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教授王大明: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5-12-06
-
3351
【新闻网讯 记者马振亚 高文杰】12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报告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以“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为题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在小礼堂会议现场,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王大明教授向记者谈论了他的观点和感受。
王老师说,目前我国的改革遇到不少问题,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的关键阶段对改革的基本态度不能动摇,一定要坚持进行下去。吴敬琏先生是主张改革的中坚力量,我们首先应该对他表示支持,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表明我们科学院自己的态度, 当然我们请他来演讲这本身也就是一种支持的态度。
王老师认为,首先吴敬琏先生主张将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十分正确的,可以说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他的一些具体观点或主张却存在着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他所主张的我国下一步产业发展道路的观点中,目标与手段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微妙的矛盾。
吴敬琏在演讲中指出,过去我国把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予以发展。王老师认为,“这个观点就有点问题,因为,加工业(制造业)算不算重化工业?如果算,那它至少解决了上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今后的发展仅仅注重于提高效率,那怎么兼顾广大农民工的就业?如果建设和谐社会是目标,那么仅仅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手段未必就一定能达到这个目的。”
王老师举例说,200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是7万多亿人民币,而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了3万多亿,但它们在解决社会新增就业方面并不理想,不但没有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反而减少了240万个岗位。而2004年解决新增就业的主力军是民营企业,提供了450万个岗位,中外合资,外资企业提供了110万个,政府部门也解决了20-30万个就业机会。所以国有重化工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么,可以设想,随着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是否就业岗位还会继续减少下去?如果民营的加工工业也因为要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而萎缩,那么多余出来的人到哪儿去?
“我的理解,吴敬琏先生的对策是要把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就业,但他所提到的第三产业,重点是所谓生产性服务业,而这个行业其实是需要高知识,高技能的领域,比如他提到的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等内容。那么一部分大学生或研究生等可以在此就业,但农民工往往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很难在这个领域扩大就业,这就造成了矛盾。”
王老师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时候,建设和谐社会要有多元化的手段,并且找出最优化的组合办法,在统筹的基础上齐头并举。当前,一方面,我国的重化工业是需要调整,但加工业的规模还不能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和培训,逐步扩大第三产业。
王老师说,我们是继续改革还是走回头路,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绝不是不言而喻。当前我国的社会问题很多,如一部分城乡人民生活贫困化,收入增长缓慢,致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造成了很多人对改革政策的怨言。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是往前走,还是往回走?现在确实是一个紧要关头,弄不好就要走回头路。
“吴敬琏先生演讲中提到,他前段时间的一个关于转变政府职能问题的十分钟简短谈话,立刻就在国内的一个论坛上被痛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挑战,说明了社会上确实有一股反对改革的力量,并且也不是没有相当的民意基础。所以不能掉以轻心,当前这个阶段对改革能否进行下去确实很关键。”
“当前社会上对经济学家确实有很多看法,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就是因为他们中间的某些人确实因为接受了来自某些企业的'赞助’和其他好处,而令人怀疑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屁股到底坐在了什么地方’,是不是有'屁股决定大脑’的嫌疑。”王老师说。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讨论,不是不能批评,但不能因此在总体上否定经济学界对推动改革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在这个前提下,当然也可以讨论某些经济学家是站在一小撮人的立场上,还是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为中国的大多数人说话的问题。”
王老师认为,吴敬琏先生还是比较客观的,特别是关于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判断,确实是改革进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问题的关键症结。所以,只有不断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解决出现的问题。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