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系列讲座”引领学子明晰创新坐标

  • 管理学院
  • 创建于 2005-06-28
  • 3492
     【新闻网讯  李宏舟报道】美国新经济的形成与本国新一轮的创新政策是否有关系?九十年代以来萎靡不振的日本经济是否可以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点加以理解?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为什么引起高层的重视?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产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资源特点和产业环境更有效地利用机会和迎接挑战?

    这是一个个的大问题,又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知道了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则可以进一步明晰这个时代的国家、企业及其我们个人所处的历史坐标和前进方向。针对这些创新管理与决策中的核心问题,在夏季学期,管理学院特地聘请了各个层面的专家,设置了"科技创新管理与决策系列讲座",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该系列讲座的主讲人包括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柳卸林,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陈劲,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所穆荣平研究员,他们分别就技术创新管理、完善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技术预见与优先领域选择等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重大问题向学子进行深入阐述。

    6月20下午,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第一个走上科技创新管理与决策系列讲座讲台的教授是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柳卸林教授。柳教授以产业创新模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向同学们讲述了关于创新模式研究的三个学说、产业创新模式的四个发展过程、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以及形成背景、中国面临的机遇和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等。通过柳教授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关于创新的线性模式(Linear Model)形成于上个世界的四十年代中期,这个模式认为创新要经过三个过程,而且这三个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受此学说的影响,美国在冷战时期加大了对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的投入强度。柳教授还解释了这个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其政策后果,即它使美国在众多的基础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但是在产业化方面却输给了日本,形成了美国人获诺贝尔奖、日本人占领国际市场的尴尬局面。接着,柳教授又介绍了创新的其他两个模式以及相关的问题。

    与柳教授的内容相比,第二位报告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教授在22日则以国家创新体系和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主要从宏观方面讲解了我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和需要采取的措施。方教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结果,并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向同学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我们国家在未来的10-15年中必须保持7%的经济增长,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要求我们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必须考虑科技投入的效率,也就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问题。我们国家提出的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一系列措施可以概括为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在担任创新主体方面、科研机构在原创研究方面、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国家力图通过制度安排,使企业有压力、有动力、同时有能力去进行创新活动。

    该系列讲座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也吸引了部分社会人士和《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的关注。
责任编辑:管理学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