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元春院士演讲全文: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
-
党委宣传部
-
创建于 2005-05-25
-
5233
主题: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
主讲人:石元春院士
主持人: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王霁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我把下面一场报告的报告人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进行报告的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石元春院士长期从事土壤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曾经获得过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石元春教授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长期担任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创造和积累了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知识为人类的文明做了杰出的贡献,农业生产和农学知识的发展,既立足于科学技术,也蕴含了人文精神。石元春院士在这方面有精到的研究,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石元春院士发表演讲。
石元春:
同志们下午好,还没看到我这个人,就看到了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有点说头,头一个是拉丁文的字母,从15世纪以后就广泛的在英语中应用这个Cultura,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栽培,而农业就是Agriculture,所以农业和文化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我总想找点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我的题目就是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其实这个题目我也不熟,我犹豫好久我讲不讲这个题目,因为我不熟,你让我讲熟的东西我可能比较自如一点,不熟的东西,我讲起来比较费劲,大家听得也费劲,但是我还是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就是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的发展历史考察一下,我不想放过这次学习和自己思考的机会,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谈的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东西,而是一些思考过程中的初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交流。
农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科技与人文互动的历史,有时候它是和谐的,有时他们是相悖的,有时候这个关系很清晰,有的时候又非常的模糊。首先我讲讲农业文明早期的科技与人文的互动,所谓早期实际上至少是一万年,如果最早发现农业开始大约有一万七千年,我们就大约从一万年左右开始,这是农业早期文明的科技和人文互动的情况。大家看看这个是北京猿人遗址的外景,还有一个是马坝人的外景,这个马坝人比北京猿人稍微晚上以后点。但是看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老祖宗是住在山洞里,因为在山洞里比较安全。所以早期人类一般都是以穴居为主体,真正从山区走向肥美的平原是从有农业开始的,因为有了农业,就是从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张图是半坡村的,这个圆圈就是一个村子,这个是他们的房子。自从有了农业,把动物和植物进行驯化,进行养殖和种植,就使得人类由山地走向了平原,由当时的渔猎生活到了养殖生活;从采集果实和种子的生活,到靠自己种植的生活;由游动的居住到一种定居。同时人类从这个时候开始营养比较丰富了,而且营养一丰富,这个是人类学家已经有考察的,我没有这个数据,人的大脑的量就增加了,智力发展比较快,就是智能阶段了。同时,在定居以后,人口增长也快了。所以,是人发明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开创了农业,同时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农业的开创也改变了人类自己。所以,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一个人类最大的发明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农业,因为渔猎采集已经有4500万年的历史了。而且在9000-5000年的时候有一个气候最佳期,这个时候他们就慢慢自己种了,有些东西抓住了吃不了,就圈起来养起来,慢慢就驯化了。我这里给他们看这个表,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从羊开始、猪、鸡、蔬菜、水果、花生、养蚕,一直到距近4000年千发现了大豆、大麦、牦牛、骆驼。基本上在农业文明初期,就是原始农业时期,所有这些东西都发现了。在现在8000年前的河北赤桑文化,在他的遗址发现了80多处粮食还有猪、鸡、狗的遗骸。还有距今7000-8008年的仰韶文化,以及距今7000多年的河母渡文化。所以达尔文就写了,他说家养族的最大特色之一,是我们看到它们确实是不适应动物或者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和爱好。他当时是指的狗,而且观赏狗或者是狩猎用的狗,这个对狗并没有利,但是对人是有利的,还有斗鸡等等,所以驯化出来的动物和植物和原始状态已经有很大区别了。1997年有一个生物史的专家提出来,人类层栽培过的3000多种植物,保存至今的只有150多种,主要的只有15种,几乎都是在原始农业时期完成的,原始农业对我们人类贡献是非常之大的。
那么原始农业以养殖和种植作为核心,而形成一套它的科学的体系,比如像农具,在旧石器时代只是狩猎和渔猎,或者是采集的石器,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刀耕火种了,到了后期就是锄头耕作的时期。然后就是造陶。陶器无论在中国,还是罗马、欧洲,中东一代,发展都非常出色。我们国家在7000年以前就有很好的陶器,而仰韶文化的色陶在世界都是有名的,大家看这个瓶子,很漂亮。在冶金方面,埃及和希腊用锡铅共同冶炼的金属,还有中国发现大量的青铜器。还有纺织,你们想没有想过在五千多年前,织出来的丝绸制定的光洁度接近于现在。另外是天文和数学,古埃及用天狼星预报尼罗河的水域泛滥,非常准确,另外中国的阴历定为四季,一年366天,比现在就差一天。另外用火星告诉农民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另外数学,你们可能不会想到,在4500-5000年之前就开始有十进位制了,而且可以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求得非常准确,当时的圆周率是3.16,这个是4000多年以前。所以当时尽管是早期文明,或者是原始农业文明,它已经围绕着当时的种植和养殖是分不开的,所以种植和养殖成了当时一个核心的主导的体系。
我们看看人文是怎么和它互动的,庄子有一句话叫做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是谓同德。恩格斯讲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主义,这叫原始共产主义,确实是非常美妙。人文除了氏族制度以外,推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外,另外就是敬畏自然,崇拜图腾,神话农作,这个图大家都很熟悉叫做女娲补天,女娲是女皇,天上有个洞,总是下雨,就有灾难,她就采了五色的石头去把天补上了,后来灾害就少了,这个就是用神话来表示。无独有偶,在希腊时期的雅典娜这是一个女神,他是智慧之神也是农神,这个雅典娜是个女的,但是他也能打仗,在希腊的雅典有两个人要争夺做雅典市的市长,那个时候没有市长,就是做头。一个说我是一个男的,一位武士说我能够保护雅典,他拿他的斧头在雅典山上砍下去马上出现一个战马。但是雅典娜在这个上面一点出来一个橄榄树,它象征了和平和生活,而且雅典娜教给雅典市的农民如何种植橄榄,如何养猪养鸡,所以叫他智慧之神也叫农神。所以过去对待农业的美好都用神话表示。我们国家历史的盘古开天,三皇五帝,都有一系列的神话,非常美好,非常有意思。
所以,我简单总结一下这6000多年来,渔猎采集的实践和冰期后气候的最佳期,激发了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正是因为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开始了初始性的对科技和人文的推动,都是围绕动植物的驯化,因此在科技人文当中处在一个中心的位置。另外氏族制和敬畏自然的人文环境,低科技和低生产力水平的良性互动,一直是和谐发展的。
下面我讲到的农业文明时期,就已经进入到正式农业文明时期了,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之间有了双重的良性互动。地球的表生圈,因为地区有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等,表生圈有一个地质循环,一个生物的循环。地质循环就是陆地与海洋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循环,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就是生物学的小循环,包括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界的生存之本就在于有了这么一个小循环。大家看看,首先地球上除了他自身的核能和早期存在的热能以外,外来的能源是太阳能辐射能,而过去没有高能植物的时候,这些辐射能都反射掉了,而了植物以后就开始有了光和作用,开始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这是能量之源,地球上除了核能和热能之外,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生成的化合物,最后把生物需要的物质在土壤中慢慢聚集,这个圈越转越大,不随地质大循环跑了,形成了一个生物学的小循环,这个生物学的小循环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再讲讲农业生物学小循环问题,养殖业、种植业,以后我们可以把种植业初级产品做饲料,来进行养殖业,种植的产品和养殖的产品给人,人作为一个能量的来源和营养的来源这么一个循环的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这个植物,除了人把种子拿走以外,又把大量的秸秆放到地里去了,又回到土壤。包括动物的粪便,也回到了土壤里面,另外人生活中的废弃物,也回到土壤中去,甚至人死了也是入土为安,还是还到土壤里面,所以最后的东西都是集中到土壤里面去。所以围绕这个系统,我们有土、肥水、种、耕、养、饲、保、管、工这些技术手段来保证。那时候物质循环代谢的总量,和当时的人口和需求,以及环境的容量是相适应的,不存在人与自然矛盾的问题,也不存在环境问题,如果说我们越是精耕细作,越是科技进步,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越高,这个循环越有效果,不矛盾,科技越发达,循环越好。所以概括一句话,建筑在可再生的生物质闭合式的物质能量循环基础上的,与自然相和谐和可以持续的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或者叫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完全是相适应的。而且这里面有一套农业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农业叫三才理论,主要是吕氏春秋这句话,“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下,养之者天也”,,另外还有三宜论,物宜、时宜、地宜。另外还有细作,还有相生的理论,提出来各种生物之间相生相克,把这个关系找到。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到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