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问安镇结婚风俗变迁

  • 金漫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创建于 2014-03-27
  • 603

前言

农村的风俗,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农村的现象,更好的了解农民提供了一种途径,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可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懂得这些风俗的人们,无法用文字将它保存,想把这些风俗记录下来的人却又不是很懂得农村的风俗。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无形的文化,用文字将它记录,用网络将它传播。我想通过调查家乡70年代至今的婚俗变化来反映民风民俗的变化。

我的家乡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位于枝江市东北部,地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乡镇。据传说,三千年前有一个姓朱的寡妇,原住关庙山(原名叫“红安寺”),由于经常发生火灾,迁居于此,建立一座小庙,取名为“万安寺”(万事平安之称)。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相争,刘备于南阳新野战败。义弟关羽千里单骑护送皇嫂“甘、糜”夫人转移,从南阳新野出发路经草埠湖,来到“万安寺”(问安),关羽每半个月都来向“甘、糜”夫人问安。后人为纪念关羽的“忠心”重修庙宇,把“万安寺”改名为“问安寺”

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当地的结婚习俗更是悠久绵长,一代代传承不息。我在寒假期间访问了3位不同时代出生的人,他(她)们分别向我讲述了他(她)们的结婚典礼。

调查内容记录

一、三个婚礼

1、爷爷奶奶的婚礼

婚礼时间:1969年农历正月14日

讲述人:出生于1949年的爷爷

爷爷和奶奶是娃娃亲,在爷爷奶奶出生以后,就由红线先生(认识两家人的一个中间介绍人)对两个小孩的生辰八字进行比对,如果合适,且两家人同意,就可以牵红线。只要生辰八字和,不一定要女小男大,比如奶奶就要比爷爷大两岁。定下娃娃亲以后,从男孩子12岁以后就开始走动,也叫“过门”。走动主要是拜年,正月初一女方到男方家拜年,正月初二男方到女方家拜年,即所谓的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拜年的时候要带上礼物,即茶礼,都是家里做的点心如米果子糖,花生糖,穿穿(一种类似麻花的的油炸食品)之类的。从12岁直至结婚前的走动都是为了学礼,是教育孩子做人的一种方式,爷爷还回忆了一首当时的打油诗:正月初二里,早吹白春起,岳父家里拜年去,要学周恭礼。说明过门主要是为了学礼节,让小孩规矩恭正。

在旧社会,12岁以后的任何时间都是可以结婚的,但是在新社会(1949年以后),按照当时的婚姻法,男20女18才能结婚。所以在爷爷20岁那一年(1969年)的正月初七,爷爷和奶奶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并找到“瞎子”(民间的算命先生)推算了结婚的时间,把婚礼定在正月十四。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正月十三的晚上,在奶奶家摆酒席,称为“店席”,宴请女方所有的亲戚。

婚礼当天的早上和中午在男方家举行酒席,宴请男方的所有亲戚,还有乡亲邻里。当天上午,男方和迎亲队伍(由男方的主要亲戚组成)到女方家娶亲,在旧社会,男方要骑马戴大红花去女方家迎娶,而在爷爷结婚的新社会初期,农村的经济并不怎么发达,农民也不富裕,所以骑马由行走代替。到达女方家后,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女方的主要亲戚组成)合为一支,由女家走到男家,走的过程中都会有民间艺人组成的队伍举彩旗,吹唢呐,吹号。

当天新娘一般会着红色新布衣,新郎会穿深色新长衫。在男家举行结婚典礼,首先是新婚夫妇拜堂,然后是证婚人念结婚证书,接着新婚夫妇拜过父母后进入洞房。

当天晚上还会有亲朋在男方家送恭贺,喝茶,吃糖。

当天摆的酒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七星剑”即由七个菜组成的桌席,一般是一大碗肉糕,一碗汤,两个炒菜和三个蒸菜,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会摆“整十碗”即十个菜。结婚过程中嫁妆、彩礼都是由茶礼组成。

三天以后新婚夫妇回门,即到女方家拜见岳父母。

到此,婚礼才算结束。

2、爸爸妈妈的婚礼

婚礼时间:1990年农历9月27日

讲述人:出生于1969年的妈妈

爸爸妈妈虽然是一个村儿长大的,也是小学同学、初中同学,但是两人的结合还是介绍人介绍的。在介绍人征得两家人的同意以后,安排了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称为“对象”。如果两人互有好感,就当场定下日期见家长,这个日子必须是双数的。在这个日子里,男方到女方家吃晚饭,同时会叫上女方的主要亲戚,一是把男方介绍给亲朋们认识,而是请来亲朋陪未来姑爷,当天晚上男方会在女方家留宿。这整个过程叫做过门。

过门以后,双方开始行走,主要有辞年,即农历腊月二十四男方到女方家辞年,然后是拜年,正月初二男方到女方家拜年,还有传统节日,即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时,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拜访。到达结婚年龄(即当时的婚姻法规定的男22女20)后,男方要求婚,是由介绍人到女方家提亲,并和女方亲戚共同商议拿结婚证的日期。在拿到结婚证后,就要请“瞎子”推算结婚的日期,日期定下来后,男方要做喜饼(一种类似五仁月饼的食物)然后加上礼品(一件衣服,四样礼品)送给女方,然后女方拿着喜饼去送给家里的主要亲戚并告之婚礼的日期,这个步骤叫做“报期”。

在婚礼举行之前,男方和女方要一起去置办婚礼穿的衣服以及送给双方长辈的衣服、鞋子。

婚礼的前一天要进行“完礼”,男方要用车送给女方活的猪、羊、鱼以及烟酒然后女方再在车上装上嫁妆,一般是箱子、床上用品、电视机、录音机等,当时妈妈的嫁妆是一辆摩托车。

在9月26日晚上在女方家里摆酒席,宴请女方的亲戚。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红色小礼服套装,新郎会穿深色中山装。

27日在男方家举行结婚典礼,宴请男方的亲朋好友以及相亲邻里,早上新郎要和迎亲队伍一起骑自行车或者坐手扶拖拉机(由于爸爸妈妈家很近,当时就是步行的)到女方家里迎亲,然后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一起到男方家里,在新郎进新娘家门以及新娘进新郎家门以前,都要说四句话(类似于打油诗),新娘在进门前还要传鞋子,即把给公公婆婆买的鞋子送给公公婆婆,此时也要说四句话。新娘在新房里时,还要由新郎年幼的弟弟妹妹或者侄儿侄女给新娘用新瓷盆和新毛巾倒一盆洗脸水,新娘洗过脸后要给小孩红包,比如我在给二叔的新娘子倒洗脸水时说的就是:“盆子圆又圆,服子(毛巾)搭两边,二妈您洗脸,洗脸还要钱”。在男方家吃酒席的亲戚还要吃由新娘带来的红鸡蛋(煮熟的鸡蛋用红染料染红),吃红鸡蛋的长辈都要另外给礼钱。

婚礼的第二天,一对新人要一起回门,也就是回娘家,三天以后,会有家附近的亲朋好友相亲邻里在家里“闹房”,即安排新娘跟新郎的爸爸叔叔姑父等男性长辈做一些趣味性的游戏。

3、哥哥嫂子的婚礼

婚礼时间:2013年4月30日

讲述人:出生于1982年的哥哥

哥哥嫂子是研究生期间的同学,嫂子是四川人,两人在学生时代便相恋,且毕业以后已在北京工作多年了,由于工作原因,两人一直都没有时间回家办婚礼,赶上2013年的五一假期,两人决定举办婚礼。这也是村里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举办婚礼的形式。

在4月20日以前,家里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由家长准备好,比如通知亲戚,筹备蔬菜、鱼肉,请乐队、厨师班、摄影师、帮忙的相亲邻里等。在婚礼之前新人还要拍好婚纱照,家人布置好新房供宾客和新人观赏休息。

在婚礼之前,女方和自己的父母以及主要亲戚从千里之外的四川乐山赶到枝江,并在酒店住下。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白色婚纱,新郎着各色西服,敬酒时新娘会换上大红色礼服。

4月30日上午,新郎与迎亲的亲朋组成迎亲的车队,车队由一辆白色的车打头,寓意“白头偕老”,车队都用鲜花和气球装饰,新郎到达宾馆后,要经过新娘的闺蜜和亲人的一番“刁难”之后方能将新娘接走,刁难的方式多种多样,都是年轻人时兴的游戏。接着新郎新娘就和迎亲队伍以及送亲队伍一起去新郎家举行典礼。

新娘进入新郎家一定是中午12点的及时,车队一般会早到,在离新郎家还有500米左右的距离时,新郎的父亲母亲以及父亲的兄弟会“盛装打扮”列队迎接,打扮一般是脸上涂上大花脸、红嘴唇头上戴着一顶写有“烧火佬”的尖帽,还会穿上各种奇异的服装,有的还会被恶搞,比如带上用电线做的“眼镜”,脖子上挂上火钳等,新郎的母亲也会涂上大花脸,有的还会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背篓,里面装个一个画了花脸的布娃娃。

车队停下来后,新娘脚不能挨地,而是要坐上由新郎的父亲和叔伯所抬的花轿,花轿里还会被亲朋们故意放上砖头等来增加重量,在抬着花轿向举行典礼的舞台走的时候,亲戚们还会不停的“使坏”,推搡花轿来制造障碍,直至新娘在吉时准时登上舞台。

此时舞台上的主持人开始主持婚礼,会有拜父母,拜亲朋以及新郎新娘的一些亲密游戏,最后新郎新娘入洞房,宾客边吃饭边欣赏歌舞表演。

此时桌上会放有喜糖包、红鸡蛋和插鲜花的瓶,喜糖包每人都有,红鸡蛋是较亲近的宾客吃并要交上“鸡蛋钱”的,花瓶里是放上零钱作为厨师班的小费的。期间新郎和新娘还要给所有宾客敬酒,接受祝福。

整个婚礼过程都会请朋友或者专业的摄影团队全程录像并制作光碟。

由于时间紧迫,在4月30日摆完中午和晚上两顿宴席以后,第二天晚上再由附近的亲朋好友闹过房以后,新娘的家人就返回了家中,新郎和新娘也迅速回到了北京工作。

由于哥哥嫂子把家安在北京,所以常见的彩礼和嫁妆并没有在婚礼中体现出来,而是双方家长共同为孩子在北京购置的一套房子。买房子、车子等也是现在家长给孩子准备嫁妆和彩礼的一种方式。

当然,哥哥嫂子的婚礼只是现代家乡的婚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有的相隔很近或工作比较自由的新人的婚礼跟六七十年代的婚礼还是更相似一些。不过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外工作,哥哥嫂子的这种婚礼是一种趋势。

二、婚俗的变化

从以上三个婚礼中,可以看到我的家乡是一个重礼仪的地方,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风俗也发生了很多的变迁,接着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婚俗的变化。

1、 伴侣的选择

从爷爷奶奶的娃娃亲,到爸爸妈妈的媒人介绍再到哥哥嫂子的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在选择自己的伴侣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伴侣从远亲到乡亲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同学,说明年轻人的流动性大了,交际的社会圈也更广泛了,交通更方便了,农村和城市的界限也更模糊了。

2、 结婚日子

在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婚礼中,结婚的日期都是由算命先生掐算的,而现代年轻人的婚礼则是根据工作的时间定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封建迷信没有那么依赖了,也可以看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更快了。

3、 结婚年龄

从爷爷20岁结婚、爸爸22岁结婚和哥哥31岁结婚可以看出年轻人结婚的年龄是在逐步增大,除了法律规定的一些变化,还有年轻人结婚心态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去闯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安家。

4、 礼数

从五六十年代的12岁便开始学“周恭礼”到八九十年代逢年过节拜访,再到现代只有两天的婚礼,我们发现礼数是在渐渐减少的,一是跟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关,二是现代的年轻人更有个性,不愿意学繁琐的礼数。

5、 彩礼和嫁妆

爷爷奶奶时代用糖果、茶礼作为彩礼和嫁妆;爸爸妈妈时代用猪羊、摩托车、缝纫机、电视机等作为彩礼嫁妆;哥哥嫂子时代用房子、车子作为彩礼嫁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免征农业税和计划生育等政策和方针让农民身上的担子轻了,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地促进。

6、 宾客的数量

宾客的数量从六七十年代的十来桌到八九十年代的二三十桌再到现代的五六十桌,是在逐步递增,一是说明了现代人的交际圈更广,二是体现了现代的交通更方便。

7、 科技

六七十年代的迎送亲队伍挑彩旗吹唢呐,八九十年代的敲锣鼓,现代的车队和花轿,一方面是因为汽车的普及,另一方面是因为影视等媒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得本地的婚礼也会模仿古代或者北方的做法。新人的着装,从布衣长衫到红礼服中山装再到婚纱西装,可以看出新人的着装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跟改革开放,年轻人吸收了更多的外来文化有关。在哥哥嫂子的婚礼上,由结婚照和光碟来记录婚礼,这在以前也是无法实现的。

三、一些感想

三代人、三个婚礼,我像看电影一样听完了三个婚礼的故事,哥哥嫂子的婚礼我是亲身经历过的,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婚礼却也在我脑海里出现了清晰的画面。

在爷爷奶奶的婚礼中,我没有看到太多喜庆的大红,但是看到了一种神圣,看着爷爷在20岁生日那天(正与初六)与奶奶兴冲冲的去领取结婚证,但是被拒绝时候的失落。看见他们在正月初七终于成功领到结婚证时的喜气洋洋,以及在结婚典礼上证婚人高声向所有宾客念身份证内容时,一对脸上还略挂着稚气的新人自豪的样子。

爸爸妈妈的婚礼中,我看到了一种八九十年代年轻人特有的自信和意气风发,爸爸烫的是时兴的爆炸头,从邻村领回脸盘白的像月牙似的新娘时,还没到门口鞭炮声就响起来,他的好朋友门也都穿着时尚,个性十足,不停的朝他们吹口哨,新娘白白的脸登时红了,新郎则很“拽”的拉住新娘的手,向他的兄弟们使了个得意的眼色。

哥哥嫂子的婚礼上,我听到嫂子的父亲不舍又爱怜的说道:“乐山到枝江刚好有1000里,这就是所谓的有缘千里来相会吧”时,不禁润湿了眼眶。当婚礼进行曲响起的时候,我竟然也开始期待有一天能接受戴在右手无名指上的戒指。

无论哪个时代,婚礼始终是圣洁而美好的,是很多人一辈子才有一次的经历,随着经济、文化、政策的改变,婚俗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适应时代潮流的时候,也学要我们反思有一些传统该不该丢。婚礼变得越来越气派隆重,但是对于那一纸婚书的责任却越来越淡薄,寒假期间看到妈妈办理的三起离婚让我不寒而栗,当听到爷爷讲证婚人在他的婚礼上念结婚证书的时候特别有感触。婚礼是一段婚姻开始的典礼,是对新生活的殷切期待,是给亲人一个幸福的承诺,而不是一场表演。


 


 

责任编辑:金漫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