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整整一年考研的洗礼,我感到自己从心智上成熟了很多。考研是人生中的一份礼物,她是如此沉重,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经受了这份沉重,生命才变得更加厚重!
回顾考研的过程,那些为了理想拼搏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我来自于燕山大学,她虽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却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学生非常爱学习,考研率很高,而且很多考取了清华北大等名牌院校。我大二时偶然了解到了中科院,感到这里的学术条件,生活条件等都不错,于是我也给自己订了一个比较高的目标——中科院电子所。
但是对于我报考电子所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压力的。首先电子所出的专业课题目要比一般的大学的题目难得多,而且考察范围很广且重实际应用,很多部分老师没讲,需要自学;另外我有个师兄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有个师姐本科综合测评成绩系里第一名那年也没考上,我的导师也说让我考虑其它院校。其对我造成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想人总是要往高处走,要勇于挑战自我,不能原地踏步或者后退,高目标有利于发挥我们内在的潜力。树立较高的目标,必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大三下学期刚开学,各大考研班的广告铺天盖地,我也选择几场讲座去听,了解了考研的基本信息,如考试科目,历年分数线等等。从4月初到7月末,是漫长的“过渡阶段”,我一边徘徊在要不要考电子所之间,一边徘徊在上课与自习室之间。当时的本科学习任务也比较重,再加上心中对电子所这个目标的不确定,我的考研复习进展甚微。6月份,多数课程结了课,我一边复习考试,一边复习考研,这个时候心情仍然是浮躁的,在没有把目标定下来之前,总是不能踏踏实实复习。现在想来确定目标的问题真的很重要,没有确定目标,就对未来感到不确定和迷惑,就没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志气,这就严重影响心情和学习效率,只有确定了目标,才有了实际努力的方向,才能一心一意向着目标迈进,而不去做毫无意义的心理斗争。
有一天天气很热,我坐在自习室,复习效率很低,很是苦恼,这样的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感到我再不做出决定,自己不是被电子所的压力打败而是被自己的优柔寡断打败。我仔细想了想,是我把考研看得太严重了,以为考不上就证明自己是失败的,其实当时真是“当局者迷”了,考研不是唯一出路,也不是难到不可征服。重要的是在考研期间锻炼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志气,坚持到底的毅力,战胜自己的勇气,这是我们一生享用的财富。我告诉自己,题目难,征服它才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师兄师姐没考上不能说明我也考不上,我和他们是不同的,他们的失败给了我经验教训,这是我的优势;只要用心付出了,不留下遗憾,就问心无愧了。这样想过后,心里仿佛明朗了许多,我一时兴起写了一首诗(如果可以称为诗的话)鼓励自己:
不要彷徨,未来世界你还要努力去闯;
无需紧张,迎接每天崭新的翅膀;
心怀理想,抓住无处不在的希望;
不再惆怅,幸福快乐来自内心的阳光!
愿你内心永远充满阳光,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的坚强!
这几乎是我考研的一个转折点,之后,我不再犹豫,而是一心一意向着电子所的目标前进。我还采用了种种心理战术,比如,我要考的电子所,我把她想象成一把待开的“锁”,于是我把姐姐送我的一条钥匙形状的项链戴在脖子上,还在手机的开机问候语上写着:相信自己,打开电子所的大门!
暑假如期来临,我没有回家,考研进入“攻坚阶段”。经过“过渡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现在我开始对考研重点知识进行复习,这时候我开始在图书馆上自习。我们的图书馆历来是考研大军的驻扎地,由于人太多,为防止占座浪费座位资源,图书馆实行发卡制,一个座位对应一张卡,出馆压卡,压卡超过半个小时就收回座位给其他同学坐了。一开始上自习的人少,压卡超时也没关系,中午还回宿舍去睡觉,后来座位越来越紧张,干脆在图书馆桌子上趴着睡,一开始很不习惯,趴着睡不着,或者睡醒了还是头疼,后来习惯了,头一挨桌子就睡着了,这样形成了习惯,考研结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午躺着睡反而睡不着了。
我一般早晨七点到七点半之间到图书馆,先读一下前一天看的英语单词或者作文,后来还读政治,这样站着读也正好提提神,唤醒疲惫的神经。八点到十一点半都看数学,我数学学得不好,所以花费的时间也最多,最后考了106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想来,我复习数学的方法不太对,我采用了题海战术,其实应该中基础,把各个定理、概念彻底搞清楚,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然后去吃饭,回来后总结一下上午作的题,再看看政治,大约到一点左右,睡半个小时,起来出去洗洗脸精神一下,两点开始做英语阅读等。我的英语语感比较好,对英语的复习时间安排得最少,却是考得最满意的一个,英语考了81分。我感觉除了基础外,复习方法也很重要,我的英语复习是先易后难。刚开始复习时,大家听说石春桢的220篇好,于是都在做那本书,刚开始做就叫苦不迭——看不懂,看了几篇没什么效果就不看了。我认为这本书很好,只是不应该那么早就看,尤其是英语底子比较差的同学,刚开始就接触难的阅读题不但没有学习效果而且容易打消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该放到后面做,当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时,相当于已经爬了几个小阶梯了,再爬220篇这个大的阶梯时就不那么困难了,而且他的确锻炼阅读能力。我是先做的吴咏麟的100篇,然后就做真题,发现真题不愧为真题,很多题目做好多遍还是会错,做题时总不能篇篇都读得很透彻,做题时总是存在“蒙”的成分在里面。到十月份才开始做220篇,那时毕竟有了一些基础了,再看220篇已经不那么难了,而且这本书很锻炼长难句阅读,我做了13个单元,然后就感到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再看真题时已经完全没有“蒙”的成分了。另外我觉得阅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重视“量”的积累,更应该重视“质”的提高,要精读,我把真题作为精度的对象,每一篇都看了很多遍,把题目选项出错的原因都弄透彻。
对于专业课,我也很重视,从8月份开始复习,每天晚上都看专业课,总共看了三道四遍课本,课后题作了两遍,真题作了三遍,一本北邮出的参考书看了两遍,还看了一本哈工大出的参考书,最后专业课考了109分。对专业课复习,我最大的感受是“开头难”。由于考研教材和我们本科学习的教材不同,一开始看有点难,进度非常缓慢。有些方法和老师讲的不同,我总是反复做题寻找规律,不久在规律中发现了方法的本质。
对于政治,我认为她是很有用和有趣的,好比《天龙八部》里的各武林高手只修炼武功秘笈而不修炼佛经会逐渐走火入魔一样,政治尤其是哲学帮助我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防止我们“钻牛角尖”。我从没有专门背过那些知识点,主要是多看,理解其意思了,就会用了。考前我早晨和晚上都抽出一定时间去读一读,加深印象。政治复习时间也很少,我都是放在吃饭前后看的,但是因为复习重点放在了理解上,所以复习效果还是不错的,考了65分。
初试那几天我真正体会到了人的精力是无限的,那几天几乎没怎么睡觉,每天中午也是睡不着,但是在考场上我发挥出了很好的水平。考试时我的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我想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复习,无论结果是怎么样的,我都问心无愧了,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就行了。
当知道各科成绩都过线了,总分也过线了,而且超过复试线33分时,我的兴奋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一个人的生活精彩与否,在于他是否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到了极致。在考研期间,能够为目标努力奋斗坚持到底,就是做到了极致。这段考研经历留给我的将不只是记忆。
(作者:蔡晓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电子学研究所。本科就读于燕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