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秦伯益:遗憾的是今天只出现了小科学家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11-20
  • 1132
     【新闻网11月18日讯  记者姜靖】11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常委厅如期举行。开场报告进行时,记者见秦伯益院士端坐于嘉宾席,认真的听陈云林主任做报告。出于礼貌,记者没有过去打扰。陈云林主任报告结束后,距秦伯益院士的演讲还有15分钟。

    “秦老师——”记者跑过去叫住了正打算离开会场的秦伯益。秦老停住脚步,转过身微笑着面对记者:“呆会儿我还要做报告,你有什么问题抓紧问吧。”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一直很犯难,不知道该怎么样称呼您,您当过院长,是院士,还是将军,您希望大家怎样称呼您呢?

    秦伯益(以下简称秦):还是叫我老师吧,这个我比较喜欢。

    记:我了解到在6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由于国家的需要您隐姓埋名了20年搞科研,你解释说这是受一种责任性驱动。在您后来的几次报告中您也提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搞科研难免会受到利益性驱动,那您怎样评价这样一种利益性驱动?

    答:利益性驱动是不可避免的,将来科技队伍越来越大,利益性驱动的人数比例就会比过去的多,所以国家要建立良好的机制,要有好的社会契约,要真正能够做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到这样的利益驱动就和国家的利益相一致了;相反,如果市场经济不规范,国家的法制建设不健全,干坏事的人得好处,干好事的人反而吃亏,这样的社会只会把人恶的一面更加激发出来。不是要否定功利性的问题,而是要否定过去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不良措施问题。

    记:我记得您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莫把院士当花瓶》。

    秦:我原来的文章是《院士不是花瓶》,后来新华社转发的时候他们要改个名字,好像是他们的首创,这是很不对的。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是《院士不是花瓶》,不是《莫把院士当花瓶》,但意思一样吧,你想问什么问题?

    记:文中您提到王选院士的一句很著名的话“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我是科技传播专业的学生,比较想了解一下您是怎样看待科学家与公众的关系呢?如果他不露面怎么去传播科学?

    秦:我不是完全否定科学家在公众前露面,但是为露面而露面,把露面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的话,那肯定对科学发展不利。科学研究工作者还没作出科学成就的时候肯定是他不露面的时候,作出成绩以后要让大家知道一些也不妨露一点面。你知道王选院士最近说的一句话吗?他说:“我现在就是靠虚名在过日子”,讲得非常深刻,警示大家露面了就成了公众人物。

    记:还有一个问题。您曾经说过“在小科学时代会出现很多大科学家,而在大科学时代就只能出现小科学家”。为什么?

    秦:不是“只能”,而是“遗憾的是只出现了小科学家”,今天我还是这个话。现在科学的信息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得多,要真正做一个大科学家也不光是掌握知识的问题,还有机会的问题,还有胆量的问题,还要了解整个的形势和发展的问题是更艰巨的。

    我马上要做报告了,今天的采访就先到这里好吧?

    记: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编辑:李峥)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