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乡】梦里老家,醉美婺源

  • 汪亮 (光电研究院)
  • 创建于 2013-03-27
  • 37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古时属于“吴楚分源”之界,自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建县以来,婺源县踞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属歙州也即古徽州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属江西省上饶市。县名婺源,则是因“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县境内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亦有“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之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小县。当然,这特定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全县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人口34万,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说到婺源就一定介绍它闻名中外的四大特产,这四大特产也用四种颜色来代表,分别是“红、绿、黑、白”:红指的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鱼,它肉嫩鲜美,是我国淡水鱼的良种,被选入国宴。绿指的是“婺源绿茶”,它在唐朝时就已被记入《茶经》,宋朝时被称为“绝品”,明清时期曾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点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黑则是有“砚国明珠”之称的龙尾砚,早在唐朝就以“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名扬天下,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是江湾雪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属于果中上品。

除了它与众不同的特产之外,还不得不提的婺源一最大特色就在于其徽居徽韵徽俗。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徽文化,即古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被誉为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婺源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徽州文化直观的标本,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因山多田少的古徽州难以满足日益的人口增长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商。到了山西,到了乔家大院,才知道晋商曾经的富有和辉煌。同样,到了婺源,才能想象徽州商帮曾经的经济霸业会是何等的恢弘和壮阔!

“良禽择木而居,富人择地而宅”,发了财的徽州儒商们宅基选址的眼光亦令世人折服。你看“徽”字,山、水、人、文是兼而有之。山拥水绕、线条生动、布局巧妙的婺源古村落,堪称风水学意义上的成功典范,其美轮美奂的建筑和雕刻竟然与山水田园实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完美协调。在徽派建筑中,徽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石雕、砖雕、木雕,竹雕合称为“徽雕四绝”,堪称精美绝伦,造诣非凡,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最为完好。

婺源古建筑的设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工巧程度。大到房屋构架、门楣庭院,小到神龛摆设、门窗雕刻,无不经过主人精心设计,深刻融入、蕴涵着主人的理念和情感。

在村里兜兜转转,看不尽的是那些有几百多年历史的徽派建筑老屋。一眼看去“黑瓦白壁马头墙”,屋一般两层,也有三层的,相应马头墙就有三层檐和四层檐,很高,显得高墙深院。除墙上屋檐外,门上窗上还有一段翘角短檐。门上大都有一面辟邪镜,周围饰有精美砖雕。无论是大户人家,或是名门望族,还是平民百姓家,大门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有“门当”与“户对”,尽管各式各样,但都会有。当然,身份地位的不同,二者的“级别”也自然不同,这正是古时“门当户对”一说之由来。

进门是厅堂,两边是厢房,上有天井。大户人家进门后迎面又是一道门,两扇木门紧闭,要从旁边绕过,才进厅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说正源于此。厅堂正面挂有中堂,两边有对联,大都是祖上墨宝。下方是一条长几,供着祖上牌位或佛像,周围放着供品。长几前两张太师椅,中央一面四方八仙桌,一家人聚此吃饭。厅堂两边的厢房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厅堂后面的则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最着迷的是天井,下雨时,房顶的水顺势纳入天井,然后再排到屋外去,这叫四水归堂,表示财源不外流,这是徽商的传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陶渊明勾画的桃花源,质朴自然,单纯美好,它不仅仅存在于陶渊明的笔下,它还现实存在于婺源,在这里,你真的能亲眼看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地灵人杰,古韵悠长。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婺源,一幅天然的泼墨山水画,一处都市人魂牵梦萦的乐土圣境,正是我们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家园。

婺源的美,美在山水,美在人文,实在太多太美。来婺源,就应该静下心来!用三四天的时间,慢慢地走遍婺源,静静地去体味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点一滴。

责任编辑:汪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