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故事献给和我一起奋斗过的校友、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和正在备考中科院的学弟学妹们。感谢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老师们,想念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老师。
刚上大学的时候在东北大学毕业已工作多年的小姨就告诉我做好考研的准备。然而那时候觉得研究是多么遥远而又深不可测,没有一点心思,只想认真攻完课程,获得学位,毕业找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
三年级别人已经“蠢蠢欲动”,我依然纹丝不动,三下,那些准备考外校的人,已经准备得如火如荼,我还是“按兵不动”,就打算大四一开学就找工作。一个暑假我过得还算是平静而从容的过来了。不考的坚定理由是,弟弟也在上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费不低,作为普通工人的父母都接近退休了,我不想再让家里给我出资了。而我不想做兼职,让学习变得那么累,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中科院的补助多这一说。大四开学以后,一切似乎不一样了,“时代”潮流,也许真是个方向:
——寝室里8个人7个都在准备考研,报班的,买资料的,买上届旧参考书参考资料和八成新书的……
——早听说师兄师姐们工作已经不算太好找,他们是扩招的第一届,我们是第二届。就业的压力难免。
——已经确定那个我刚入大学时候接我的涛姐(我们学校有接新生的传统)考入了沈阳应用生态所。
此时我毅然决定了考研。考到生态所去。
从涛姐那打听好信息,接下来,去往离我们学校不远的生态所联系招生办陈老师,报名,一系列……。那也算是自己第一次从学校走向一个单位,自己独立的去办一件事情。还算顺利。
考研的过程,我没想到报那些价格不菲的辅导班,也没有买更多的资料,买了一套英语真题。托室友的高中同学买了一套专业课参考书,在经历了一个九月到十月份的时候有两个室友决定不考了,她们把不用的资料都借我用,其中一个把文都的政治加强班听课证低价转让给了我。九月份,我读完了一套政治参考书,10月份的大半个月白天在忙一个课程的野外实习,晚上复习。11月份每个周末周天开始上考研班,轰轰烈烈的队伍,有专车接送,本来从东陵去往北陵很辛苦,但是看到随行那么多人也就不觉孤单了。英语和专业课我心里还算有底,是穿插在这三个月里进行的复习和汇总,到了12月和1月初,就是各门课程的大总结了。就是这样,我,随着潮流,而又在自己的计划下走到了2004年的1月15日——临考的晚上,其他人还在突击,我在11点睡下了,我不善于熬夜——半个学期的努力,最后一个晚上能怎么样呢?很可能打乱我平时的“存储程序”。16号在一个高中考的,心态还算稳定,没什么好紧张的,考不好,下半年开学接着找工作;但是那三天,很冷,我清楚的记得,第三天考最后一门的时候下起了大雪。看到家在沈阳的考生都有父母接送,鹅毛一样的雪,很舒服,很温馨,但是心里还是有那么点感触——想起了,中小学时代,父亲接送我上下学的日子,和参加高考时候母亲的守望……我们乘着车回到了学校,一路上叽叽喳喳,心里也就没那么凄凉啦。不过是考完了,等成绩便罢。后来经历一个假期,我等来了通知书,顺利通过复试,9月便来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现在我已经学完研一,回所开始课题了。
学习永远是学习,没什么好回忆的,倒是期间的几个故事倒是令我很难忘。
我几乎就是在一个固定教室里备考的。找到一个课不多的教室,便占了座位,后来发现,这一个教室里考中科院和外校的人很多。而且几乎人员是定了的,他们都很有定力,一看就是很会学习的那一族。我也就没有理由不努力或者偷懒溜号什么的。白天上完课程,晚上基本就扎在那里。平静的生活总是乏味的。其中坐在我们前排一个男生的女友是大三的,不忙,不过准备期末考试什么的,开朗,美丽,眼睛很大很大。有时候她会回头和我们搭讪。和我一个教室备考的下铺很是喜欢她,也加上日子确实单调,我和下铺偶尔去市场、操场逛逛,也就是在教室里看看这些奋斗人群中的一点活泼和亮色,所以,有时候她大声一点说话我们也没什么怨言。这绝不仅仅因为她是美女,他是帅哥什么的——平静的湖面有点波澜,总还让人觉得有点起伏和变换。嘿嘿。后来,我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习的时候,发现了那个帅哥的影子,他真的来到了生态中心,对面的女生就是生态中心的,在确认我没看错人的时候,我就感慨,在陌生的一个学校,居然有自己“同室”奋斗的一个,也是很欣喜,虽然彼此都没有机会说过话。我的个性,也没找他认校友。后来,再后来,她女友在她复试之余来看她,就住在我对面的他女同学寝室。和她攀谈了好一阵子,那个时候我已经快要忘记了自己考研的好多感触。全然不似当初了。但还是很惊喜。
还记得一个女孩子,在教室的时候她总是穿得一身红色棉袄,一坐就是做到下自习。一看就是很爱学习的尖子生。后来我在研究生院发现了她,她是还是那身红色,有一次碰巧在一个教室上自习,就和她相认了,攀谈中知道她考到了微生物所。很亲切。缘分吧,让我们能够又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同呼吸同一片天的空气。
辅导班里文都江涛老师,他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考研如果对你来说生不如死,那还不如死了算了。看来很无情,但是后来我觉得这话同另一句名言是呼应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的成果,而是看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无疑,付出太多,和收获不成正比例,不值得。如果做一件事情让你感到了莫大的痛苦,那也犯不上,不如改变一下方向。我相信上帝不会把每个人逼上痛苦的境地。为什么不快乐的活?
最难忘的莫过于错过班车,那次下课,走的晚了一点,东北的冬天夜黑得很早,我一时没有找到班车停的位置,而当我发现已经开动的它时,追来不及了,只能乘公交车——必须倒车。而我身上只剩下2元钱!不敢多想,先坐上了228车,否则错过末班车更惨。下车的时候,我张开了不想张开的嘴,跟等车的人借钱,大姨大姐,耐着性子,不顾面子,借了一圈,可是他们有的用月票,有的没有零钱,都是10元以上的,都说没有一块钱。我很诚恳,看我穿着也不像是行骗的,因为要钱的骗子很多。他们的眼神看着我,我就觉得自己像犯了错误,真的很抹不开(东北话,就是没面子不好意思)。但是这种情况,换作我也会考虑考虑的。都市里的复杂,并不像外表那样富丽堂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这是不像那些封闭的小山村的。我还是镇静的,没什么可说的。天气很冷, 230车迟迟不到,我有点担心,后来从另一趟228车上下来一批乘客,我又接着借。碰到了一个姑娘,年龄和我相仿,我便走上前去,说只借一块钱,听了我的情况后,她说,咱们还是一个学习班的。她是从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来的,家在沈阳中捷友谊厂附近,正是我要倒最后一趟车的地方。她说她有月票,恰好有一元可以借我,但是她说,你跟我借了钱该怎么还呢?——其实我借钱时候,知道还谁钱都不太可能,为了一块钱,谁会留下他的联系方式呢?我是可以去还的,但是肯定没有人会要我这样做。她说这一句的时候我很吃惊,在极短时间内,她居然面对我的窘境,回了这么一句,我当时是什么心情,现在都不愿意回想,尊严……我顿了一下,说你给我留下电话吧,我就在东陵沈农,离你家不远,以后可以找到的(是在困境面前,我低下了头)。她转而又说,算了吧,语气似乎淡漠。我再三说谢谢,下了车她就和接她的父亲走了。我不知道该感激还是该……上了218车。但是感激占了主流,不管说什么,人家肯借一元钱给我,也是我的万幸,否则我还得……
这个故事我带回了寝室,带到了中科院,但是没敢跟父母说,因为他们说过:穷家富路。这一句太对了,出门在外,一定要装备齐全!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好人虽多,但是你需要的时候,他们不一定就在你身边。
总结我中科院考研成功的故事,不过有三:心态(乐观),实力(努力),朋友(家人师友)。
(作者:冯慧敏,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员2004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沈阳生态所)
相关专题:
http://news.gucas.ac.cn/info_www/news/columnindex.asp?columncode=h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