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家乡情

  • 王晶 (中科院植物所)
  • 创建于 2014-03-27
  • 302

笔者的家乡是一个名叫“江源”的小城镇。它地处浑江之源,山谷中多枫树,盛产松花石,因此素来有“江之源,枫之城,石之乡”的美名。小镇是一个具备三岔口的狭长地带,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三岔子。

这是一个林区小镇,方便快捷,春去秋来,美景不断。它孕育了几代林区儿女,代代儿女都和小镇有着难解的情缘。无论是当年的开拓者还是如今时尚青年他们都在这方土地上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见证着小镇的点滴变化。

拓荒者——忆家乡

笔者的爷爷是这儿的“老木把”(当地对伐木工的一种称呼),他见证了这座小城的成长。还未解放前年仅17岁的爷爷就独自来到这当伐木工,在当地有人说是这一批老伐木工开辟了今日的江源,因此他们也成为吉林森工集团的第一批工人。七十多年过去了,走访这些老伐木工,揭开家乡尘封,聆听那过往的点点滴滴,让逐渐成长的九零后们更深刻认识自己的家乡。

推开社区活动中心的大门,爷爷和他当年的老伙计们正聊得热火朝天,走近才知道原来这些爷爷们正讨论年底“打联谊赛”的事儿。说白了就是比赛打扑克,谁赢了就奖励一条毛巾、一块香皂。看起来是小事,奖品也不丰厚,可是爷爷们都用心得很。一路走来,如今爷爷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对今日生活的最好解读。

“丫头,你来问我们可算是问对人了。”李爷爷如是说。“当年我们可是爬冰卧雪地伐木,大都靠人力,山上雪深车根本就上不去,多数用牛车,牛伤人、木头砸人的事也发生不少,你爷爷的工伤也是当时造成的。”只言片语间确是当年最真实的写照。身为家乡人,自幼就听说伐木工的辛苦,雪及腰深,没有电锯,无论多粗的木头都得人工据。按理说伐木也是有学问的,按照规定有的木头可伐有的不可伐,可以伐的树木该往哪个方向倒才能尽可能最小地损伤小树?这其中“度”的衡量实在是考验一个老伐木工的经验,毕竟每个林形与地势不尽相同。张爷爷说,当年各个林场伐木任务不同,但伐下的木头都集中运到江源的储木场,然后在分门别类类运往全国各地,有的甚至出口。当年全国一共有四个森林工业集团,当属吉林森工的效益最好。如今爸爸也是林业职工,与爷爷不同他不伐木,他是护林员。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下达,林业局以从当年的伐木为主,抚育为辅的发展方针,转变成了保护为主,适当采伐的政策。爷爷们说,当年虽然辛苦,但是生活水平确实改善了不少,能成为林业职工也是荣幸之事,政府为林业职工设立学校、医院,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有奖学金。通过爷爷们的描述,仿佛看到一个小镇蓬勃发展的红火之势。

前进者——建家乡

只身前往江源区文化宫,已是他们节后的第二个工作日,馆长刘刚接受了采访。初见馆长笔者不禁一惊,原来半个月前向笔者寻建议的工作人员竟然就是一馆之长。刘刚是七零后的江源人,大学毕业后考取家乡的公务员,从此走上了一条建设家乡的道路。身为公务人员,短短几分钟的攀谈,让笔者深刻感受到刘刚的那份心系家乡的责任心。他说“这些年家乡经济状况好了,有闲钱的人也越来越多,街头巷尾打麻将的也比比皆是。其实,我们这个馆也不是很大,但是我想把更多的人从麻将桌上拉下来,多读读书,多运动运动,就开心了。”话虽朴实,实则贴心。

据了解,江源区文化宫现有五个开放室,少儿阅览室、期刊杂志阅览室、典藏室、借书室、电子阅览室。自2004年建馆以来,读者逐年增加。刘馆长说道,今年他准备办一个漂流图书活动,带好书入基层,第一站就是江源区的各个中小学。读书从娃娃抓起,让孩子自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位老师和父母的心愿,借着漂流图书的活动可以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却不用付任何费用。

作为七零后的刘馆长着实符合网络上对七零后“靠谱青年”的赞誉,具备踏实、稳健、实干的特征。当谈及现今家乡发展状况的认识与未来发展的状况时,刘馆长说道,“这几年家乡确实变化很大,尤其是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如今远近闻名的松花石已成为江源不择不扣的城市名片,但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我希望未来的家乡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齐头并进。”据了解近几年江源产业发展多样化,从单一依靠资源型发展转变为再加工发展模式,增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

采访结束时已是上午九点多,这正是文化宫热闹的时候,二楼北边已跳起了欢快动感的拉丁舞,前来学习书法的孩子已陆陆续续进来。前几日举行的工艺美术绘画作品展的代表作已在一楼的长廊内依次排开,来馆的人员总会瞧上几眼,端模一阵子才离开。还未出正月就在这里嗅到小镇浓浓的文化气息,实在值得高兴,愿建设中的小镇插上文化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新来者——畅家乡

妻子郭凤雯和丈夫王安成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他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如今刚成家自己的小家也安家落户在这里。他们是绿色家园小区内一对年轻的夫妇。王安成是一名司机,郭凤雯则是一位自由职业者,现在在经营一个名叫“皓妈童装”的网店,两岁的儿子王星皓是个耍酷、卖萌的淘气宝。面对家乡的变化,郭凤雯说道:“我觉得信息发达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记得自己小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手机。”现如今她经常用手机微信和自己的客户沟通,孩子还小离不开人照顾,经营这家小网店既可以顾家也可赚些零用钱,省去了朝九晚五的刻板,赚钱变得灵活方便。

这对年轻夫妇不但有八零后的活泼朝气,责任心与事业心也无可挑剔。他们格外注重孩子的教育。笔者走进小星皓的卧室就不难发现,各种识字拼图,各种画册一应俱全。郭凤雯告诉笔者,这些识字拼图她都会定期更换,重复性的记忆不但不会让孩子失去兴趣,更会加深儿子对文字的理解。而这都是早教课上的老师告诉她的,每周两次课,丈夫开车送她和儿子去。

身为独生子的他们没有骄纵、惯养,也从不骄纵惯养自己的孩子。相反,他们是一对孝顺的小夫妻。逢年过节买这买那,生病住院跑前跑后小两口对双方父母的用心可见一斑。采访当日正逢大年初四也是他们家庭聚会的日子。母亲洗菜、父亲上灶,丈夫打杂,妻子带孩子。多么祥和而又温馨的一家。

郭凤雯告诉笔者,她非常看好家乡的发展,等孩子大一大她准备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童装实体店。现如今来江源投资的人越来越多,沟沟岔岔搬迁到这里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个体经营者只要踏实肯干、找准市场一定能得到好的发展。

年轻的家庭是小镇的新生力量,而眼前这个家庭就是小镇无数家庭的写照。他们为小镇带来新思维,注入新活力。小家带动大家,只有这一团和气的小家的稳步、健康的成长,小镇才能平稳发展有后劲。此时已万家灯火,红红的灯光仿佛照射出江源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