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科院记忆】走过生命长河中美丽的一年

  • 陈春娣
  • 创建于 2006-09-14
  • 3509
     题记:青春就像一只鸟,飞去不会飞回。记得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飞过。是的,我们有过追求,也有过失落;有过快乐,也有过忧愁;有过友爱,也有过孤寂。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手挽手一同走过生命中最美丽、最有意义的时代……

    2005年的金秋,当我第一次站在路甬祥院长亲笔题写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巨石前时,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之情伴随着我踏进了玉泉之门,开始了新的生命征程……

    初涉玉泉的生活

    我野心勃勃地计划着要看多少部学术专著、英文文献,学习多少门课程……然而,“三天”的激情期一过,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每天几乎满满的课程,课下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后续消化……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败感油然而生。加之初到陌生的环境,没有可以诉说心事的秘友,没有大学宽敞的运动场可以飞奔着去发泄,也没有景致优美的校园景点……一切的一切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生活如品茗,开始的苦涩更能衬托久远的醇香。科学院内在的一流重新燃起了我的信心。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以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对待未来科研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关系。白以龙院士的“推荐一种研究方法:会猜、会做”、白春礼院长谈研究生创新教育、爱因斯坦系列讲座……一次次的院士讲座使我知道了如何正确对待学业上的种种迷茫,觉得前方的道路似乎清晰了很多。更幸运的是,讲座过后,零距离的课下交流,更让我深切体会到大师们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风范。

    现在,每当我走在校园的小道上,伴着轻柔的校园之歌,欣赏着篮球场上活力四射的男孩子们那英姿飒爽的身影……这一切深深地感染着我以限的力量去融入这个大家庭,细细品味她的醇香……

    特色教学模式

    研一的集中教学,让人耳目一新——无教科书+多位教授串讲:教授们根据课程的内容,给我们推荐本领域最“牛”的书籍、期刊杂志、网站,提供最新、最前沿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借用地理所金凤君研究员开场自谦的话,“我们长期在科研一线的人员,没怎么教过书,可能讲的不成系统……请大家包涵……”。但正是这看似“不系统”,展开了我们思维的翅膀,激发了我们的灵感,为日后在科研加足了马力。

    一门学科往往包含很多的分支领域,涉及众多的内容。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是在广博的基础上进而专一。为了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主讲老师经常会请有“独家绝活”的研究员来为我们讲课,介绍本领域最新动态,有些甚至是自己还未公开发表的多年研究成果。如地理所樊杰老师的《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课,就请来了专攻“基础设施”的金凤君研究员、擅长“新因素对区域格局影响”的刘卫东……让我们博采众家之所长,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及时了解学科的最前沿。

    可敬、可爱、可佩的教授们

    这里的教授们长期在科研第一线,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治学严谨,且不乏个人魅力,给我留下深刻映像的是这么三位可敬、可爱、可佩的老师……

    慈父般的教授——植物所所长韩兴国教授

    “留学多年,却改不了一口的乡音”。他的课2/3用英语,1/3用中文回顾,介绍了国内外“Ecosystem ecology”研究的最新进展,毫无保留地介绍如何获取不易获得的文献资源。除了“传道、授业、解惑”,韩老师还经常与我们探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导师。他经常说,“导师与学生要互动,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培养出高层次人才,更要在为人处事,生活细节、品德培养上,加强引导。”他经常自省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

    韩老师是植物所所长,教学、行政工作都很多,事务繁忙。但他几乎从不因为这些事情耽误课程,经常到教室比我们都早。却有这么一次例外。快下课了,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同学们,实在很抱歉,下周要停课一次,我可能要去参加女儿的成人典礼。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很忙,很少参加她的活动……成人典礼是人生道路中重要的标志,你成人了,你的身上就有了责任,对自己、对父母、对这个社会……”。一席话说完,台下响起了敬佩的掌声,以示对韩老师的万分支持。 后来的有次课,韩老师谈起了在女儿成人典礼上他写给女儿的信:信中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背着自己到15里外的医院看病,而自己甚至在他病重的时候不在身边,感到内疚……

    韩老师的信让我回忆起我那远在家乡的父亲,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课后,我给韩老师发了封E-mail,把我听了他给女儿那封信的感受告诉了他,没想到他会第一时间给我回信,把他给女儿的信发给了我,还鼓励我好好学习,早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兄长式的“小宋”老师——资环院宋现峰老师

    初次见他,很年轻,衣着很朴素,有些不修边幅;说起话来略带几分腼腆,甚至有些拘谨。这样的老师能教好我们科学院的研究生吗?

    事实证明,他是我见过最认真、最负责的老师。上机练习的时候,即使是讲过的最基本的内容,只要你求助于他,小宋老师总是十分耐心、细致地把步骤重新给你演示一遍,直到你完全掌握了为止,丝毫没有责备的表情。他还专门开了个网络讨论专栏,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向他提问、与他争论……营造了一个热烈的网上学习的环境。打开电脑、联上网络,到GIS坛子里逛上一圈,看看最新动态,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在实例分析中,小宋老师例举了很多他在日本、老挝等国家做的实际项目,我们这才知道原来他留学多年,却没有有些留洋学者身上的趾高气昂,处处把国外挂在嘴边的那种媚俗。相反,他经常坦诚地、谦虚地向我们请教。偶尔讲错的知识点,他会一本正经地向大家道歉,还会带点不好意思的笑容,颇像一个可爱的孩子红着脸承认错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讲授这门课,是一个我与你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

    日本风格的教授——地理所刘琪璟教授

    一套深色的西服、整洁的领带、黑色的挎包、寸断的小平头、国字形脸。开始上课前,必向我们“重重”地点头问好。上课几乎不用PPT多媒体演示,而是一笔一划的板书……,这便是刘琪璟教授每次上课的特色。

    刘老师40多岁,是科研一线的中青年骨干,留学日本十多年,身上汲取了日本民族的一些优秀的风格——做事严谨、一丝不苟。无论从着装还是授课,都能略见一斑。在这个多媒体高科技教学手段充斥的时代,我们的眼球早已习惯了老师们快速放映的PPT,脑中却没有留下多少记忆。能够在这门课上,随着老师的粉笔,记录下知识,写在本子上,更写在脑海中。感觉真好。但是板书确实挺累人的。有时看见老师额头上渗着密密的汗珠,整洁的西服上落满了粉笔灰,袖口上也擦出一道道白印子,真是有些心疼。其实老师完全可以做成PPT,但他说,“让大家跟随我写一遍,对你们增强记忆,加深理解都很有帮助。”确实,他教授的《森林生态学》的笔记,是我在科学院最完整、最系统、最详实的笔记。记录的旁边,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勾画画,圈出重点、写出批注,有些是老师的个人见解;有些是我的一些想法。我想这将是我今后科研道路上第一笔宝贵的文献资料。

    不乏情调的玉泉生活

    放松好,才能学好。班里、院里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中秋晚会、香山赏红叶、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还记得圣诞节时,一天学习下来,我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公寓,当到十层,电梯门打开时,我简直惊呆了:“祝805班的MMS圣诞节快乐”,一副彩带绕着圈儿组成的祝福语调皮地贴在入口大厅的墙上。歪歪斜斜的字符跳动着最真诚的心。原来是班委们送给女生的圣诞祝福。那一刻真的好感动啊……

    女生节到了,我们觉得都研究生了,还会有大一、大二时代的浪漫吗?当天晚上,有人“当当当”敲门,似乎很神秘。一开门,一束鲜花在眼前一亮。原来班里的男生们来给女生们送花了,还有他们集体签名送给女生们的祝福卡。感觉是那么地温馨,觉得自己像一个幸福的公主。

    一年竟是这般快地结束了,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秋、冬、春、夏”。经历了秋冬的枯寂与迷茫,收获了春的希望、夏的翠绿,人生的目标也一天天清晰起来……

    在这里,有国内第一流的学者,你可以尽情地与他们交流思想,汲取知识;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个研究所的同学,你可以随意与他们谈学习心得、收获,聊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这里,你可以放飞思绪,尽情地任想象力天马行空,“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在这个“火红的七月”,玉泉的学习生活即将走向终点,却是新的征程的起点。若以四季来喻人生,那么夏季属于年轻,让年轻的我们整理好行囊,道一声:珍重!去开始新的征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陈春娣,研究生院资环学院2006级硕士,培养单位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春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