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烈院士演讲全文: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党委宣传部
  • 创建于 2005-05-25
  • 5515

    主题: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主讲人: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鸿烈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秘书长邓勇教授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我们刚才听了秦大河院士关于气象的报告,我们今天下午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他的演讲题目是“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倡导21世纪生态文明,构筑中国和平崛起的绿色屏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越来越多地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而在这个方面,孙鸿烈院士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从20世纪50年代起孙院士就开始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和区域综合开发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参与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为我国综合开发和区域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70年代到80年代,孙院士支持了青藏高原考察,领导建立了全球生态建设的网络,把资源建设推向深入的阶段。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国际科技理事会副主席,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下面我们以热烈掌声请孙鸿烈院士为我们做演讲。

    孙鸿烈: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这里跟同学们见面,当然有一个很抱歉的事情,就是我最近一直开会,没有时间,后来研究生院的领导说我原来用国外讲的英文的稿子也能用,我中文的就没有翻译出来,就用这个。这个我原来讲的时候只有20分钟,片子比较短,我今天尽量加点内容进去,就借助于这个讲。他告诉我,今天都是研究生院的同学们来听,所以我想用英文的没有问题。原来让我赶快报一个题目,我也没想好,就报了邓秘书长说的这个题目,在国外我用的是这个题目,都是一回事,讲讲环境和发展在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我们的出路,主要讲这些事情。

    下面我分三个内容来讲,第一个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严峻,第二个就是讲讲我们国家在环境退化方面面临的一些严峻的事态,第三个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科学技术方面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第一,针对现在中国快速的发展,我们连年GDP都是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在增长了,我们自己也非常自豪,国外也很羡慕我们,但是确实在环境方面我们面临很严峻的问题,就是随着人口的增长,我们带来的消费的增长,在这么快速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对资源消耗很大,下面我讲讲中国的资源实际上是很紧缺的。第二,就是快速的经济增长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这两个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到2020年,展望未来经济要翻两番,要达到40万亿的GDP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预测一下,假如说我们还采取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话,那么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的环境会面临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必须得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考虑到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环境的变化,在这种形势底下,加上我们经济增长对关系和资源带来的压力,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局面,这些都是我们面临很严峻的挑战,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然里面还有我们也签订了很多环境的公约,像《防止沙漠化公约》,像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这些都是我们政府签订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挑战,我们要如何兑现这些中国应该尽的责任。当然还有我们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计划方面的一些世界计划,中国也是积极的参与国,在这些方面我们中国应该做出什么贡献,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一下。还有关于发展目标的问题,就是涉及到扶贫和环境的问题,我们中国都是承担着义务和责任的,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所以,前面我介绍这些,从国际公约的问题,从我们自己经济发展的问题,从我们今后消费不断增长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环境的问题,所以我首先想提出这些问题来,我们要很好的来对待。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机遇,我想我们这些机遇,现在很好的形势就是国家特别是中央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观,这五个统筹,我觉得这个对我们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央真正认识到今后在环境发展如何协调,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问题。这个我觉得中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把环境问题当做一个基本的国策,这些问题我觉得对中国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另外,现在实际上也采取很多的行动,大家知道我们在天然林采伐方面已经停止了,中国现在已经有各个省试验如何实现绿色GDP的问题,也就是说光靠经济的GDP的增长不行,还要看他对环境破坏的损失是多少,他用治理环境的GDP的投资是这样,这样才是这个地方真正的GDP,当然现在还在试点,在试探,但是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中国就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说可持续发展很重要,说环境保护很重要,但是实际的时候我们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就是看GDP上去没有,说这个地方经济搞好了这个干部就很能干,这种驱动使我们环境问题始终不能真正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在基层不能落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中央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在真正考虑这个地区的发展,除了考虑它的解决增长,同时考虑它的环境好坏。这一条虽然现在是开始,但是只是一个开端,是可以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措施。另外就是科学技术投入在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投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所以我觉得我们机遇是存在的,解决中国环境问题还是充满信心的。

    前面这个引子只是这个问题提出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正视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讲讲环境的退化问题,这个问题我想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一个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的退化和一个复杂的环境污染状况。因为过去,我们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某一个问题,现在应该说中国生态系统是大范围的在退化的问题,因为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必然带来生态的破坏。另外也造成了污染,工业发展的污染是很严重的。我分几个方面来讲一讲:

    第一个,我想从中国自然条件的特点来说明一下中国环境面临的问题。因为今天我们在座的不完全是资源环境学院的学生,所以我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把这个情况详细说一下。中国和北美和欧洲比起来,我们更大的困难是中国的资源条件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大家看到这条红线,从东北的漠河开始,一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中国划成两半了,东半部是48%,这一部在气侯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这条红线年降水量是400毫米,我划这条线是根据干燥度划分的,但是大体上是400毫米,这个以东是中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北京是600毫米左右,是半湿润地区了,整个东部地区是比较好,降水量甚至可以达到一两千毫米,甚至更多,在这样的充沛的降雨环境里面,湿润状况是好的,所以森林、农作物的栽培都是比较理想的,甚至发展旱作物都是可以的。但是在这个线以西就不是这样了,这个都是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是半干旱区和干旱区,靠近红线的就是半干旱区了,这个原始的形成就是应该是森林草原了,在沟谷可能有一些森林,广大的地方都是植被了。所以在这个地方种树是很困难的,我们为什么说黄土高原要退耕还林很困难呢?因为它本身就不是森林,我们要退耕还草,就是自然的长出一些草类,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供给畜牧业来利用。再往西就是干旱区了,这个包括西藏,包括柴达木盆地,包括内蒙西部,这个是降水量是100毫米以下,是荒漠地区了,非常干旱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完全是灌溉农业。我们把西部叫做半干旱和干旱区,这个地方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你要发展农业,要灌溉,这个地方造林是很困难的,这个地方只能发展畜牧业的地方。所以这个是中国的现状,由这个问题我想延伸引申谈一点,就在西部地区,因为这是一个干旱地带,为什么当我们沙尘暴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惊呼了,说这个问题不得了了,北京周围破坏了,西部地区破坏了,要赶快造林,实际上我觉得西部地区是干旱地区,有大量的沙源,大家沙子是吹不走的,但是细颗粒是可以吹走的,只要碰到强劲的西北风,必然会把这个尘埃带过来的,当然沿途也有过度开发带来的沙粒。总体来说西部就是干旱地区,只要有强劲的西北风,我们东部地区出现尘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据历史记载最强烈的时候是1943年的一次,我们就是说明我们有些事情要想尽办法要减少沙尘的时候,就是能增加植被的地方增加植被,但是要面临一个现实,我们中国西部就是这样的状况,如果不切实际的提出来要造林,种树,实际上树也种不活,沙子还是照样存在。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三分之二是山地,这些也带来很多利用上的困难。另外,我们还有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20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还有90万平方公里的卡斯特高原。我想说这些问题,就是说我们在面临中国自然环境的时候,一方面要现实考虑到我们的困难,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待这些地区必须要采取一个非常重视地带性规律的原则。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地带性的差异,我们想在那里种树就造林,说造林就是好事情,我们想做一个措施就做什么措施,你必须符合地带性的规律才行。所以我就这个图多说了几句。另外,从这个图上说明,中国的自然资源,因为干旱地区多,山地多,所以中国的耕地很少,中国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平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用世界平均三分之一的耕地养活这么多的人口,这个有很大的困难。另外我们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四分之一,我们人均森林面积只是世界的六分之一,这些都是中国的。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强调建立一个资源节约的社会呢,一方面我们浪费得很厉害,另一方面我们资源本身就很缺乏,我们如果不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就非常麻烦。

    中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