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中国科学院学习期间,我目睹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归结如下:一、改变不与时俱进的旧观念,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主体。二、教育途径多样化,开放实验室很有创新氛围。三、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多媒体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方法。四、学习别人的经验,资源共享,“seminar”推动创新教育。

    【精彩论述】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主题,也是创新教育的主题和灵魂。在中国科学院,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关注死记硬背得来的分数,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老师再也不强调权威,不排斥逆向思维的学生,不再认为学生插话是对“师道尊严”的挑衅。满堂灌的方式逐渐被双向交流和小组讨论所取代,试卷上的选择填空变成关于一个话题的各抒己见,可以畅所欲言。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现象,都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自从“创新教育”被倡导以来,全国上下都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深浅不一的创新教育活动。且不论其效果如何,单是这股热情、这种精神,已经足以反映国人教育兴国的决心。

    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我目睹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一一道来恐怕是长篇大论,因此简单归结了一下,用下面四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希望大家能“窥一斑而识全豹”。

    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的主题和灵魂

    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应试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主题,也是创新教育的主题和灵魂。在中国科学院,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关注死记硬背得来的分数,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老师再也不强调权威,不排斥逆向思维的学生,不再认为学生插话是对“师道尊严”的挑衅。满堂灌的方式逐渐被双向交流和小组讨论所取代,试卷上的选择填空变成关于一个话题的各抒己见,可以畅所欲言。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现象,都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开放实验室:碰撞创新火花

    目前中科院已经有了好多个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创新性表现在:1.多了一种教育途径。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没有一位人,包括知识渊博的博导,能够掌握所有的技术、方法、信息。大家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们走出实验室,走向研究所,走向研究院,走向国际化。2.避免了资源浪费。有些仪器设备非常昂贵,一个实验室的购买能力有限,可能用的次数也不多,但是不用又是万万不行的,这在以往是个难题。买了吧,倾家荡产,好像还很浪费;不买吧,实验没法进行下去了。现在有了中心实验室,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3.开放实验室同时也是不同专业的人交汇的地方,是一个交流平台,有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产生火花的地方。

    多媒体教学: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在此,我不是说创新教育一定要实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方法,在没有条件的地方,比如贫穷的农村学校,完全不必要推行多媒体。中国科学院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实行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个好处:1.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幻灯片省去了费时的板书,各种色彩、图像、影像形象生动,容易交流。2.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可能在一堂课涉及到很多很多的内容,学生一时不能完全领会,因此就要在课前预习花更大的功夫,课后读更多的相关资料,甚至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3.学生不用花很多时间抄写笔记。基本上,老师都会把课件上传,让学生自己下载来学习。这样,学生就不用像以前一样拼命抄笔记,而可以用这部分时间进行思考、阅读相关文献或和同学讨论。多媒体教学,未必能让学生记住更多的书本知识,但是有助于学生产生新的想法,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

    seminar:流行于实验室

    在研究生院集中学习一年之后,学生们回到了实验室。没有课程了,没有讲课的老师了,同学们都各自埋头在实验室里,连讨论的机会都没有,导师也忙啊,怎么好意思要求单独辅导呢……但是,人是不能中断学习的呀!不是提倡终生教育吗?这个时候,“seminar”这种方式脱颖而出,成为在每个所、每个中心、每个实验室都流行的活动。“seminar”是个交流的好方法,导师的、学生的困惑、收获、心得、体会、感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是集中学习之后的继续教育,对推动创新教育很有帮助。

    当然,在中科院学习期间,我所经历的创新教育还有说不完的理论和故事,限于篇幅,就此为止。

    (作者:颜林,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新闻网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院三期创新对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研究生院为进一步了解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资源积累共享及网上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深入做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资源规划工作,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招生管理、学位管理、学籍管理、培养就业、网上学习等平台在研究生全程培养中的作用,2007年3月5日至7日,研究生院副院长吕晓澎、隋红建以及中科院信息办陈娟高级工程师带领研究生院信息化项目组部分成员前去上海、沈阳,就中科院“十一五”规划中的“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了调研。

    上海教育基地、上海生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应用物理所、上海硅酸盐所、上海天文台、上海药物所、上海技物所、上海有机所、沈阳金属所、沈阳应用生态所、沈阳计算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十余个培养单位的教育干部、导师代表及学生参加了座谈会,他们认真听取了“TRP”、“远程教育系统及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及规划,对“十一五”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推广及资源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希望研究生院能够进一步完善招生、学籍、教务、培养、学位、就业、教师等各系统的功能,为各培养单位也能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统计及导出等服务,减少基层的重复性劳动,提供个性化管理功能,共享数据资源;希望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讲座,提供论文资源的共享等;及时告知网上课程开设情况,及时宣传,扩大“空中课堂”的受益面;希望网上部分课程能够作为正式学习的一部分,促进网上教学资源的应用;愿空中课堂越办越好!

    通过此次调研,项目组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单位的管理者、导师及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议与需求,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需进一步完善的功能,为进一步做好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以及资源服务奠定了基础。研究生教育信息化项目组将继续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各培养单位的帮助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下,积极努力进行系统的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网络信息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科学院整体资源优势,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新闻网讯】2007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办主办的“第二批国外著名高校调研第二次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研究生院培养办的张兆华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做了题为“日本东京大学调研工作的汇报”的报告。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的相关领导以及参加本次调研工作的全国“211工程”的高校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务院学位办李军副主任主持了会议。

    杨玉良院士从如何评价大学、大学如何排名、大学如何发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大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他希望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的调研,切实推进我国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国务院学位办组织国外著名高校的调研工作是为了调研国外著名高校的发展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高校的发展进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科研机构的唯一代表,与全国87所知名高校一起参加了对国外著名高校的调研工作。本次会议旨在总结第二批调研的前期工作,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国务院学位办徐伯良处长对第二批调研的前期工作进行了工作总结,他认为本次调研工作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所提交的调研报告内容详实,为国内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加强了调研高校与被调研高校的联系,为双方提供了活动的契机,培养锻炼了一批队伍,达到了国务院学位办组织调研工作的目的。

    参加第二批调研的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八个单位介绍了工作情况以及调研的经验。我院培养办公室张兆华老师向与会代表汇报了对日本东京大学的调研工作的情况,得到了徐伯良处长的肯定与表扬,受到了参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新闻网讯】3月10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2007级IT领域工程硕士新生与京区新生一起,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了开学典礼仪式。作为来自产业一线的在职IT人士,这些学生带着产业一线中的问题和求职的渴望,开始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习和再提升的过程。 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在开学典礼仪式上指出,中科院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和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一直以来与国家使命相联系。工程硕士作为面向产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直接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得到了中科院和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教育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吕晓澎副院长称,目前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培养上形成了高质量的培养体系,办出了品牌和特色,得到了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好评,希望2007新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习成为促进事业生涯高品质拓展的阶梯。研究生院教务长苏刚教授在讲话中称,学校将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便利,倡议同学发挥积极主动性,加强与老师学生的互动、增强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获得更大的提升。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颖教授在讲话中,首先就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教学培养上的探索与实践与新同学进行了介绍和交流。王颖教授称:作为中科院系统最早开始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专注于IT领域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经过不断的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与IT人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引入产业专家、建设Studio工作室、开拓实训基地等方式,保证知识传授与产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启发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应用情况,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工程实践中一些新出现和复杂问题,使学生获得支撑其持续职业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引导着学生进行工作与知识的创新。通过与国际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接下来王颖教授就学院的教学课程体系、论文培养等情况做了详细介绍。王颖教授希望2007级新生今后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知识与产业前沿问题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成为产业骨干和精英。 作为2006级软件工程硕士学生,陆明同学谈了自己一年多来的学习感受。他倡议大家在学院的“中国计算机信息业黄埔军校”的目标下,一起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IT创新型的行业骨干或领军人才。典礼仪式上,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还为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2007级新生纷纷表示,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院教学培养体系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习成为持续发展的加油站。最后,师生合影留念。

     3月11日是北京市文明乘车日,在地铁、公交车站等公共交通场所,整齐有序的队伍正在展示着一个国际化都市全新的精神风貌。为响应北京市号召,建设和谐校园,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向中科院研究生发出倡议《文明礼让,有序乘车,为构建和谐校园作贡献》。倡议书全文如下:

全校同学:

    有和谐之风,方显生活之美。今天,我们耳边处处是建设和谐社会之音,而我们所处的美丽中科院校园,更应该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校园。班车是方便所有师生的工具,是我们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校园生活一道愉悦的风景。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拥挤混乱、有失风度乘车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特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安全乘车,严格在规定的班车点等车乘车。自觉排队,等车停稳之后再顺序上 、下车,不挤不抢。

    二、文明礼让,主动让座给女生或身体状况不好的同学。

    三、安静乘车,不在班车内大声喧哗、打手机,交谈以不影响他人为宜。

    四、保持整洁,注意保持车内卫生,爱护车内设施,不乱扔东西,垃圾放入指定的器具内。


    希望同学们彰显我们应有的风范,养成文明乘车的良好习惯,共创欢乐和谐、秩序井然的美丽校园。

    感谢你的支持!


                           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

                               2007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