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考研已成为往事,但那段经历是我永远难以忘记的。毫不夸张的讲,对于我而言,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考研让我收获了很多,让我成长了很多。
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很多同学考研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看很多同学在复习考研,于是想自己也加入考研大军中,茫茫然然的就开始复习;还有的同学考研是出于找工作的需要,或者为了暂时逃避找工作的痛苦。对于这些同学,考研是被动的、无奈的选择。结果往往是复习到一半就打退堂鼓了,因为每天三点一线的考研生活让他们感觉比找工作更痛苦。我想说的是,考研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以及一种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让你克服考研中遇到的困难,坚持到最后。
对于我而言,选择考研,是因为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本专业。而正是考研又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且由于个人性格,我更喜欢做科研,因此从考研一开始我的目标就定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想在这样一个国内科学界最高学术机构,我会有一个更好的、更高的平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高校相比,这里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我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
谈到选择中国科学院,我想说只要自己敢想,很多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其实都是可以做到的。我本科学校是山东交通学院,它2002年才升为本科院校,我的专业是工科类,所以用同学的话说我就是“三跨“考研”(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当我告诉他们我的目标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时,出于好心,他们告诉我要慎重考虑一下:“心理所每个老师只招一个学生,而又有那么多名校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报考,你凭什么保证老师会录取一个毕业于三流学校、专业跨度又这么大的学生”。他们劝我抓紧时间找工作,不然会因为考研错过找工作的最佳时间。但我并没有动摇,我告诉自己:“不能让别人的看法淹没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一定要坚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基础差一些没有关系,我会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复习专业课。
确定好目标以后,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行动,梦想就变为了空想。而且所要制定的计划一定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根据个人的基础制定一个最初的计划,在复习过程中根据复习的效果、复习的进度做相应的调整。制定好计划以后,每天就按制定的计划有条理的复习,这样复习就更有针对性,而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清楚每天到底该复习哪些内容。
制定好计划以后,贵在坚持。很多同学一开始时也会给自己做一个小小的计划,至少是计划第二天该复习哪些内容,但往往第二天会因为开会、实习或其他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没有完成要复习的内容,于是就感叹“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干脆就不做什么计划了,每天能复习多少就算多少。而我始终坚持给自己制定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将每门课分为几个复习阶段,如对于英语而言,从3月份到5月份主要复习单词和分析长难句;从六月份开始做阅读真题,要做五遍真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认真分析考题特点、出题思路,阅读理解部分归纳错误选项和正确选项的特点等;从十月份开始练习新题型;到十一月开始练习作文;十二月到考前把复习过的内容从头到尾整合一遍。短期计划就是把每个阶段的计划再细分,具体到计划好每星期、每天要完成的内容。每个周末要对这一周的复习情况做一个总结,然后根据实际复习情况对计划进行局部调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一个完整的、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从头到尾我都能有条不紊得进行复习。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一矛盾普遍性告诉我们偶尔打乱复习计划的意料之外的事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考研和它们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味得埋头复习,对其他的事一概不放在心上,但也不要因为其他一些相对不很重要的事耽误很多时间而影响了考研复习,其实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问题吧。
保持良好的心态。考研过程中能否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会对复习进展以及复习效果甚至考研成败具有关键性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人在积极的状态之下潜能会更好得释放出来。自己在复习中也深切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态会大大提高我的复习效率,并且会让我更好得解决遇到的难题,而不会在遇到一点问题时就灰心丧气。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小事,让我们感觉比较沮丧或郁闷,心里会感觉堵得慌,在这种时候就要尽快得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能让不良的情绪始终困扰我们,至于怎么调整则可能因人而异,比如和同学交流,看看励志书,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者运动等。到了考研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同学(包括我在内)会感觉很多东西没有复习好,甚至有时会感觉前面的复习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越到最后这种感觉可能越强烈。于是很多同学心里就不安起来,不能像之前那样静下心来复习。一听到有某某考研辅导班宣称几天之内就可以让学员提高多少分,或某某预测题命中率有多么多么高,就忙着上冲刺班,买大量的考前预测题。但我认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把几个月辛辛苦苦复习的东西做一个宏观的总结,做到复习过的、懂了的知识点到时候不丢分。因此后来我就干脆不去想自己还有什么东西没复习到,也不去担心自己和别人差多远,而是一心巩固自己复习过的,形成一个更具结构性的体系。
至于参考书,我认为宁缺毋滥,选一本比较好的(适合自己复习习惯的)充分利用就可以了,而不用占有很多资料。我用的资料很简单——英语:一本单词书、一本真题解析、一本作文书; 政治书:课本,大纲解析,真题解析; 专业课:课本,大纲解析,真题解析。
在我看来,每门课的五花八门的模拟题和预测题的质量是无法与真题相比的,所以我觉得不如把花在这些题上的时间用于多看几遍真题,仔细分析历年真题你就会发现有些知识点会重复考,甚至连续两年考。因此把每门课考过的内容作一下统计,就可以看出该门课程的考察重点。此外我认为,某某作者根据大纲解析编写的辅导书的质量也无法与大纲解析相比,因为大纲解析是对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系统的,有条理的阐述,包括这些知识点相关的背景以及意义等,而那些辅导书往往只是把大纲中列出的要考察的知识点本身的一些内容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列出来,看似更清楚一些,但其实割裂了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
至于上不上辅导班我想这可能因人而异吧,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按计划安排好复习,那么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去上这些辅导班;而如果某门课的基础比较差,感觉自己复习比较吃力,而且很难见效,那么可以考虑报个辅导班。即使真需要报个辅导班,也要认真了解一下辅导班的质量,而且在上辅导班之前自己应该完成一遍的复习,根据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的去听讲,效果会更好些。
在将近一年的复习过程中,虽然有时会感觉到很累,但很充实。每一天复习之后,晚上躺在床上想想当天的收获,就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惬意感,感觉自己正一步一步得靠近目标,从而会有更强的动力做好第二天的复习,每一天都竭尽全力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最重要的是,我所要考的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想要研究的,因此我认识到现在的努力其实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现在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我也因此更加确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初不做那样的选择,只是随便找一份工作或者考本专业的研究生,那么大四那年会是比较轻松的一年,但那对我的将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作者:武秋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心理研究所。)