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造就创新人才是关键

  • 解放日报
  • 创建于 2006-04-28
  • 1490
思想者小传 路甬祥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不仅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需要将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 创新人才推动文明进步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尚处于欧洲落后地位的德意志,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重视新兴的科学学科,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实践的世界观,为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人才的成长有很多途径,而教育则是造就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的主要方式。教育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适应社会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承人类的文明,并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程度,决定了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国宋朝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曾经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创造出灿烂古代文明的民族,一般是教育相对发达的民族,也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 我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大教育家孔子通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很注意开发人的求知欲,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也非常重视创造性的劳动和思维,他曾经说过,“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意思就是不断创新才是最为高尚可贵的品德,生生不息的变化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本质。然而,自隋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不断严密,特别是八股文体的盛行,中国古代的教育也越来越走向刻板和僵化。 创新人才的涌现为科学技术的萌发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倡导解放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冲破了宗教对人的发展的思想禁锢,推动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导致教育对象的扩展,新式学校的产生,教育内容的更新,学科范围迅速扩大,并产生了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从而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培养了一批创造性人才。但丁、彼特拉克、卜伽丘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化巨人的诞生,使欧洲出现了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局面。 17世纪科学革命发生之前,大学学科设置已经出现了增加科学内容的倾向,并且萌发出重视理性和实验、蔑视权威、鼓励创造的风气。大学成为科学思想的发源地,伽利略的主要科学工作就是在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完成的,牛顿的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于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正是由于纽可门、瓦特、哈格里夫斯、克隆普顿、凯伊等发明者的涌现,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注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使一些后发国家迎头赶上。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尚处于欧洲落后地位的德意志,积极探索以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改革,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重视新兴的科学学科,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实践的世界观,培养造就了诸如李比希、霍夫曼、冯拜尔、欧姆、亥姆赫兹、狄塞尔、奥托、本茨、西门子等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为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教育、鼓励创造与发明、培养创新人才对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批创新人才和重大发明也应运而生。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亨利和莫尔斯发明电报,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后,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重视,20世纪60年代,当欧洲许多国家高校入学率只有15%的时候,美国却已高达50%,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美国高等教育既吸收了德国注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优点,又努力克服德国大学论资排辈的弊端,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从事于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将无机物合成为原始生命物质的斯坦利·米勒,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詹姆斯·沃森等人,都是在研究生期间做出了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将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美国对教育更加重视,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纳人才,到了20世纪结束时,美国的教育投资已占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在普及初等教育之后,将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创新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并使研究生教育的制度趋于灵活化,加强学术研究,加强产学合作。韩国紧随日本之后,也将发展教育作为国家腾飞的基础。1945年,韩国文盲率为78%,与当时的中国相当,然而到了1996年,韩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已达37%,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决定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造就创新人才是时代需要 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造就创新人才能力的竞争。造就创新人才,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以及尊重学生选课和发展的自主和自由。 任何时代都有其特殊的人才需求,掌握时代的特征,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和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当今时代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和平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不断增加,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合作也更加广泛。一个国家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强弱和创新人才的规模与水平。 二是社会走向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并以空前的强度推动着社会进步。掌握最新的知识特别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基础与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加速,实现了全球范围知识共享的可能,从而也进一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知识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与普及,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和公共治理方式等,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特别是掌握知识生产的能力,以及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与使用能力,成了个人、企业、地区与国家取得发展优势的关键。 三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科学发展表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起核心作用是由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航空航天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高科技群体;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加快,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科学技术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经济发展,而且要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造就创新人才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造就创新人才,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以及尊重学生选课和发展的自主和自由,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多样需求和变化,教育也正在走向多样性,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兴趣,发展人的个性,塑造科学的理念、精神、伦理、道德和人格。 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权也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中国发展需要创新人才 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错位的现象还很突出。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教育的外部环境未能激励教育的创新内在动力机制,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正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人才不断做出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抢占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同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有增无减,关键核心技术无法用市场和金钱换取。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
责任编辑:解放日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