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评】高雅艺术前,我们该做怎样的观众?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05-15
  • 5090
     继民乐风暴来袭后,西洋音乐又在一个渗着些许凉意的夜晚,给校园送来美的浪漫享受。广大师生对学生处和团委筹划并实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给予了行动上的支持和极大的赞赏。但是,在音乐会上,记者也看到了一些“特别”的行为。

    镜头一:离演出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时,一男生端坐于工作席间,待其他同学询问其身旁两个空位可以坐否,他称自己是学生会工作人员,片刻后将有同事入座,理直气壮,其他同学只好走开。待学生会工作人员结束维持秩序、检票等工作,欲落座时,发现座位已被占。由于工作人员承担着每个节目的串场和献花任务,因此必须坐在离舞台最近的位置,以便协调。问及时,该名男生又谎称自己是记者团成员,有写稿任务,需要座位。被揭穿后依然和其同学占着三个座位不肯离去,眼看演出就要开场,几名忙前忙后的同学却无法落座,。最后,还是老师出马,把那位男生及其同学“请”出了工作席。

    评论:对高雅艺术有如此热爱当然是好事,但是,仅为了能够坐在前排就屡次撒谎,如果不是热爱音乐到了痴迷的境地,那就是别的问题了。成年人应有豁达谦让、顾全大局的胸怀,更何况是名研究生呢。

    镜头二:演出间隙,主持人报幕时,全场寂静,坐在离舞台很近一排的一名男生此时仍然在向身边同学高谈阔论,对刚结束的节目评头论足,声音不小,惹得前几排同学纷纷回头看他,他仿佛得到了赞许似的,评论地更热烈了。终于有位同学忍不住了,善意提醒他安静些,他不服气地用言语回敬,那位同学忍无可忍批评他后,才止住了此男生的聒噪。

    评论:尊重他人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然而,在这样的演出场合里,全场观众都安静地沉浸在美好的音乐中时,却依然有人连最基本的准则也达不到。最可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连意识都没有。

    此外,一些同学也就鼓掌的规则问题在BBS上进行了激烈地讨论。由于在本次音乐会中,些许乐段之间也有观众鼓掌与喝彩,于是一位同学在BBS上这样写到:“关于观众的掌声问题,鼓掌不能限制,但问题是应该学会如何鼓掌。这是国际惯例,难道在中国这也要走样?还是趁早养成好习惯的好。本次演出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改正和正确引导给与解决不是很好吗?”一部分同学表示支持,也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这里面的讲究多了去了,文化差异,没必要太强求了。”

    笔者认为,欣赏音乐需要一个优雅、安静的环境,出席音乐会时的一些规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音乐会的惯例。按照国际惯例,出席音乐会必须衣着整洁、仪容大方,不大声喧哗、谈笑,不携带饮料及食品进场。音乐作品演出过程中,乐章或乐段之间的间歇、停顿不应鼓掌,鼓掌应当在整个作品所有的乐章或乐段演奏完毕后进行。

    也许有些同学会说,这些规则太吹毛求疵,外国人的规则,中国人没必要遵守。但是,请问您有没有想过这些规则制定的原因何在?对于一个整体的作品来说,各个乐章或乐段之间,有着作曲家不可分割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维的内在联系。如果在乐曲的停顿和间歇时鼓掌,也许就会破坏演奏和欣赏的整体效果,或者影响演出者的情绪和发挥。并且,欣赏环境有赖于听众的通力合作,观众懂得演出习惯和规则,就显得很有礼貌了,既是对演出者的一种尊重,也体现了自身的修养。

    其实,出席音乐会还有更多相当繁琐的规则,比如观众应准时入场,中途进场会影响演奏家和其他观众的情绪。参加音乐会如果迟到,必须等一曲演奏完毕方可入场;入场后应关闭手机、传呼机,不使用闪光灯拍照,演出过程中不随意走动,不高声议论,尽量控制和掩盖自己的咳嗽声。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物品的落地声、纸页及塑料袋的翻动声、呢喃细语的议论声等噪音干扰。相比之下,我们需要注意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作者:研究生记者团 记者陈曦)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