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李学勤畅谈中华早期文明

  • 48
  • 创建于 2004-11-07
  • 2231
  〔11月6日研究生记者团 王二院、汪莉报道〕 11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学勤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以“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为题,向海内外知名学者、中科院研究生院以及首都部分高校的学生,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本次演讲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李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给大家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历史课。   李学勤教授是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该项目的成果,已于2001年11月正式公布。该项成果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1200年。   李教授开宗明义,首先论述了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承古代文明,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是公认的。李教授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第一,中华早期文明的长度;第二,中华早期文明的高度。   关于中华早期文明的长度,众所周知存在“四大古代文明”——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中国,这些文明都是独立起源的。其中只有中华文明,从其起源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李教授把中国的年表和埃及的年表进行了比较。他发现,这两张年表有很大的相似性。埃及古王国(公元前2700~公元前2040)相当于我们的公元前3000到公元前2070;埃及的中王国(公元前2133~公元前1522)相当于我们的夏代(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埃及的新王国(公元前1522~公元前945)相当于我们的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独立发展,中华文明到底起源于哪个时代?李教授客观地考察了殷商时代,发现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发达地青铜文化时代。现在发现当时的甲骨文大约有4000到5000不同的文字,但它只是商王占卜使用的,并没有包括全部的文字,所以中华的文明起源还应往上推,也就是公认的“上下五千年”。   李教授接着提出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文明的标准”的问题。这个标准就是由剑桥大学考古系主任格林?丹尼尔在他1968的著作《First Civilization》。这个标准包括三条: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建筑(因宗教和政治等原因而建造,而非为生活而建造,例如:古代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雅典神庙)。他的这个观点传到日本、中国,李教授认为其中文字是最重要的标准。另外,李教授认为这三个标准不够,最好能够加上一个“金属的使用”。李教授接着列举了一些满足四条标准的考古遗址,例如:殷墟、郑州、二里头文化遗址、陶寺遗址(山西省襄汾地区)。   关于中华早期文明的高度,李教授介绍了考古方面新的发现,也是考古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简牍帛书。简牍就是中国的竹木简;帛就是白色的丝织品。李教授详细阐述了在全国各地发现的简牍帛书,例如:1942年长沙的竹简,1972年山东的兵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1975年湖北云梦的秦竹简,1977年安徽阜阳的易经、诗经竹简,1983年出土的吕后的法律,1993湖北荆门的战国竹简。现在发现的大量材料带来了新的知识,比如说:当时的知识很丰富,学术影响的深远是想象不到的。孔子周游列国“西不到秦,南不入楚”,过去认为儒家文化对秦国和楚国是没有影响的,但实际上在古代秦国和楚国所在地出土的简犊帛书很多是儒家的作品。很多竹简讨论的是抽象的哲学问题,不是一般民众能够理解的。儒家、道家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哲学世界。根据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派的演变。   目前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考古学进入了黄金时代,但是李教授认为实际上中国的考古学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演讲结束后,与会听众给予了热烈而长久的掌声。中科院的几位研究生和个别听众就李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提问和交流。
责任编辑:48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