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输 不负书——合肥实体书店“新浪潮”

  • 张馨文 (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
  • 创建于 2014-03-27
  • 314

第十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居民的阅读率达到54.9%,比2011年小有攀升。而也就在2011年下旬,著名的实体书店连锁品牌“光合作用”接连关门,引起人们对纸质书籍存亡的讨论。不得不承认,阅读率的提升无法离开便捷的智能终端,有了手机、平板和kindle等电子设备,大家可以随时随地不增负重的阅读书籍,对纸质书的需求自然随之下降,这可能是摆在实体书店面前难以逾越的大山,可就算退一步说,依旧有人偏爱纸质书的质感和墨香,喜欢印刷文字带来的阅读氛围,但他们购买的渠道又会被网络电商主宰,毕竟通过网络书店消费的折扣和便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也就在近几年,合肥却涌现了很多家实体书店,它们有着各自独立的风格和品牌,似乎在这电子书和电商横行霸道的时代有点突兀,为什么还会有人在这座城市开实体书店?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它们的主人怎么看待?更重要的是,合肥的阅读群体似乎也在悄悄改变。

保罗的口袋:一个神奇的口袋

保罗的口袋书店无疑是合肥近几年最先出现并且发展也最好的一家独立书店。2011年,不流、大唐和女巫三人通过文学论坛相识,他们分别有着书店店员、乐队歌手和美术设计相关的经历与爱好,一拍即合之后,他们决定在合肥开辟一家小书店,短短一个月的策划之后施工和进货就开始了,起初,保罗的口袋隐蔽在一栋写字楼的公寓里,进出的顾客甚至需要保安登记,但一年之后,新店在正统的商业区开张了,也成为了目前保罗的口袋的大本营。新店的的外墙被涂刷的鲜绿,很远就能看到绿墙上银色的字牌标识,一楼不仅是书店和周边销售区,还附带着一个小舞台,而到了二楼,就是供顾客休憩与阅读的咖啡馆。“节假日和周末,这些座位甚至都可以坐满。”不流介绍说,“在最开始,保罗的口袋只是几个朋友间情趣相投的成果,我们希望有一个空间可以交流阅读和艺术观念,如果能进行一些主题沙龙、有更多趣味相似的朋友交流,也许会让我们生活在这里不觉得过于乏味。”

到今天,保罗的口袋早已不局限于卖书,它利用店内的空间,举办了沙龙、展览和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文艺交流,每周六的读书会也成为固定活动,场场均有读者参加。“阅读空间、文化发生地、艺术沙龙等都是我们对口袋的定义,口袋定名之时就强调丰富和可能性,口袋像一个童话,里面装着想象力和开放精神,所以,口袋会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并不能一言概之。”在不流的眼中,保罗的口袋未来的路可以走得更宽。

卡夫卡书店:读书人的城堡

2013春天,著名作家李承鹏在合肥签售自己的新书《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地点竟选在了一家小小独立书店——卡夫卡。这次活动因为网络宣传比较到位,也让更多的合肥读者了解到这家大隐隐于市的书店。实际上,卡夫卡书店靠近中国科技大学,很是吸引高校学生前来光顾。而这家店的主人身份也十分契合书店形象,中国诗歌流派网执行主编、《诗歌周刊》主编韩庆成和知名80后作家、诗人许多余。和保罗的口袋类似,卡夫卡也在拓展自己的文化外延,除了邀请作家举办签售活动,书店每周会固定放电影和纪录片,店内也提供茶饮咖啡服务。

然后,如大多数实体书店一样,卡夫卡也经历了盈利不济的窘境,店主曾随之发起过“领养独立书店”的活动,希望让更多读者参与会员制度,用折扣优惠留住更多顾客。领养活动不仅吸引了“股东”,甚至有读者甘愿辞去工作,前来帮助经营书店。卡夫卡成了属于这个城市里大家的书店。许多余曾坦率地表示,在开书店的最初就没指望它能卖多少书,更多是“为无家可归的纸上灵魂建造栖息地,为有家不想归的肉身提供临时避难所。”而这个年龄刚满一岁多几个月的独立书店,在过去的一年里却举办了十多场文化活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诗歌专场朗诵会,民间公益和环保组织交流会,投资管理人沙龙,民谣音乐会.....

许多余在书店一周年纪念博文里提到近年来不断有新书店出现的喜人现象:“这也许不能证明书店这个行业是一个乐观的行业,但至少能证明一点,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天生就是为了书店而生,他们因为灵魂里残存的单纯的热爱,而不计回报地投入和付出,在民营实体书店经济濒临崩溃的边沿,梦想着不容乐观的希望的曙光。”

许多余还曾在采访中提到过自己的愿景:“我希望这个书店至少要开个十年、二十年,成为合肥记忆的一部分,若干年后,如果还有一帮子人能够记得有这个地方,那我就算是成功了。”

前言后记:恰恰是正文

一店正兴,一店又起。今年初夏,在合肥市中心的商业CBD里,出现了打着橘色灯箱招牌的实体书店——前言后记。虽然周围是电影院和商场,但走进前言后记似乎就与外界的喧闹隔离,店内是暗色调装饰的书架和沙发,提供饮品小食的吧台在最显眼的地方。看来这又是一家将咖啡馆与书店融合的新空间。不过,等笔者通过互联网略一搜索,才讶异的发现虽然前言后记有着独立书店的格调,其真身竟然是“土豪”——新华书店。原来是新华书店在安徽的分支皖新传媒打造了这样一个与传统书城风格迥异的品牌。“我们确实是新华书店旗下的新品牌,但我们更想要让老百有眼前一亮,前言后记也是新华书店新时代的转型店,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前言后记店长易先生说,他希望前言后记这类书店的出现,能够让合肥与一线城市接轨。“因为我们本身起步就比一线城市要慢,所以合肥的独立书店目前多从慢慢模仿其他城市的优秀书店做起。”前言后记在文化活动上也毫不逊色,开业不到半年,就举办了蒋方舟的新书签售活动。背后有着雄厚的资金支持,使得前言后记书店优势显著,“我们有合肥最有优势的书籍资源,有着世界一线多元商品,还有合肥咖啡市场上最好喝的咖啡。”易店长对书店的未来非常有信心:“合肥市场是很有潜力的市场,咱们百姓已经意识到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尤其是年轻人,见的世面不一样了,都在追求更高的精神档次。”如今即使不是周末,店内也会有如数客人就座读书,采访当日正是周一,正在看一本推理小说的邓小姐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来这里,“只是因为等人偶然进来看看,但感觉合肥能有这样一个地方非常舒服,以后有空说不定也会来消磨一下时间。”

去年,在一项由安徽某高校学生进行的合肥市实体书店的调查显示:市区里易找到的书店有69家,但其中53家以经营教辅资料为主。这也正是不流在采访中分析的原因:“合肥实体书店原多为教辅书店,人文、独立书店等本就较少,贫瘠土壤上的新生有其必然。”诚然,看似实体书店花开在合肥,背后实则是发展的差距,相对于一线城市,合肥的书店行业起步很晚,图书资源有限,给实体书店选书、进书带来重重困难,虽然近一两年市民的阅读行为有所起色,但良好的读书氛围还尚未成为大家的生活日常。等到合肥的各家书店走过了其他城市经历过的“繁荣”阶段,又该如何面对之后的生存?或许,这些实体书店也正在摸索新的道路,书店不再单纯为书店,而是休闲与文化交流的空间,书籍不再是盈利的主力,饮食和活动逐渐扛起品牌的大旗......看着城市文化一步步发展,令人欣慰又满怀期待,合肥的书店或许也是中国书店的一个折射,也代表着更多二三线城市对精神食粮的需求。


 

 

责任编辑:张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