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秦蕾 赵晓飞 袁强/文 周理坤/图】小时候,一本《安徒生童话》将我们带进缤纷神奇的世界;一册《十万个为什么》把我们引入科学知识的殿堂。我们都曾享受并正沉浸在阅读书籍的快乐之中,我们都曾手捧爱书并正如饥似渴地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

    然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未享受过这种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只能用他们那一双双渴望而期待的眼睛,望着他们头上仅有的一片天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硬件设施的缺乏,这一切,使他们的童年里,没有火车和飞机,没有丑小鸭和灰姑娘。在他们有限的教育里,我们的世界他们无法想象,遥远得仿佛是个传说;甚至,不及一个传说。他们,就是来建设北京的农民工的孩子们!

    11月15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倡议下,关心农民工子弟成长,为他们捐书捐款献爱心的活动在玉泉路校区热闹的展开了。考虑到科学院学生藏书的种类的单一性,或许不太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因此青协同时也提议“5元钱捐一册书”。利用这5元钱,志愿者们可以在旧书市场购买一本适当的书籍捐赠给他们。

    倡议提出后,全校师生纷纷响应,在现场,很多募捐者把书或钱放下后便匆匆离开;许多老师也加入了捐献者的行列,并对科园学校的支教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他们表示愿意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孩子;留学生们看到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去年为巴基斯坦募捐的照片,也被吸引过来关注了活动。

    其中一位捐献者表示“这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一种社会责任”。他说,“这项活动也是炼金石,是在考验一种心态,一种怎样看待别人困难的心态,一种怎样对待生活的心态”。

    捐书捐款活动在中午和下午总共进行了两次,到目前为止,书籍的筹集仍在继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公寓下面捐书,此活动将一直持续到本周末。据悉,这次募捐活动所筹书籍和资金将全部用于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的科园学校。

    在此,我们向所有的同学倡议,为那些孩子捐一本书吧!别让那些对自己来说已是无用的书籍化为纸浆,那熔化的也许是一个孩子的梦想!为他们捐一本影响了你童年的故事书吧,也许,那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让我们用手中的星星之火,将这些贫困孩子的希望之光点燃!


     【新闻网讯 谭静强】11月16日晚上7:00,由地球科学学院学生会和分团委联合举办的“地科论坛”在教学楼阶二(4)教室举行了第二场讲座。此次讲座特邀嘉宾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侯泉林教授,他为在场的百余名研究生做了主题为“我国能源状况及对策分析”的报告。

    我国能源供给所面临的严峻形式

    侯泉林教授指出,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常规天然气)而富煤和煤层气的国家,我国能源总体具有人均占有量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特点。第一,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10%、5%,而我国要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得需要大量的能源,但是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且石油、天然气有很大一部分主要分布于遥远的西部,具有开采困难、运输距离远等缺点。预计到2020年,石油产量将达到1.8—2.0亿吨,而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将达到6亿吨。第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性十分严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包括南非、印度等国)主要依赖煤炭资源的国家。但是我国却拥有极其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其有望成为新型接替能源。据了解,我国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蕴藏量达到30多万亿立方米,位于俄罗斯、加拿大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在就世界煤层气的开发现状分析中,其指出,2001年美国单就煤层气的开采量就达到401亿立方米,是我国常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的总量的1.3倍,而我国的煤层气目前却还没有得到规模性、产业化开采。

    我国矿难的严重性及其与瓦斯突出的关系

    接下来,侯教授讲述了我国矿难的多发性、严重性及其与瓦斯突出的关系等问题。目前我国每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仅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短短4个月内我国河南大平、陕西陈家山和辽宁孙家湾连续发生三起死亡百人以上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令人触目惊心。他指出,我国矿难频繁与瓦斯突出关系显著,这也直接威胁到广大矿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也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家的国际形象。此时,侯老师语重心长的说到,作为青年人、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我院研究生应该肩负起重任,承当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最后,侯泉林副院长回答了地球科学学院景惠敏等数十位同学的提问,涉及矿难多发原因、构造煤、煤层气的开采、环境保护等热点和前沿问题,侯老师都一一给与了同学们较满意的答复。同学们也一致认为侯老师的讲座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很有说服力,其风格也是幽默与严肃并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到了煤层气开发等前沿问题,也增加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据悉,“地科论坛”的第三场讲座将于下周举行,讲座嘉宾为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现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博士生导师胡永元教授,讲座主题是关于其留学经历和实际科研经验方面的,很值得广大同学期待,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新闻网讯 记者 秦蕾】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十六日表示,微软2007年在国内计划招聘500人左右,接近一半岗位将留给应届生。

    张亚勤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50场主题报告会上做上述表示的。

    他在报告中提到,他自己比较青睐刚毕业的学生,不管是博士生、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因为他们可塑性很大,所以他坚持每年要有一半的位置留给应届生。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他又重申,今年微软在中国大致会招差不多500人左右,差不多一半,200至250人会是面向应届生。但他强调,微软并不封顶,如果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公司会作相应调整。目的只有一个,微软不想错过一个人才。这些人将会安排在公司的各个方面,比如做移动,做互联网,做数字娱乐等,既包括基础研究,也包括产品本身的开发,以及一些和产业合作的机会。“不管你学什么,我觉得我们都有相关的位置”。张亚勤博士如是说。

    此外,张亚勤讲述了他要努力避免的三种人:双面人,负面人和玩世不恭的人。他说,社交能力差一点,团队合作能力差一点,或者性格古怪一些,如果其它方面可以弥补,他觉得都可以接受。但上述三种人,不管放在什么地方,对公司都是有毁坏性的。

 

12岁考入科大少年班;23岁拿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博士学位;38岁执掌微软半壁江山。当这些经历集于一身,回顾自己的一生之时,却唯有“幸运”二字。不禁让记者仔细端详起面前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风云人物。

                       
——记者手记


  【新闻网讯 记者黄蕾】11月16日,人民大会堂外是初冬之日少见的明媚。对比起张亚勤博士一年前从美国回到祖国接受任命时那个
干燥寒冷的冬天,心里增添了些许温暖。张亚勤在微软工作8年至今,带领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微软全球第二大研究基地的中国研发集团。这个光环使得我对于接下来即将进行的采访充满期待。

矫健的步伐,微笑的面庞,迎面走来的应该就是今天的主角——具有传奇色彩的张亚勤了。握手坐定之后,准备开始切入正题。


“我的历程很‘自然’”


  气氛很轻松,张亚勤笑称自己是一个蛮简单的人。
12岁开始的大学生涯,仅仅用一句“就是上学早了一点”一笔带过,又用“完全是一个机会”解释得滴水不漏。谦逊,毫不张扬便是第一印象了。


  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握住机会。不甘心,继续追问。当讲到从事研究以来发表的
300余篇论文时,他仍然笑笑说,水到渠成吧。“博士之后有了一些训练,知道了怎样做研究,不仅仅是怎样选择题目,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的方法。然后毕业之后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机构,具有充分的资源,有很好的氛围。能够有机会把原来学的东西充分的整合起来,潜质也就挖掘出来了。如果任何地方很难的话,基本上我都会选择另外一个渠道去实现,做一个自然的选择。”接着,就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让人彻底信服了这种脚踏实地、因势造型的“自然”。直率,坦诚,心中又不免写下这样的定义。


  然而,我始终不相信张亚勤是他自己口中所述的“凡人”。当面对他的眼睛,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记得他曾提出择人的标准,很在意的一点就是自信心。而检验自信心的唯一方法就是:直视对方的眼睛。虽已知道张博士的这一习惯,但他锐利的目光还是着实让人震撼。坚定却意在探索,稳重而深藏灵气,敏锐且不乏亲切。由眼睛可以窥探心灵,我想,有这样一双眼神的人,必定将铸就传奇。正是在“平凡”与“传奇”碰撞中,才塑造了张亚勤这样的“世界财富”。


  
“三位大师教交给了我简化的技巧”


  
张亚勤是一个感性的人。提起过去的历程,完全淡化自己的角色,而是感慨地讲起了三位曾经对他影响深远的人。


  
第一位是读博士时候的指导教师罗宾
•考斯特(音译)。他是做扩频通讯(现在的CDMA)的一个鼻祖。张亚勤在这里接受了通讯方面最前沿的技术,也学会了如何去思考问题。而且至关重要的,初次领悟到了简化问题能力的艺术。用很简练的语言,把很复杂的问题简化,抽象地描述出来,而且十分精确,也由此意识到了简化问题的重要性。


  
随后是科尔
•卡森(音译),张亚勤在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的老板。除了对工作的指导之外,这位老师对于简化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张亚勤说,每次到他办公室,进去之前可能很复杂的,很多很多说不清的事情:管理、课题、研究等等杂糅在一起。到了他那,他也没有告诉我每件事该怎么做,但是一个小时以后我发现事情变得很简单了。他有一套独特的激励方式和抽象问题的方法,同样的神奇。


  
再后来就是在微软遇到比尔盖茨。他的理念也与前两者有着相似之处。能够容易地把技术、市场以及跨部门的产品整合为一个概念。再结合对公司产品的深度认识,这种力量加在一起,就很快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对市场的洞察力,对技术本身的深度理解着实让张亚勤钦佩。


  
同时,张亚勤也忘不了和自己在一起共事的同事们。唯一提到他自己的话是这样说的:“所以我觉得自己真得很幸运。在每个阶段,都有很好的同事,很好的
adviser,也有很好的机遇。”


  
我欲作总结,说:所以是机遇、勤恳以及好的导师铸就了您现在的辉煌。他马上摆手说:我觉得没有什么辉煌。


  
“微软在诸多领域是No.1


  
当话锋转到微软,张亚勤儒雅的面孔似乎一下子隐没起来,始露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与方才的轻描淡写完全不同,而是侃侃而谈,频率出现最高的一个词是:
No.1


  
说起微软在业界的地位以及其强劲的竞争力,张亚勤如数家珍。从自己在微软工作的
8年时间来看,微软发展很快;当然如果站在微软的历史30年中来看,发展更快了。在他眼中,现在的微软正处于黄金的时期,产品的系列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早期只有basic编译器一个产品,而现在有五条产品线。不仅仅有windowsofficeserver 这三个主流产品线,然后还开拓了新的领域,比如说娱乐,移动,互联网,还有服务等等,形成了多核化发展。在这三个比较传统的产业中我们都是第一,在新的产业我们是第一或者第二。说到这句话时,他的脸上洋溢着骄傲。


  
而微软的团队更是遍布全球:
7万余人,遍及80多个国家。所以说现在的微软已经跨越了早期的单一生产线模式走向国际化,拥有全球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创新人才战略。张亚勤尤其强调了创新:微软在过去的几十年积累沉淀了很多创新的能力。专利数目在高科技公司里面是第一,创新研发上的投入在全球所有公司——不仅仅是高科技公司里面,是第一位的。就今年来说,总共投入80亿美金左右,对创新本身有很大的承诺,而且有很大的结果。他笑称:早期微软十个人有五万美金的收入,第二年可以变成十倍;现在我们每年的收入500亿美金,我们每年成长10%左右,就是一个华为,所以我们成长基数很大。


  
说到这里,他才显露作为一个国际顶尖企业领军人物的雄韬远略。他说:“微软虽成立
30年,它既是一个成熟的公司,又是年轻的公司。原因很简单,软件其实是刚刚开始,他的真正的产品真正的潜力还在下面的30年,50年。所以我是对微软充满信心,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实现暂列No.2领域夺魁的步骤”


  
我想,给张亚勤一个挑战。于是向他追问,刚才说到了有些领域处于
No.1 or No.2,相信您并不甘心永远处于No.2吧。


  
不过出乎我的意料,张亚勤显得很平静,思维相当缜密,详细分析了微软公司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他坦言,微软当然有很多竞争:和别的公司,或各个团队等等。但话锋一转,他说微软最大的竞争是自己。我开始暗暗赞叹他对问题的简化能力了,本来是想让这位叱咤风云的总裁讲一讲商场中风起云涌的竞争浪潮的。张亚勤继续深入分析下去:微软在美国正在进行战略方面的调整,不断的反思改变以适应
IT的发展;其次微软主要的推广方式是软件,我们出新的版本最大的挑战是前面一个版本,所以我们必须要创新,这不仅仅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微软生存的必须。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原来买了XP,而Vista出来了,如果Vista所提供的一些功能没有创新,没有整体性能上的提高,那你就不会去买新的产品,而是XP再用五年,再用十年。所以我们最大的竞争是我们自己。


  
也许是看出我的意犹未尽,张亚勤终于说到了企业间的竞争情况,分析得很客观。他举了几个例子:在数字音乐方面,微软刚刚推出一款产品
Zune,在市场上appleipod,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追上;在游戏机方面,微软有Xbox 360,而sonyPS3,但我们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PS3;在搜索方面,如企业搜索,桌面搜索,产品搜索,邮件搜索,我们可能处于比较领先的市场份额,但是在网页搜索,我们落后于google, 这个需要研发,然后集中聚焦才可以超过。


  
“与优秀的人共事是我的荣幸”


  
采访要接近尾声了,为了做一个总结性的陈述,我说,聊一聊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吧。没想到,只是一瞬间的功夫,张亚勤又恢复了原来的极其内敛的气质。憨态可掬的笑着说:我没有想那么久,每天来工作,每天需要
passion。一方面是与你一起工作的同事,一个方面是技术、产品和possibility to change the world,我觉得有这两个的话,做哪一份工作并不重要。能与优秀的同事在一起工作,是我最大的荣幸。

 

坐在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IT界王牌企业的顶尖人物。说起自己,平凡的不能再平凡;谈起微软,却透着一股领军全球的气势。这就是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一个俯瞰世界的“凡人”。

     【新闻网讯 记者 张翔】11月14日,经石景山区选举委员会审查,确认石景山区选举委员会老山地区分会第八选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8日投票选举结果有效,彭工当选为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彭工,女,1954年10月生,汉族,无党派人士,研究生学历,现任研究生院外语系主任、教授。

  记者从中科院研究生院换届选举工作办公室获悉,研究生院共有登记选民4412人。11月8日,在石景山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换届选举的投票日,共有3985人参加了投票,投票率达到90%。

    选举当日,为了方便选民投票,研究生院选区分别在玉泉路园区大礼堂、玉泉路家属区活动站,中关村园区教学楼设立了投票站,此外,还设立了若干个流动票箱。

    清晨六点半,投票站的工作人员就到达了投票站,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等待前来投票的选民。

    第一个来到玉泉路园区大礼堂总投票站的是化学学院的王天昶同学,他不到7点就来到了投票站,投票站的工作人员当着第一位投票选民的面检查了票箱,并贴上了封条。

    上午9时许,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同志也来到投票站,按照投票程序,郑重地投下了一票。上午到投票站投票的还有石耀霖院士和其他院领导,童秉纲院士不顾近80岁的高龄,在下午也亲自到投票站郑重地投下了一票;两名正式候选人彭工教授和钟志萍教授也都在上午来到玉泉路园区大礼堂投票站投票。

    21:55分,最后一个选民来到玉泉路园区大礼堂投票站投票 — 他是人文学院的一位学生。

    22:00:研究生院选区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顺利结束。

    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直接关系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是各级党组织贯彻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对于保证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顺利进入国家政权机关,使国家政权掌握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手里,对于保证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投票选举是广大选民表达意愿、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要途径。一位前来参加投票的老师说:“每三年一次的人大换届选举,我都积极参加,并带着整个实验室的学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