切的决定都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做出的。活在当下,就是他的生活哲学。生活的态度也决定了他在科研中采取的态度。对未来并无过分的期望,踏实的做好每个工作,才是当下的主题。谦虚的品格使刘长宁师兄从未为自己取得成绩自满过,也正是这种品格使他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好。而淡定从容的心态则使他能在周边熠熠生辉,繁花似锦之时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走出自己的道路。虽然在科研之中他也曾徘徊过,尤其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前景未知,不像很多其它计算机领域那样有丰厚的回报。但是正是自己的不放弃,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想无论是研究中还是生活中,最难能可贵的品德也是如此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祝愿他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采写:信息学院2006级研究生 赵娟)

    【科研进行时启示录】

    成功,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会有着不同的标准和定义。

    作为一个学生,成功是什么呢?“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做了一些别人没做过的并且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刘长宁眼中作为一名博士生的成功。而获取成功的方法,则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但更重要的,还要有踏实的作风。

    在现今繁杂、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作风”也可以解读为“心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可以成就自己的成功人生。

    本专题更多阅读:/info_www/news/columnindex.asp?columncode=h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