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振华:在今天搞不好环保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04-30
  • 3885
     【新闻网讯 记者李峥 梁文彦28日报道】4月28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五单元主题报告会进入到第二天,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论坛上介绍了当前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战略。报告开始之前,记者就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以及环境保护的规划设想等问题采访了解振华局长。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其中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重要程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显现。以往“环保”内容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的章节里,而今年,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则被写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中。

    对于这一变化,解局长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环境保护从原来后面的位置提到前面,放在经济发展里面,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环境保护、资源问题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第二是因为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把土地、环保、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此外,“对于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来说,资源的制约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把它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才能保证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就像大家看到的,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把环保放到经济发展的章节里了。”在谈过两个目的后解局长又特别补充了这个“第三”。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解振华和他的环保队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在环保部门干了20几年、担任环保局长12年的解振华如是说。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不光体现在GDP的增长上面,还要看它的环境质量如何。应该说,环境保护是现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很重要的内容。”

    自从改革开放提出了率先发展东部城市,在一轮接一轮的经济发展浪潮中环境问题似乎被淡化了。20年间的粗放型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也造成了高污染。现在,面对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我们要怎么做,还会走东部发展的老路吗?

    对于记者的疑问,解局长首先客观地评价了东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东部的发展应该说是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但程度不同,不能说和西方国家的模式是等同的。”

    继而他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最早的工业发达国家美国为例,他们是在人均GDP达到8000到10000美金时开始出现环境质量整体上的好转。而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发达国家,则是在人均GDP达到5000到7000美金时开始出现拐点,经济的发展使环境质量开始得到控制和改善。

    “应该说,东部的发展模式虽然走了西方的老路,但是已经发挥了它的后发优势。现在我们有一批城市的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金左右,拐点已经开始出现。所以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当中吸取东部的经验教训将能够发展得更好。”这样一番话不仅打消了记者的疑虑,也是解局长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建设充满信心的表达。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它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循环经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寻求新的发展,最好的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早在过去我们就已经有了循环经济的传统,比如废物的回收、勤俭节约等等,可惜的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丢掉了一些很好的传统。

    “实际上,循环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没有废物,废物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只要你有这种意识,认真去做,都是能够做到的。而且这么做经济效益有,环境效益也有,社会效益也是比较明显的。”解局长向记者介绍了我们国家已有的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像清洁生产企业、环境友好企业、生态工业区、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等等,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最终是要落实为全民的意识和责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提高,环境意识也相应提高。“但要提高整体的环境意识,确实还需要加强普及环保知识。” 解局长呼吁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要靠两条腿走路。一要大力宣传、普及,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二是继续做试点、示范,“告诉大家这样做了就是循环经济,这样做了就能够解决我们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位在任12年之久的环保局长把公众对环境的关注视为环保工作最好的机遇,“在今天,如果抓不住这个机遇,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在这样的决心和信念的支撑下,解振华和他的环保队伍在面对新世纪环境问题的挑战时,已经把环保工作摆放在“强国富民安天下”的重要位置。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