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延安之行

  • 詹来龙
  • 创建于 2005-07-05
  • 2875
2004年7月,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和社会实践。一路上,我们唱起《东方红》、《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响彻大江南北的革命歌曲,激起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十三年,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展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精髓的延安精神。一到延安,闯进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火红的海洋,大街小巷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革命纪念地和遗址随处可见,充耳所闻革命歌曲。 延安,你真不愧是时代的熔炉,中华民族之魂。无数中华优秀儿女随着这延河之水冲破重山,汇入黄河,和华夏的大好河山溶为一体,杀出一条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延安宝塔,屹立于天地之间,你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无数革命先烈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你。今天你是我们伟大祖国前进的冲锋号,吹着一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震撼穹宇的歌曲,阔步走向世界。 延安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凤凰山、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和南泥湾等革命旧址。七月的枣园是那样的舒适宜人,宁静致远、幽香淡雅,一派乡村气息。这里曾居住过世界上最强大、最忠实、最勇敢、最富有理想也是最高尚的灵魂。我们的脚步轻轻地走着,不愿意惊扰他们,就好像他们正在工作。在这里,有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等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住过的窑洞,屋内陈设无论职位高低都是清一色的简陋的木桌、木椅、木床及用来会客的木沙发,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私生活用具;在这里,只有毛泽东终年陪伴的油灯,只有周恩来响应大生产运动时亲手织布用过的纺车,只有刘少奇磨秃的毛笔,只有朱德的镢头和刻在石头上的棋盘。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运筹帷幄,指挥着遍布在广阔抗日战场上的军民们,用并不先进的“小米加步枪”硬是打败了装备精良看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靠的是什么?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在解放区首先实行了减租减息,实行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运动,使劳苦大众有了休生养息的权力,党的政权得以巩固壮大。古代的帝王都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可时至今日党内出现的一些严重的贪污腐败分子,比照这些革命老前辈们打天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甚至不惜以身殉国的先烈们,这些人难道不为之汗颜!此时此刻,我们站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居住过的窑洞前,不禁感慨万千。国民党政府平时只知道作威作福,自私自利的剥削压迫人民,而不去照顾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一旦政令失效,人民群众就视政府人员为敌人。但边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却处处关心爱戴,相依为命。如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四八”烈士殉难时,闻者莫不涕泪俱下。金盆湾七旬老翁李全海担着鸡子徒步走八十里来看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有人劝他骑小毛驴来,他还说不恭敬,为什么能在人民中间树立如此威信?原因就在于我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观学习期间,我们听到许多党处处为人民着想,人民与党脉息相关,衷心拥护的佳话。 我们还去了延安市宝塔山区后孔家沟村深入实践,延安人民热情好客,客人来了不醉不休。在老乡家里,他们从自家果园采摘来苹果、梨和桃子,从集镇买来青岛啤酒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如果不是有团队纪律方面的约束,恐怕真要和老乡们不醉不归了。我们实地看了山坡上成片的果园,我们的脚步走到那里,老乡们纷纷把自家种的苹果、梨等果子采摘给我们解渴。大家也就如何嫁接、培育好的品种,如何走好销路,如何蓄水灌溉,如何在靠近延安市的位置开发好山区优势,如何发展好农村教育纷纷献计献策。村干部带领村民们在山坡上种起了成片的果树,带领村民兴修路,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得到了村民的广泛称赞。如果我们党的干部,都能发扬当年延安时期的优良革命作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我们临走之时,孩子们纷纷牵着我们的手,要和我们合影留念,这将是一段永恒的回忆。 我们要起程离开革命圣地延安的那天,大家都恋恋不舍。这里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那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它是激励、鞭策我们奋发向前的无形的力量。延安社会实践要讲的事情很多,这仅是我草草勾画出的一个轮廓。 (本文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征文大赛优秀奖,作者詹来龙,培养单位为近代物理研究所)
责任编辑:詹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